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在干眼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崔岚 马颖通讯作者 任畅蓉 巴特利•沙吾列提汉 时宇宁 李雨 刘福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大连116021

摘要

目的:分析针对干眼患者,应用基于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支持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23.06-2024.06于本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80例,双色球法分设组别,参比组(常规护理,n=40),分析组(基于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n=40)。汇总分析数据。结果:分析组干预后回避及屈服得分低于参比组,面对评分高于参比组,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分析组干预后主观症状得分低于参比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参比组,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分析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水平较参比组佳,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结论:针对干眼症患者,应用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支持可改善其干眼症状,利于其积极应对水平提升,改善生活质量,可推广。


关键词

PERMA模型;积极心理护理;主观症状;干眼症状;生活质量

正文


    干眼症为一类常见的慢性眼部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年攀升趋势,在亚洲地区其发病率高达14%-33%之间[1]。从当前来看,干眼症的发病人群趋向于年轻化,且整体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攀升态势。该病的存在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畏光、异物感及眼部干涩等症状,还将对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其出现角膜损伤及眼部感染等并发症类型。另外长期的干眼症还将引发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故在该病发生后早期进行治疗及护理是有必要的,但从常规的护理措施上看,其侧重于物理层面的护理以改善其生理状态的症状,同时患者对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不佳,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的情况,进而导致其治疗信心不足,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本次干预中则是引入了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支持,该模型包含了构建幸福的五大核心要素,其包括成就、意义、人际关系、投入与积极情绪。通过该模型全方位的支持,有利于从整体上帮助患者强化治疗信心,进而从整体上达到提升其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为探讨此模式的应用效果,将其应用在干眼症患者中,效果可观: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抽取2023.06-2024.06于本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80例,参比组中男/=19/21,年龄35-65(47.21±15.21)岁;病程1-5(2.41±1.53)年;分析组中男/=18/22,年龄34-64(47.20±13.29)岁。比较(P>0.05)

纳入条件:均是于本院治疗的干眼症患者[2];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相关同意文件;可全程参与本次研究者;剔除入组前6个月内曾行眼部相关手术者;伴发其他类型眼部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参比组 常规护理

即常规向其介绍干眼症护理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治疗过程指导及生活习惯干预等内容。旨在了解其生活工作环境,并针对不良生活习惯提出改进建议,如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合理用眼等;同时对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及生活指导等。

1.2.2 分析组 基于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

    (1)乐观情绪培养:入组后由首诊护士与其进行一对一访谈,这一过程中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其自由的表达内心想法、感受及烦恼,并积极探讨其在疾病治疗及面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以帮助其识别负性思维及信念,并习得如何管理负性情绪的办法,如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通过上述措施以强化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

(2)积极情绪激发:每周在健康宣教室内选取1名康复较好的患者分享康复经验,战胜困难的方法与积极的生活态度等。病友之间相互做好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旨在帮助其建立起积极的社交网络,以强化其信心及支持。

(3)投入与酣畅感体验:与患者一对一讲解“酣畅感”的概念,即为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产生专注且时间流逝快速的体验。以干眼症患者为例在对其进行眼部按摩时,专注于按摩的力度及节奏,感受眼部的肌肉放松,从而进入这种状态。患者被定期鼓励进行眼部活动等,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及进步。如在日记上记录“今天按摩时感觉眼部轻松了很多,焦虑感也减轻了”,通过记录自己在园艺过程中对眼部护理的体验,以使得其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强化成就感与参与感。

(4)持续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如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焦虑及心理压力。通过安慰及对患者倾听,以帮助其缓解心理负担。同时向其介绍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应对压力。

(5)护理方案的动态变化: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护理体验不同,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如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对特定护理方案的响应效果不佳,则可结合其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1.3 观察指标

1.3.1 应对方式比较:借助MCMQ量表评估,其中共含3维度内容包括回避、面对、屈服;其中积极项评分高越好;消极项评分低越好[3]

1.3.2 专项指标-症状改善情况:记录患者干眼症症状评分,包括灼烧感、畏光、疲劳感、异物感及眼睛感。单项评分0-3分;分值高症状越严重;

1.3.3 生活质量:借助QOL量表评估,共含3维度内容单项分值高越好。

1.4统计学评析

借助SPSS 26.0 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应对方式比较

     1,分析组干预后回避及屈服得分低于参比组,面对评分高于参比组,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

1 应对方式比较/分)

