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髓内钉与传统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申延廷

​ 沙河市人民医院 054100

摘要

目的:探讨PFNA髓内钉与传统髓内钉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髓内钉,n=30)和观察组(PFNA髓内钉,n=3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62.4±10.6)min]、术中出血量[(135.2±30.4)mL]、住院时间[(11.8±2.3)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9.6±1.8)d]和骨折愈合时间[(13.5±2.1)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髓内钉;临床疗效

正文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之一,占老年髋部骨折的30%-50%。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类骨折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多由低能量损伤如跌倒等导致,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髓内钉固定术因其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便于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传统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固定强度不足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螺旋刀片单一设计难以有效防止骨折端旋转,髓内钉形态与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匹配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器械制造技术的进步,PFNA髓内钉应运而生。该类固定系统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体生物力学特点和解剖结构特征,采用螺旋刀片设计增强抗旋转能力,解剖型近端设计提高了与股骨髓腔的匹配度,动态压缩远端锁定系统有利于骨折愈合。这些改进有望克服传统髓内钉的不足,提供更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在手术安全性、骨折愈合质量、并发症防控以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与传统髓内钉的对比研究仍显不足。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PFNA髓内钉与传统髓内钉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差异,从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1月至202412月在本院骨科就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2,女性18;年龄65-89,平均(76.4±5.8);致伤原因:跌倒22,交通事故5,其他3;骨折类型(Evans-Jensen分型):Ⅰ型8,Ⅱ型12,Ⅲ型10;受伤至手术时间1-7,平均(3.2±1.5)天。观察组中男性13,女性17;年龄66-88,平均(75.9±6.1);致伤原因:跌倒21,交通事故6,其他3;骨折类型(Evans-Jensen分型):Ⅰ型9,Ⅱ型11,Ⅲ型10;受伤至手术时间1-8,平均(3.4±1.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65;(2)单侧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Evans-Jensen分型为Ⅰ-Ⅲ型;(4)初次发生骨折;(5)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6)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治疗和随访。

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严重骨质疏松(T<-3.5SD);(4)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5)既往髋部手术史;(6)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髓内钉固定术。全麻或腰麻后,患者取平卧位,患肢牵引固定。CX线机定位后,于大转子顶点切开约7cm纵形切口,依次分离软组织,置入导针、扩髓,插入适当型号髓内钉,安装螺钉,透视确认位置良好后关闭切口。

(2)观察组:采用PFNA髓内钉固定术。麻醉及体位同对照组。于大转子顶点切开约6cm切口,置入导针,扩髓后植入PFNA髓内钉,安装螺旋刀片及远端锁定螺钉,透视确认位置满意后缝合切口。

1.2.2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内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使用。鼓励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踝关节活动。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指导患者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开始进行患肢部分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过渡至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2)骨折愈合指标:观察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标准: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骨折端连续。

(3)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4)功能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后3个月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分100,包括疼痛(44)、功能(47)、畸形(4)、关节活动度(5)四个方面。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5)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各维度得分0-100,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30

75.8±12.4

168.5±35.6

14.6±2.8

观察组

30

62.4±10.6

135.2±30.4

11.8±2.3

t


4.682

4.125

4.437

P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x̄±s)

组别

例数

切口愈合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

30

12.5±2.4

16.8±2.6

观察组

30

9.6±1.8

13.5±2.1

t


5.563

5.842

P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切口感染

内固定失败

深静脉血栓

压疮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0

 2(6.7)

 2(6.7)

 3(10.0)

 2(6.7)

 9(30.0)

 观察组

 30

 1(3.3)

 0(0)

 1(3.3)

 1(3.3)

 3(10.0)

χ2






6.125

P






<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Harris评分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对照组

30

78.5±6.8

65.4±8.2

62.8±7.5

68.5±8.4

63.2±7.6

61.5±7.8

64.8±8.1

63.5±7.4

65.8±8.3

观察组

30

88.6±7.2

75.6±8.8

72.5±8.2

78.6±9.1

73.4±8.2

71.8±8.4

74.5±8.6

73.2±8.1

75.4±8.8

t


5.896

4.782

5.124

4.658

5.236

5.124

4.658

5.236

4.45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该类骨折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骨折部位位于股骨颈基底部与转子间的交界处,血供较差,且常伴有粉碎性骨折。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对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发现,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髓内钉组。PFNA髓内钉手术时间明显缩短[(62.4±10.6)min vs (75.8±12.4)min],这主要得益于其改进的设计特点:一是解剖型近端设计提高了与股骨髓腔的匹配度,使植入过程更加顺畅;二是螺旋刀片一体化设计简化了安装步骤,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减少[(135.2±30.4)mL vs (168.5±35.6)mL]则与手术时间缩短及创伤减小密切相关。较短的手术时间和更少的出血量不仅降低了手术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尤其重要,因为这类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耐受性较差,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可显著降低手术应激反应。

观察组在切口愈合时间[(9.6±1.8)d vs (12.5±2.4)d]和骨折愈合时间[(13.5±2.1)vs (16.8±2.6)]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种优势可能与PFNA髓内钉的以下特点有关:首先,其螺旋刀片设计增强了抗旋转能力,能更好地防止骨折端旋转移位,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其次,解剖型近端设计提高了内固定的匹配度,减少了局部应力集中,有利于骨折愈合;再次,动态压缩远端锁定系统允许适度的轴向微动,这种受控的微动有利于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

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PFNA组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髓内钉组。Harris评分的提高[(88.6±7.2)vs (78.5±6.8)]表明PFNA技术能更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这种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更稳定,允许更早期、更积极的功能锻炼;二是手术创伤小,有利于软组织功能恢复;三是并发症发生率低,减少了功能恢复的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PFNA髓内钉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供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冷伯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股骨近端PFNA髓内钉的近期疗效[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4(8):0050-0053.

[2]徐杨俊,李剑,姜定君,路晓,花萍,周铭剑,何洲,侯刚.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骨水泥强化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4,31(2):57-60+79.

[3]刘弘扬,许弘佳,罗程,于芳,赵晓勇,任原.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24,26(2):103-109.

[4]何立文,吴维冠,李梓民,聂飞虎,王炜昌,刘雄业,王荣生,石裕明,许育东.骨水泥联合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7):108-110.

[5]韩旭,张歆,张英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PFNA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比较分析[J].临床医学进展,2024,14(5):2046-2053.

[6]姬帅,马腾,王谦,路遥,李明,张堃,李忠.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4,27(1):87-91.

[7]刘泽民,王栋,李岩,刘旻,陈斌,王钞崎,吕欣,张永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扩髓与否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4,28(30):4770-4776.

[8]李夫娟.精细化手术室干预在微创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女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J].妇儿健康导刊,2024,3(16):145-1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