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摘要
关键词
幼儿;绘画教学;现状;指导策略
正文
美术是3—6岁幼儿普遍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美术充满着热情,在没有成年人引导的情况下就能够表现出较强的涂鸦倾向[1]。幼儿园的绘画教学是锻炼幼儿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出绘画教学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实现绘画教学的寓教于乐,增强美术教学的整体效果。
1幼儿绘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绘画教学基本采用教授式教学方式,以临摹绘画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展示范画,讲解示范等方法开展绘画活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画面的效果,关注绘画作品与范画的相似度,重结果的呈现,轻绘画过程的表达与表现,造成孩子的绘画作品与范画高度相似,没有孩子的特点,不能彰显儿童的天性,仅是教师范画的一种再现。绘画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的情绪,绘画技巧对孩子们来说应该是次要的。当前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形式、色彩、线条、构图等技能技法学习,看重的是更好的画面效果,幼儿的绘画活动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教师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孩子的作品,对于孩子在绘画中的奇思妙想不认可,不赞同,责令让孩子按照成人标准去修改,忽视了孩子作品中情绪情感的表达,导致孩子的绘画作品千篇一律,没有思想,没有个性[2]。
2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2.1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学习兴趣
3—6岁的幼儿正出于对身边的一切都好奇的阶段,经常以书本、墙壁、地砖为画纸,在上面涂抹各式各样的线条和色彩。这是幼儿对绘画绘画存在兴趣的一种表现,不应被限制。幼儿园绘画教学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发给幼儿专门用于涂鸦的纸张和笔,鼓励幼儿创作心中的世界,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学习兴趣[3]。幼儿园阶段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不应以幼儿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应当将幼儿的绘画兴趣、学习绘画技巧的意愿作为教学目标,为幼儿在绘画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已经简单绘制了花朵线条的纸张和各色彩笔,鼓励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给花朵yan画上色彩。有的幼儿按照日常看到的花朵颜色选择了红色、粉色、黄色等,有的幼儿则按照自己的想法选了蓝色、黑色、绿色等,还有的幼儿把花朵涂成好多个颜色。教师可引导幼儿说一说其选择色彩的原因,教导幼儿认识颜色、认识花朵,而不是指责幼儿将花朵涂成自然界少见的颜色。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是有效教学策略应用的第一步。
2.2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的美术专业素养
绘画不仅是儿童的一种技能练习,更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的一种语言,教师要想读懂孩子的语言,就必须具备艺术的素养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功底。加强教师对《纲要》《指南》的学习,认真研读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同时,要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专家讲师走入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的相关培训,夯实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并结合绘画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教研活动及美术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美术绘画教学的方法、指导策略、评价方式等,引导教师了解儿童的特点,读懂儿童的内心,支持儿童的发展。
2.3改进教师绘画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绘画的能力
教师要不断改进绘画教学的方法。一是创设条件与机会,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与感受。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通过不断的观察与感受,在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期的创作积累素材。在进行绘画教学创作之前,教师应充分地引导幼儿观察与感受,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表层到里层,从远处到近处等多种方法观察事物,掌握事物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强化他们的印象。例如:绘画《美丽的天鹅》,老师通过让幼儿观看课件,了解天鹅的身体特征,翅膀、尾巴的形态,建立初步的认识。而后,展示多幅湖面天鹅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动态的天鹅的翅膀、脖子的造型,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待幼儿充分地观察感受之后,引导幼儿进入绘画过程。通过教师不断引导,幼儿观察的层层深入,最后幼儿展现出了多种姿态的天鹅。二是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绘画创作,理解幼儿的表达表现。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绘画技能的不断增强,幼儿能够将看到的事物创造性地表现在纸上,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学会倾听与欣赏,不要质疑,也不要过多干预,倾听孩子绘画中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的表达与表现,站在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欣赏幼儿的作品,肯定与表扬孩子的绘画创作,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随着孩子的作品越来越多,画面会更丰富,更具想象力。
2.4尊重并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思想正处于高度活跃的阶段,教师应抓住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并尊重幼儿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教师可利用京剧脸谱来帮助幼儿认识有关京剧的相关内容,辨认一下为什么包公的黑色脸谱代表着刚正不阿、为什么曹操的白色脸部代表着奸诈等,使幼儿认识到表情的出现是五官不同方式的组合结果,将京剧脸谱简化成简笔画的表情图案,并鼓励幼儿按照自己日常观察到的表情、动画片里的卡通表情进行创作。每个幼儿对于同一个表情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创作空间很大,教师可放手让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去画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的绘画创作。教师还可在绘画完成后鼓励幼儿辨认一下其他幼儿画出的表情,看一看能认出多少个表情,遇到没有认出的表情向其他幼儿请教一下。这样的绘画活动既能够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所认识,又能够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促进幼儿之间围绕绘画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设计理想中的汽车、住宅、校园、城市甚至太空空间站,向幼儿提出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元素,鼓励幼儿放开手脚进行相关的绘画创作,让幼儿充分利用线条、色彩、几何图形去描绘自己的想法,发散思维,使其充满想象力,提升幼儿观察生活、独立思考、发散联想的能力。幼儿的绘画创作需伴随幼儿对创作内容的阐述和讲解,既可以让教师跨越成年人与幼儿在思维上的巨大鸿沟,去了解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又可以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并让幼儿对绘画创作作品的展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2.5利用节日氛围开展绘画活动
