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孔慧珍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实验中学,030027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以“极”为主线,探究在极端环境下人物体现出的极致品格。课堂以文本细读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感悟人物品质,体会为信念而执着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叙了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从南极点归程的途中,由于南极寒冷天气提前来临,饥寒交迫最终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悲壮覆灭的事件。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了英雄们悲壮崇高的探险精神。尤其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及其队员的勇敢、镇定、坦然。本文篇幅较长,应让学生在通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关键词“伟大”“悲剧”入手,从文段中寻找关键事件、语句进行分析,从而感受文章主题,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险家们的形象和精神,以及探险行为本身背后的意义。同时,学生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来感受作者对这些探险家的崇高颂扬。

(二)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领悟并感受到“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这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体和集体的角度,感悟在极端环境下人物体现出的极致品格,以及为信念而执着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下就认出了这是南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南极的“极”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极,栋也,在屋之正中最高处。——《说文》

意思是栋梁,在屋子的正中最高的地方。

了解了“极”字的含义后,请同学们用“极”字来组组词

(极端、极限、极品、极致)

结合资料链接来用这些含有“极”字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南极吧。

【预设】寒冷至极 险极 恶劣至极

正如同学们所说,南极洲是地球上恶劣之极的地方,却吸引着无数的探险者去冒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让学生读标题,读出些许情感)

(二)字词积累

要想顺利的理解全文,首先要解决好字词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导学案,哪位同学能来给我们提示一下,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写错。

羸弱,羸字是由“亡”“口”“月”“羊”“凡”组成,瘦也。

告罄,器中空也。

凛冽,寒冷刺骨

我们除了会念、会写还应该会应用,之前让大家做过练习,同学们写的很精彩,现在我们来做个填词游戏,同学们试着用这些词语填进句子。填好之后全班一起朗读。

姗姗来迟的斯科特一行拖着羸弱的身体,忧心忡忡行走在无垠的雪原,因天气的凛冽和物资的告罄,他们最终被冰雪悲壮的吞噬。

(三)文本研读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的方式,我们对斯科特的故事基本了解,同学们能说说你的对此次探险有何评价吗?

【预设】

伟大的悲剧(很巧妙的利用了文章的标题)

悲剧(这样的一曲悲歌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伟大(听了你的解读,我仿佛也被某种伟大的精神感染)

感动、敬佩(英雄的抗争,总能让我们潸然泪下)

同学们刚才畅谈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本文的作者茨威格根据留下来的日记和资料,用他的笔再现了这一探险历程,那么对此次南极探险之行,茨威格是如何评价的?

请同学们用双横线将这些语句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注意一下句中的“人”“搏斗”“高尚”等词,现在请同学们浏览全篇,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说说他是如何与厄运搏斗的?心灵又高尚在什么地方?

先请发言的同学读出来具体的地方,再说说具体内容,最终分析情感。

奥茨:

遭遇到的厄运冻掉了脚趾头,独自走向死亡

自杀,一般会认为是弱者无力面对现实而做出的选择,但奥茨的自杀却让我们感觉到他更为伟大,奥茨是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掌跟着大家挣扎了很久之后,这是他自己热爱生命的表现,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负担时,他便做出了自杀的决定,这是热爱他人生命的表现。在两者不可兼得时,他舍己为人,不愧是英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连接点:面对奥茨的自杀选择,这个团队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坚决拒绝(请你用坚定地语气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集体不抛弃个体的生命,哪怕明知他成了大家的负担。这是这个探险队在寒冷的冰雪世界带给我们的温暖,然而,这份温暖很快就又化为感伤,奥茨最终走向暴风雪时,没人再敢阻拦,你能想象一下此刻奥茨说出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一次集体在面对奥茨的决定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敬畏)同学们呢?你对奥茨有敬畏心吗?这真是一位壮士。让我们齐读第10段,向这位英雄告别。

集体与个人都努力与厄运搏斗过后,在强悍的自然面前,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奥次的背影湮没在风雪中,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过渡:集体对个体负责还体现在了一个人身上,他是谁?

