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10.12428/gjyxyj2023.02.029 PDF下载
摘要
关键词
脑卒中;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障碍;吞咽功能训练
正文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出现吞咽障碍的概率比较高,这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也会对患者和其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就吞咽障碍而言,主要指的是患者的下颚、咽喉、双唇等相关部位受损,无法将食物安全的送入到胃中,从而导致机体营养水平下降[1]。根据相关统计[2],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0%,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吸入性肺炎等,有些并发症比较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肌肉电视剧方法可以进一步辅助治疗,让患者的咽部肌肉收缩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对感觉反馈以及持续性进行增强。本研究抽取80例脑卒中患者,他们均存在不同程度存在障碍,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现将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从我院抽取8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吞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45-80岁,平均年龄(59.2±12.5)岁,病程为1-5个月,平均病程(2.8±0.6)个月。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45-80岁,平均年龄(59.5±12.2)岁,病程为1-5个月,平均病程(2.5±0.4)个月,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主要包括,第一,空吞咽。当患者吃东西之前可以让患者进行空吞咽练习,然后,让患者对进食的速度进行控制,确保食物能够顺利地进入食道,防止残留在咽喉部位。第二,侧方吞咽。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来说,在咽喉部两侧很容易堆积食物。在开展吞咽功能训练时,可以让患者从一个方向吞咽食物,这样可以避免食物的残留。第三,交互吞咽,患者将第一口食物咽下去之后,可以让患者喝一口水,这样能够让口腔中的残留食物进入胃部防止残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第四,点头吞咽,让患者的颈部保持后屈伸状态,在进食的过程中保持颈部前屈,让食物能够充分的进入胃部防止残留,指导患者开展舌唇运动训练,让患者重点训练自己的舌肌功能以及咀嚼肌功能。一般来说,患者可以保持站立姿势,将舌头尽可能地向外伸,然后左右的摆动,将舌头收回之后要做磨牙的动作,还要配合吹气和鼓腮等,每次的训练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一天可以练习三次。在吹气泡练习过程中要使用一个玻璃杯,将其装满水,然后使用一根吸管指导患者吹泡泡,每次练习时间为15min左右,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让患者尽可能地吹大气泡,提升气泡数量。在设施练习过程中,也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来开展,尽可能让患者自主进食,同时也要指导患者将头部偏向患侧,这样能够让食物顺利地下咽。为了避免口中残留食物,也要适当饮水,每次进食都要完整,不能有残留。
观察组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时,主要借助于电刺激治疗仪,电极的排列要垂直,第1个电极应该放在耻骨的上方,在甲状软骨上方防止第2个电极,之后的两个电极应该放在第1个电机和第2个电极之间,并且保持相同的距离。对参数进行设置时,要选择双向方波,并且将拨宽调整为700MS,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控制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极限,每次治疗时间为1h,每天可以治疗一次,如果患者能够接受强化治疗,也可以每日治疗两次,一周治疗5d,一共治疗4周。
1.3疗效评价
对患者开展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痊愈:吞咽障碍消失,实验结果为1级,显效:吞咽功能障碍得到了显著改善,实验结果提升2级;有效:吞咽功能障碍虽有所改善,实验结果提升1级;无效:吞咽功能障碍没有得到改善,呛咳较严重。
才藤分级:无法进食,无法饮水,存在唾液误咽情况为1级。出现食物误咽,且与食物的形状和性质没关系为2级,存在水误咽,受到了食物影响,只能进食一部分为3级,概率性误食、误咽,与姿势相关,调整后可避免误咽为4级,存在口腔期障碍,需要对咀嚼状态进行改变,还有人从旁监督,不存在误咽情况为5级,只有轻度咀嚼不完全,不存在误咽问题为6级,正常为7级。
根据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吞咽情况,在SWAL-QIL量表中,分数为0-100分,主要从沟通、心理、睡眠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示吞咽能力越强,生活质量也就越高。
1.4统计方法
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用(±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用“%”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X2。当P值小于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
观察组治疗有效性为95.65%,对照组为73.91%,联合治疗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更理想(P<0.05)。详情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性 |
观察组 | 40 | 29 | 10 | 1 | 39(97.50) |
对照组 | 40 | 24 | 10 | 6 | 34(85.00) |
X2值 | 3.9139 | ||||
P值 | 0.004 |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才藤分级
治疗前,两组患者才藤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才藤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才藤分级(±s)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 40 | 3.38±0.46 | 5.75±0.95 |
对照组 | 40 | 3.25±0.35 | 4.36±0.75 |
t值 | 1.422 | 7.263 | |
P值 | 0.159 | 0.000 |
3讨论
这些年来,脑卒中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各年龄段都具有发病概率,一般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种疾病十分严重,病情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直接损伤患者脑部神经系统,不仅致残率比较高,而且,多数患者都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3]。对于吞咽运动来说,需要多种感觉运动神经相互配合,由中枢神经系统发挥协调作用,才能够完成相应动作[4]。根据脑卒中的病变部位,可以将吞咽障碍分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和真性延髓性麻痹。前者主要指的是患者的病变部位处于脑桥及以上,只有一侧皮质脑干树受到损伤,又或者是双侧受损,不过,患者的下位运动神经元能够正常的反射,依然可以进行吞咽反射。后者主要指的是病变部位处于延髓,此时患者的下位运动神经元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咽反射功能减退,又或者是消失,肌肉的张力也有所减退,又或者是出现萎缩[5]。不管是脑出血又或者是脑梗死,只要发生在皮质和脑干之间很大概率上都会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无法正常的发言,喝水也容易出现呛咳现象。通过吞咽功能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不过所取得的效果依然不够理想,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究新的治疗方法。经过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再次唤醒神经肌肉群,有利于患者恢复吞咽功能[5]。不仅如此,在接受NMES期间进群既可以做到充分的锻炼,还能够促进声带肌肉神经的恢复。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下,主要利用了神经元在速原理以及神经促通技术。经过电刺激治疗仪能够对咽部肌肉进行低频电流刺激,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咽部肌肉运动功能。经过低频电刺激运动神经,也能够有效地恢复轴突细胞壁能够被极化,促进肌肉搜索,同时在低频电流的刺激下,相关肌群能够得到刺激,改善血液循环进而恢复吞咽功能,不管是面部又或者是咽部都能够自主地恢复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防止相关肌群出现废用性萎缩。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在不同的部位放置电极可以激活口舌、咽部肌肉,随着咽部肌肉的不断收缩,能够消除吞咽障碍。另外,在低频电刺激下,感觉神经也可以有所恢复,触发反射弧,患者也能够对吞咽进行控制,从而帮助患者顺利进食,提升生存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性为95.65%,对照组为73.91%,联合治疗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更理想(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WAL-QI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WAL-QI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才藤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才藤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期间,通过使用吞咽功能训练方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进一步联合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则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了恢复,临床治疗有效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丽芳.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结合吞咽手法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中的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030(001):337.
[2] 祁丹阳.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医学, 2020, 46(4):3.
[3] 王珊珊, 顾莹, 刘敏,等.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 42(4):3.
[4] 孙宜文, 李冻冻, 刘立娟,等. 呼吸训练配合吞咽功能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1, 29(17):4.
[5] 王颖, 和瑞欣, 潘冉.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39卷6期, 676-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