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Seldinger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贾晶 张红月 韩苏南 孙美娜 施海涛通讯作者

大庆市龙南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Seldinger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30例腹膜透析患者资料,其中16例采用常规手术切开置管(常规组),14例采用术前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法置管(联合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院外跟踪结果对比,均见联合组优于常规组,且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术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可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提高导管生存率,降低导管功能障碍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中药结肠透析;超声引导下Seldinger穿刺术;腹膜透析置管术

正文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及患者预后[1]。传统手术切开置管方式存在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Seldinger穿刺术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共计30例在我院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共搜集我院2020年到2025年间运用传统手术法置管患者16例、使用塞丁格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14例。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开置管术。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耻骨联合上8 - 10cm、中线旁2cm处作一长约3 - 4cm的纵行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切开腹直肌后鞘及腹膜,将腹膜透析管缓慢置入盆腔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确认引流通畅后,固定导管,缝合切口。

联合组: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Seldinger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术前给予患者结肠透析治疗做肠道准备,清除毒素,改善身体状态。同时给予B超评估腹腔有无粘连、肿物、腹腔积液等异常情况,评估术区血管走形情况,做好体表标记,术中尽量避免损伤大血管、神经。穿刺点选择左旁正中,耻骨联合上约11cm,局部麻醉后切一1-2cm小口适当分离皮下组织,B超引导穿刺针试穿腹腔,突破腹膜,送入导丝至腹腔,B超引导下用扩张器扩皮至腹膜段组织,置入鞘管至腹腔,B超确定其方向,最好贴腹膜向盆腔进行,同时避免误穿肠管及其他脏器,撤出鞘芯,腹透管内置钢丝芯,置入腹透管,经B超引导下调整导管尖端位置,放置时询问病人的变异,导管先进入盆腔上部分、膀胱前上方,然后进入膀胱后下方,尽可能接近膀胱直肠窝,到位后撤出支撑钢丝,破坏撕脱鞘,置入导管设计出口,超声观察内卡夫位置,观察引流水柱,测试导管的通畅性,接下去就是做皮下隧道,连接钛接头、短管,缝合切口,包扎固定[2]

1.3 效果标准

两组患者置管后均需完善腹部平片检查评估置管是否准确到达位置,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记录开始腹膜透析时间,超滤情况,透析后透析液颜色(有无混浊、血液透析液等异常情况),术后对比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术间。院外跟踪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生存率及导管漂移、渗漏、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等并发症发生率及重返住院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 果

1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x±s)

组别

例数

置管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住院时间(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

常规组

16

45.21±8.18

34.29±7.23

10.42±2.36

35.24±5.29

联合组

14

28.26±5.34

12.57±3.37

6.45±1.10

18.53±3.43

P


0.05

0.05

0.05

0.05

 

2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n)%]

组别

例数

近期并发症

中期并发症

总发生率

常规组

16

 4(25.0%)

3(18.8%)

7(43.8%)

联合组

14

1(7.1%)

1(7.1%)

2(14.3%)

P




0.05

 

3 对比院外跟踪结果[(n)%]

组别

例数

1年导管生存率

 2年导管生存率

导管漂移

渗漏

感染

重返住院率

常规组

16

13(81.3%)

9(56.3%)

3(18.8%)

4(25.0%)

4(25.0%)

6(37.5%)

联合组

14

11(78.6%)

10(71.4%)

 1(7.1%)

1(7.1%)

1(7.1%)

1(7.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因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浮肿等不适症状,患者一般状态欠佳,上述症状均不利于术后伤口愈合,且患者大便不通畅易加大术后漂管率且导致透析不充分及加大腹膜炎风险。而中药结肠透析利用结肠黏膜的半透膜特性,通过中药灌肠,使药物经肠道吸收,发挥导泻、利尿、抗炎、抗氧化、解毒、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3]。方中大黄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功效,可促进肠道毒素排出;牡蛎能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土茯苓可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黄芪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蛇草则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疖、利尿除湿等效用。此外,塞丁格技术采用逐步扩张的方式,对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术后隧道愈合,降低隧道内导管扭曲等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中药结肠透析联合超声引导下Seldinger腹膜透析置管术,可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提高导管生存率,降低导管功能障碍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洋洋,杨洪涛. 扶肾颗粒结合结肠灌肠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后肠功能障碍的疗效[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24(3):294-298.

[2]  刘琴.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可行性与效果[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45(6):43-44.

[3]  刘春梅.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比较[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3):404-4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