他就是埃文斯。

埃文斯:

身强力壮的埃文斯却突然精神失常,环境带来的巨大痛苦。集体面对他,也是坚决拒绝抛弃。

“不。”单字加上句号,简短有力的回答,不需犹豫,不容置疑,也无需商量。一字一句,一字千金。体现着集体对个体的“不抛弃,不放弃,不言弃”。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也无悔探险一程。

过渡: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探险队,但他们到南极来就是为了探险吗?当然不是,他们还是科考队,在这样的队伍中有没有哪位科学家让我们肃然起敬?

威尔逊博士:

刚才你读到了对威尔逊博士的描写,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动词用的特别好?(谢谢你提供了这么好的切入点)

我们一起来分析“拖”着什么?

岩石样品(16公斤是关键,并不重)、必须的载重(生活下去的物资,有个人的还有团队的)还拖着什么?(在文中其他地方去找找)拖着脚步,拖着疲惫的身体。

解读:

①身体的羸弱②拖着的是16公斤重的岩石样品,是必须的载重,是疲惫不堪的身体。

(他将生命与科研看的同等重要)在威尔逊博士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的精神。他拖着样本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争夺第一或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类的科学。这是个人对科学的负责。

过渡:威尔逊在离死亡还有寸步之遥时还在研究,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将科研进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谁?

斯科特:

他在临终前一直在做什么?(写日记)请同学们找找斯科特日记中的内容。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

要为阿蒙森作证,自己追求的事业让他人捷足先登,他难掩失落与沮丧,可他还是愿意为了阿蒙森作证,这是他对同行的理解和尊重,探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看出了他的沮丧和失落?他还要为阿蒙森作证,看出他什么样的品质?

他也在担心死亡,也在恐惧,为什么不塑造一个一无所惧的英雄?(真实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样的人物更像是真实的活在我们身边)

笔从手间滑落,对科学研究他和威尔逊一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怎样过人的毅力。

给妻子留下的信件修改为“遗孀”光看字面都觉得冷冰冰,他已经坦然接受死亡,只是对妻子满含思念与愧疚,希望她能得到照顾,这是铁汉英雄的柔情。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最后一篇日记。

(四)主旨感悟

他们都是英雄,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曲悲歌。

大家注意到这个“悲”字下面有两个数字吗?

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读一下这出伟大的悲剧。

时间:30天

(一个月的时间)他仅仅比阿蒙森迟了一个月,饱含着惋惜之情。

73天

斯科特一行从意识到自己失去首位到全军覆没经历了多少天?

73天,在恶劣的环境里挣扎了73天,跨度越长,越能体现出探险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忍耐与身体忍耐强度。

空间:20公里

公里最后三个人罹难的地点是距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远的地方

20公里大概是什么概念,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段中,这一行人在憧憬冲向南极点时,仅仅一个上午他们就走了14公里。我们忍不住要设想,他们如果顺利抵达贮藏点,再忍耐一下,顺利返回南极呢?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如果,英雄们离平安回归越近会越让我们我们感到惋惜。大部分的路程他们都在与不可抗拒的厄运做着搏斗。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课堂小结

伟大的悲剧,伟大的英雄,他们用羸弱的身体登上了地球的极点,用不屈的意志攀上了精神的高峰。这一切就是伟大的悲剧。对英雄最好的怀念就是知道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的名字,感悟他们的精神。位于南极点的科考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就是后人对这两位勇敢前行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英雄的怀念。南极的寒风依旧凛冽,在一百年前挡不住阿蒙森和斯科特,在今天也挡不住新一代的探险家,人类探险的故事仍然会继续。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极”作为主线,这个主题思路清晰,并且紧密联系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课文内容。通过对南极探险故事的深入解读,学生们对于斯科特及其团队的经历产生了深刻的敬意,并在情感上得到了显著的触动。学生们对于人物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的英雄形象和他们所表现出的极致品格表现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言热情高涨,这显示出学生们已经深入理解了探险家们的精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配乐朗读的环节尤其值得肯定,音乐的运用增强了氛围,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更容易投入情感,这一点在学生的读书声中得到了印证。通过音乐与文本内容的结合,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课文的情感色彩,对其有了更深的体验。

然而,课程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首先,对于课文中某些长句的理解,学生们仍然显示出了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对复杂句子结构的讲解与分析。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发言还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这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加强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最后,课堂结尾部分对于失败与成功、放弃与坚守的讨论,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做出反思,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表明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学习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教学的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活动是成功的。学生们的反馈表明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在情感上有了共鸣,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启发。今后我会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让我的课堂更加生动和高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