留置针封管后血液回流及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10.12428/gjyxyj2023.02.021 PDF下载
摘要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封管;血液回流;堵管;对策
正文
前言:静脉输液在临床上是常用治疗方法,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需要长期静脉输注药物的患者可选择留置针,不仅可保障静脉输液的有效进行,还可减少对静脉的长期损害,应用价值高。但是在应用留置针时,极易出现血液回流和堵管问题,容易影响静脉输液的正常进行[1]。对此,在本文中便从实际出发,简单探析了其中的具体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也制定了相关防范对策,详细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8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实验于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经过对其基本资料的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标准。患者中包括51例男性和35例女性,年龄47~76岁,平均(62.06±4.15)岁。在入组参与实验前,已经征得了患者及家属同意,自愿参与实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患者意识清晰,可与人无障碍交流,不存在精神病史。入组后患者被随机分配为使用不同留置针形式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
1.2方法
对照组中继续应用肝素帽留置针,完成静脉输液治疗后,取自配的肝素稀释液进行脉冲式推注进行正压封管处理。
观察组中则需应用正压接头留置针。护士完成常规穿刺后,通过3M透明敷贴固定,连接输液器头、无针密闭正压接头的阴性端,确认两端锁紧,留置针则要和阳性端连接。患者完成输液后,仅需要将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输液器乳头分离,专用生理盐水封管液直接连接正压接头注入的方式进行封管,所需的封管液为专用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随后进行正压封管。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不同留置针类型下的血液回流和堵管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将SPSS20.0 用于统计学处理中为本次研究任务的统计学处理工作提供支持,不同类型资料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对于计数资料,需使用“%”表示,并需采用“X2”对计数资料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而对于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分布,应使用“±”正负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通过“t”检验。若在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发现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需使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血液回流和堵管发生情况分析
经过本次实验下不同组别的血液回流和堵管情况分析来看,应用正压接头留置针的观察组患者,出现11例血管回流,2例堵管,反观继续应用普通肝素帽留置针的对照组患者,血液回流、堵管例数分别为29例、9例,相比之下明显逊色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血液回流和堵管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 例数 | 血液回流 | 堵管 |
观察组 | 43 | 11(25.58) | 2(4.65) |
对照组 | 43 | 29(67.44) | 9(20.93) |
X2值 | 11.025 | 7.529 | |
P值 | <0.05 | <0.05 |
2.2 封管后血液回流和堵管原因分析
86例研究对象中共有40例出现血液回流情况,11例堵管情况,经过本次研究的实际统计分析来看,与人为因素、患者因素有关。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频率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在为患者输注药物时,需要穿刺静脉血管,但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注药物的患者来说,普通针头的应用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甚至会因多次穿刺而损伤静脉血管,甚至是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可降低因反复穿刺而引起的血管损伤,疗效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不过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难免会有一定的不良情况发生,封管后血液回流和堵管便是比较常用的不良情况,将会给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必须要重视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解决留置针封管后血液回流和堵管问题的发生[2]。
本文中,简单探析了静脉留置针封管后血液回流和堵管的原因,从研究调查结果分析可见,与人为因素、患者因素密切相关,对此以下便对此类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①操作原因:留置针的应用全程由护士负责,而在该过程中,护士必须要能够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实施相关操作,如正压封管法便是应用于其中的主要封管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能够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至于正压封管法的执行力度不足,从而容易导致出现未达到正压,而容易出现负压的问题,使得患者在留置针的应用中容易血液回流,若未能够及时处置将会留置针的后续应用,甚至会导致堵管问题。②患者活动过度:虽然静脉留置针相比传统针头更加有便捷性、高效性,患者在药液输注完毕且封管后可以相对比较自由的活动,但也并非完全可以自行活动,但是由于患者的重视度不够,极有可能会因过度活动而导致堵管或血液回流问题[6]。此外,个别患者情绪状态不佳,在临床治疗中可能存在依从性不高的问题,以至于并未能够注重对留置针的保护,容易出现扭曲、脱落、移位等情况,不仅会导致堵管或血液回流,甚至会给静脉血管造成损伤。③凝血功能异常:接受治疗的患者情况复杂多样,每一例患者的病情均有其个体化差异,因此留置针封管后的血液回流和堵管问题有可能因患者自身原因而引起,据调查分析,凝血功能障碍便是可能引起血液回流、堵管的患者原因之一。多数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高血脂,血液中脂质物质含量多,血液黏稠度高,留置针内容易因脂质堆积而有吸附性,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堵管问题。④留置时间长:据调查分析,随着留置针时间的延长,出现堵管或血液回流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因患者病症情况的不同,留置针导管内的沉积物含量也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沉积物含量会随之增多,因此随 着留置时间的延长便有更高的堵管问题发生率[3]。
