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敏感度;准确度
正文
臂丛神经是指由颈部和上胸部脊柱骨间神经丛发出的一组神经,主要负责传输信号和控制肩部、手臂和手部的运动和感觉。臂丛神经损伤是指臂丛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导致上肢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臂丛神经损伤大多是由于车祸、创伤、运动伤害或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为疼痛、麻木、无力感、肌肉萎缩以及特定区域的感觉异常等[1]。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神经结构的表现方面存在局限性,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imensional short-term inversion recovery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是一种基于MRI技术的成像序列,其投射处理的密度较高,且可重建多平面,可使臂丛神经细微结构得以清晰显示,从而可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率[2]。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可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使用3D STIR SPACE序列成像,可以立体的方式呈现神经结构,包括臂丛神经的走行和分布,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直观的神经解剖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神经结构的形态和功能状态[3]。3D STIR SPACE序列除了能够突出神经组织外,还可以清晰显示周围脂肪组织和血管结构,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评估神经周围环境的情况,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手术决策。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所取得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6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病例抽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4年10月。男37例,女23例,年龄、病程分别为18~65岁、14d~2年,平均值分别为(47.28±6.75)岁、(1.62±0.43)年。致伤因素:车祸、重物砸伤、高处坠落、击打、挤压伤分别为29例、8例、14例、3例、6例。臂丛神经轻度、重度损伤、完全损伤例数分别有30例、24例、6例。入选标准:均经手术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存在上肢感知异常;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外伤或非外伤性臂丛损伤者;其他肿瘤转移所致臂丛神经受损;意识不清者。
1.2方法
臂丛神经扫描时,以西门子3.0 T MAGNETOM Skyra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为检查工具,64通道头颈正交线圈。受检者检查时取仰卧位,稍微垫高头肩部,同时稍微向后拉,下颌微收,颈部矢状位与床面长轴中线保持充分重合,将颈椎曲度降至最小化,保持颈胸交界处曲度伸直,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在检查中,患者应避免吞咽动作,同时需叮嘱患者不可深呼吸,对运动伪影情况具有减少作用。图像定位时,检查人员需保证扫描线与颈椎体后缘二者保持平行,椎体后缘垂直,从椎体前缘逐渐扫描至椎管后缘。相关参数设置: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分别为3000ms、240ms,信号采集次数:1.4,扫描视野、体素分别为320 cm×300 cm、0.4mm×0.4mm×1.1mm;重建矩阵:384×384,层厚、层间距、层数分别为1.1mm、0、70×80层,采用短TI反转恢复技术进行抑脂处理,常规序列平扫后行增强扫描,注射速率2ml/s。对3D-SPACESTIR序列图像经后处理技术处理后进行下一步操作,其一为多平面重建(MPR)重组,其二为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形成三维成像。
1.3观察指标
通过MRI积分量化评估臂丛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MRI图像由2位影像科主任医师共同阅片,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价值进行判断。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版本计算,以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计算后若观察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则采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RI表现
6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节前、节后及混合型损伤分别为24例、21例、15例。臂丛神经节前、节后损伤表现见表1。
表1臂丛神经节前、节后损伤表现(条/个)
节前损伤表现 | 总数 | 左侧 | 右侧 |
神经根丝 | 84 | 60 | 24 |
创伤性脊膜囊肿 | 126 | 84 | 42 |
黑线征 | 30 | 18 | 12 |
神经根袖形态异常 | 24 | 14 | 10 |
节后损伤表现 | 总数 | 左侧 | 右侧 |
神经干走行连续性中断 | 24 | 21 | 3 |
神经干增粗、水肿 | 120 | 72 | 48 |
神经干结构紊乱 | 24 | 24 | 0 |
神经干周围结构紊乱 | 6 | 5 | 1 |
2.2不同程度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MRI积分
分析MRI积分,臂丛神经轻度损伤者(4.32±0.63)分比重度(3.09±0.25)分、完全损伤者(1.65±0.09)分明显较高(P<0.05)。
2.3 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诊断臂丛神经的效果