对于幼儿来讲,节日代表着快乐的氛围,代表着有趣的活动,教师可将节日与绘画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幼儿组织与节日有关的绘画内容,比如,在中秋节时为月饼设计图案、在端午节时画粽子、元宵节画元宵……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与节日有关的绘画元素,激发幼儿对节日相关内容产生绘画创作的意愿,调动幼儿应用绘画元素进行创作的积极性[4]。当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幼儿对于绘画创作不会存在畏难情绪,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进绘画活动当中去,表现出旺盛的实践和创作欲,充分发挥绘画活动的价值。除了在纸上用画笔进行绘画创作外,教师还可利用节日作为契机,组织幼儿通过做手工的方式来开展绘画活动。比如,在中秋节时为幼儿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有关团圆的故事,组织幼儿用剪纸、拼贴等方式来创作一个能够变换场景、人物可移动的中秋故事讲述模板,辅助幼儿向家长、朋友分享自己的中秋故事。由于此类手工活动的难度比单纯的绘画绘画更高,教师需要适当参与进来,为幼儿示范如何划分故事布景,如何布置人物在画面上的位置,如何让人物、动物能够灵活在画面中移动等。教师的参与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不参与幼儿的绘画创作和实践,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和合作空间。
2.6重视对幼儿绘画创作的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是支持有效教学策略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教师需要在绘画活动中进行评价,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及时、正向地评价,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和幼儿互评同样重要。教师评价可以让幼儿获得比较客观的判断,得到来自成年人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于一个年龄在3—6岁之间的幼儿来讲,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反之,来自教师的否定和批评也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把握好态度,用以肯定和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充分结合幼儿的绘画创作内容,提升评价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在绘画方面为幼儿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引导。幼儿自评是幼儿自己表达出在绘画创作中的想法、思路以及对创作成果的实际感受,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幼儿正视自己在绘画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发现自己在想法、灵感与实践方面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实际差距,提升幼儿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幼儿自评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想法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幼儿对绘画作品的阐述中了解幼儿对主题元素的认识、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对绘画创作结果或开心或苦恼的想法等,为教师后续的绘画教学提供方向和灵感。幼儿互评是幼儿发现其他幼儿绘画作品中的长处和不足的过程,幼儿需要说一说自己从他人的作品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幼儿互评是从幼儿视角出发进行的评价,这一过程可能因为幼儿在表达上的不知深浅而触碰到对方的自尊心;也可能因为幼儿之间的共鸣而产生艺术上的碰撞,推动幼儿在绘画方面的成长。教师应重视幼儿互评,引导幼儿认可他人的长处,肯定他人的优势;并对他人的不足引以为戒,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互评是幼儿成长的必经之路,可以让幼儿初步学会如何与同龄人和谐交流,帮助幼儿学会给予他人肯定和赞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2.7巧妙安排教学之间的衔接内容
因为幼儿的思想较为跳跃、活泼,在很多时候,幼儿园的教学计划显得比较灵活,教师会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近期发现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避免过于跳跃让幼儿跟不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春夏时节是花朵盛开的时间段,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线条花朵涂色教学、可组织幼儿观察自然界的花朵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花朵、可组织幼儿把最喜欢的花朵制作标本、可引导幼儿用剪纸或折纸制作别样的花朵。这些教学内容看似跳跃,实则都与花有关,相互之间衔接得比较紧密,可以提升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又比如,教师以线条作为中心内容,组织幼儿先用积木建房子,然后将房子画在纸上;或者组织幼儿在观察花朵后将其画在纸上,组织幼儿画出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并进行分享。从简单的几何体到相对复杂的曲线组合,再到有固定特征的卡通形象,关于线条的绘画难度逐渐升级,有助于幼儿加深对绘画领域线条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绘画表达能力[5]。
结语
意大利学前教育专家瑞吉欧认为:“美术是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工具”。教师应转变绘画教学观念,努力做到“三变”,让绘画活动真正成为孩子释放天性,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作为绘画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要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从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及绘画发展水平入手,从贴近幼儿的环境、生活中寻找绘画活动的素材,引导幼儿去发现、感受和体验自然、生活、艺术中的美,并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周晓慧.学前儿童绘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1).
[3]郝伯特·里德.通过艺术教育[M].吕廷和,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金怡菲.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有效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22(4):82—84.
[5]宋晓敏.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美术课的有效教学[J].漫画月刊,2021(1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