当前时代背景下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比较多,容易因多方面原因而引起封管后堵管或血液回流问题,对患者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可能会给治疗工作产生制约。对此,当下要重视从实际出发,针对可能引起封管后血液回流和堵管的具体影响因素予以针对性防范,基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①提升操作规范性:人为操作因素可能引起封管后血液回流或堵管问题,基于此当下要重点针对操作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改进。护士在实施留置针穿刺前需要详细检查留置针包装,确认有效期、保质期,检查整个包装是否存在漏气、破损问题,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对穿刺点应进行大面积清洁、消毒,从每一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且有针对性地选择静脉血管,并注意在封管时应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法,封管完成后要细致检查,确保导管内呈正压整体。不仅如此,护士作为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重要参与者、实施者,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水平,护理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科室内护士参与培训,学习有关改良留置针的理论知识、应用技巧,还应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以帮助持续提升护士留置针方面的专业素质水平。②优化流程:为保障封管后可以降低血液回流和堵管问题的发生,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操作流程的深度优化,护理管理部门可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对原有留置针应用操作流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还需多多听取护士的意见,找出流程中的不足,并予以针对性的优化改进,使操作流程可以更加规范化、高效化。③健康宣教:多数患者之所以会有明显的依从性不足问题,与其对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不足有关,因此不利于留置针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甚至会给留置针的实际应用形成封管后血液回流或堵管问题隐患。对此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经常性地与患者沟通,例如可向其讲解有关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法,尤其要重视留置针相关内容的讲解,使患者可以加深对留置针的认知深度,与此同时护士要告知患者在封管后不可过度活动,应注意保护留置针,还可将一些简易留置针保护方法告知患者,以降低脱落、移位、扭曲等问题的发生率。④关注重点患者: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容易出现血液回流或堵管问题,不利于护理和治疗工作的有效实施。护士在患者入院时便应详细了解其基本情况,进行留置针护理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尤其要注意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其血液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质,容易在导管内堆积而引起堵管问题,因此应予以着重关注,且在此类患者的留置针封管中可以适当增加封管次数,在第1次封管后12h内再次封管,且封管时应选择125U/ml稀释肝素液,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留置针留置时间。⑤减少留置时长:从本次调查研究分析来看,较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是导致堵管和血液回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下要予以关注,适当减少留置时长,而且据调查研究来看,较长的留置时间不仅会加剧静脉炎发生率,还可能导致血栓机化,因此应将留置时长控制在5d左右,在使用超过5d后应及时更换留置针[4]。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86例需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使用普通肝素帽留置针的对照组和使用正压接头留置针的观察组,比较不同留置针下封管后的血液回流和堵管发生率,如本次结果中分析可见,观察组中的血液回流、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5.58%、4.65%,相比对照组67.44%、20.93%显著更低,(P<0.05)。不同于普通肝素帽留置针,正压接头留置针在很多方面均与普通肝素帽留置针有差异,能够帮助降低封管后的血液回流和堵管问题发生率。目前应用需要应用留置针的患者比较多,封管后血液回流和堵管问题的发生比较常见,但在其影响下还容易提高并发症风险,对此在实际护理中,护士应着重注意对并发症的防范。如护士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每日均要多次检查患者留置针周围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存在麻木、渗液、红肿、疼痛等症状。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前臂堵管风险相比手部、肘窝比较低,而手部、肘窝的堵管风险是前臂的1.47倍、1.27倍,并且女性患者出现堵管风险的概率相比男性较高。可引起堵管等并发症风险的因素非常多样化且复杂化,如患者年龄、药液类型、药液形式等。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对于留置针患者,应每4h评估1次并发症情况,而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或者年龄较小的小儿患者,则要每1~2h评估1次并发症风险,每1次的风险评估均要有完善且详细的护理文书记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留置针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这也表明出现血液回流或堵管问题的概率会随之提升,对此除需注重以上相关改进措施的实施外,还应注重加强安全管理。首先要重视保持导管澄清,这是降低堵管风险的重要前提,一般需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并使用脉冲式冲洗法[5]。相比普通肝素帽留置针,正压接头留置针的应用中,可通过对脉冲式冲洗法的合理应用减少导管内堆积物的沉淀,对此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对该方法的进一步宣传与培训,促使科室内所有护士均可熟练掌握这一导管冲洗法。
参考文献:
[1]章洁苓,黄芬.改良封管方法预防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2):191-194.
[2]林如仲.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3):218-219.
[3]石宝燕.儿童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2):2191-2192.
[4]段婷婷.留置针封管后血液回流及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人健康,2020(11):155.
[5]廖佳瑜,唐爱君.外周留置针封管后血液回流及堵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6):5089-5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