经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诊断,39例臂丛神经节前损伤患者共有135条神经根受损,术中共探查到160条神经,其中124条神经证实为神经根损伤。36例臂丛神经节后损伤患者共有165条神经系统损伤,术中检查共有208条神经,其中135条神经根证实为神经损伤。3D STIR SPACE序列诊断臂丛神经节前、节后损伤的敏感度分别为95.16%、97.78%,特异度分别为52.78%、54.79%,准确度分别为85.63%、82.69%。见表2。
表2 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诊断臂丛神经的效果
金标准 | 节前表现 | 合计 | |
+ | - | ||
+ | 118 | 6 | 124 |
- | 17 | 19 | 36 |
合计 | 135 | 25 | 160 |
金标准 | 节后表现 | 合计 | |
+ | - | ||
+ | 132 | 3 | 135 |
- | 33 | 40 | 73 |
合计 | 165 | 43 | 208 |
3.讨论
臂丛神经是由颈部和上胸部的脊髓神经根的组合形成的。它主要包括C5至T1的脊髓神经根,在这些神经根汇合后形成臂丛。臂丛神经的走形具有复杂性和不规则性,需通过多个解剖结构,如肌肉、骨骼和关节,才能到达目标组织[4]。在上肢活动中,臂丛神经需在复杂的解剖空间中穿行,并与周围结构相互作用。
此外,在上肢活动中,臂丛神经的作用关键,由于比邻复杂,需细致的协调和调节。由于臂丛跨越两大运动区域,具体包括颈部与上肢,位置浅,遭到外力损伤的风险较高,极易致残,由于作用力方向不同,所造成的损伤位置也存在差异,一旦臂丛神经受损,将极大影响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5]。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对臂丛神经损伤病变位置进行判断,常规的 CT、X 线检查无法及时获取准确效果。常规MRI的T1WI、T2WI序列在显示结构复杂、细小的臂丛神经方面存在局限性。3D-SPACESTIR序列取得图像,利用工作站、MIP重建后可对高信号的臂丛神经进行有效获取,借助三维成像技术,发挥分辨率较高的优势,可使臂丛神经走形较细微的解剖结构得以清晰且立体的显示,获得图像具有较好的空间对比度。也可通过MRP实现多方位观察的目的,重建多方向的图像,具体包括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等,可促使神经结构获得多方位显示[6]。结合MIP和MPR可对臂丛神经的走行特点进行清晰观察,同时可对其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进行了解,早期准确诊断及有效手术治疗对恢复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极为重要。因此,清楚显示臂丛神经受损位置及程度极为关键。3D-SPACE-STIR序列成像可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提高诊治效果。
3D STIR SPACE序列对背景信号以及脂肪信号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使臂丛神经及其周围小静脉呈高信号水平,凸显臂丛神经,T2WI序列上背景组织中的信号不同,小静脉与神经组织信号相反,前者呈降低趋势,后者呈升高趋势,在细小神经检查方面的图像清晰度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率。SPACE序列在臂丛神经诊断中具有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有助于医生对神经微小结构、周围神经及神经病变进行清晰观察。臂丛神经组成复杂,其神经周围微小结构较多,且类似于神经组织信号,最终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7]。本研究显示,6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节前、节后及混合型损伤分别为24例、21例、15例。节前损伤表现以创伤性脊膜囊肿、臂丛神经根未显示明显中断为主要表现。而节后损伤以神经干增粗与水肿为主要征像,血肿压迫臂丛神经是导致出现神经干走形连续性中断的主要因素,神经干损伤出血是导致神经干及其周围结构紊乱的主要因素[8]。本研究显示,分析MRI积分,臂丛神经轻度损伤者(4.32±0.63)分比重度(3.09±0.25)分、完全损伤者(1.65±0.09)分明显较高(P<0.05)。说明MRI积分往往会随着臂丛神经损伤加重而显著降低。提示根据MRI积分可对臂丛神经损伤程度进行判断。本研究显示,3D STIR SPACE序列诊断臂丛神经节前、节后损伤的敏感度分别为95.16%、97.78%,特异度分别为52.78%、54.79%,准确度分别为85.63%、82.69%。提示,臂丛神经成像中应用3D STIR SPACE序列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均较高,诊断价值显著。
综上,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利用3D STIR SPACE 序列可对臂丛神经损伤位置及程度进行准确判断,通过量化评估其损伤程度,可提高诊断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丹丹,陈涛,郭稳,等.超声在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6):561-564
[2] 姚瑞鑫,郭会利,张斌青,等.磁共振成像对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3):408-412.
[3] 吴志钧.臂丛神经应用DWIBS序列与3D-STIR序列增强检查的成像质量对比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030(006):1070-1072.
[4] 白玉朋,夏春华,王俊奇,等.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在臂丛神经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4):556-559.
[5] 许帮彦,陈继文,李克翌,等.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诊断性研究[J].广东医学,2019,40(21):3016-3020.
[6] 何荣兴,赖志芬.磁共振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序列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3,24(1):54-57.
[7] 王溯源,闻彩云,许化致,等. 3D-SPACE-STIR序列增强扫描在臂丛节后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3):435-438.
[8] 王国松,邵静松,江茜,等. 3D-DESS与3D-STIR-SPACE序列在外伤性臂丛神经显示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11):2095-2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