组别

回避

面对

屈服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比组(n=40)

17.20±4.17

14.79±3.73

13.51±7.57

17.13±9.27

13.15±4.54

10.96±5.69

分析组(n=40)

15.89±4.30

10.76±4.06

13.19±7.05

23.52±8.37

11.06±4.83

7.74±1.38

t

1.383

4.623

0.195

3.235

1.526

3.526

P

0.170

0.000

0.845

0.001

0.071

0.000

2.2 专项指标-症状改善情况

    2,分析组干预后主观症状得分低于参比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参比组,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

2 专项指标-症状改善情况

组别

例数

主观症状()

泪膜破裂(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比组

40

6.54±1.21

4.21±1.02

2.81±0.65

8.21±1.23

分析组

40

6.70±1.12

1.31±0.43

2.69±0.58

15.02±2.01

t


0.613

15.569

0.871

18.277

P


0.541

0.000

0.386

0.000

2.3 生活质量

    3,分析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水平较参比组佳,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

3 生活质量/分)

组别

整体健康状况量表

功能量表

症状量表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比组(n=40)

42.31±5.21

57.36±6.03

48.20±5.38

66.57±4.95

51.23±6.20

75.60±4.30

分析组(n=40)

43.45±5.18

68.31±3.14

48.71±5.25

76.63±7.38

52.25±6.65

82.16±8.64

t

1.526

19.523

1.295

20.582

1.526

21.526

P

0.526

0.000

0.418

0.000

0.718

0.000

3、讨论

从面对情况上看:分析组干预后回避及屈服得分低于参比组,面对评分高于参比组,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分析原因:干眼症患者常因眼部不适而产生负面情绪,这不仅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产生影响,还会导致其眼部症状加剧。而借助PERMA模型的心理干预措施应用,引入乐观情绪培养环节,利于帮助患者管理及识别负性情绪[4]。一对一访谈机制及认知疗法的应用,可使其习得将负性思维转变为积极应对方式的策略,进而减少了屈服及回避行为。这类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手段使得患者在面对眼部不适时,可积极的参与护理及治疗活动,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其面对评分。同时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也可使得其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及鼓励,也利于其心理韧性的提升[5]

分析组干预后主观症状得分低于参比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参比组,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干眼症的存在一方面将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也将影响其症状转归。基于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护理融入“投入与酣畅感”体验环节,使得患者可专注于眼部护理活动,并使其将注意力从眼部不适转移到积极的护理体验上。上述专注体验一方面减轻了患者的主观症状,还可借助生理及心理上的良性互动,间接促进了患者生理症状的转归[6]。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利于其眼部症状的转归;措施中通过引入“日记”的手段记录并感受自己的病情好转情况,可强化其参与感及成就感,进一步激励其更主动的进行眼部护理。这类积极的心理干预模式应用一方面可强化患者生活参与感、改善其人际关系及强化正面情绪的效果,还可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而心理疗法及认知疗法等干预手段的应用,则可帮助其管理及识别负性情绪,如抑郁及焦虑,这利于进一步减轻的心理负担,也可改善其泪膜稳定性及症状评分,可为日后临床护理开展提供新的方法及护理思路[7]

分析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水平较参比组佳,并且参数差异成立(P0.05)。因上述措施中应用了基于PERMA模型的多维度心理干预措施,可从整体上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通过强化社会支持及改善心理状态的手段,可从整体上减轻患者的主观症状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其生活质量[8]。积极情绪的改善及心理负担的减轻,使得其可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满足感与积极情绪感。同时积极心理干预措施也可帮助其养成健康的诊疗习惯,面对症状的逐步改善,其正面情绪可得以强化,这对于增加其生活参与感,改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成就感及寻找生活意义的效果均是可观的,这使得其在面对疾病时可保持更为积极的心态,进而从整体上提升生活质量[9]

    综上,将基于PERMA模型的积极心理干预支持手段引入到干眼症患者中,一方面利于其干眼症状改善,同时也可提升其积极应对水平,于生活质量提升有显著增益。

参考文献:

[1] 滕雨良,蔡鹂鸣.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M22优化脉冲光治疗干眼症的应用的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2,7(17):10-13.

[2] 魏碧青. 物理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 MGD 蒸发过强型干眼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40):19-21,12.

[3] 薛朝华,薛峻岭,邢育珍. 重症干眼症异体唇腺移植再造泪腺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20,35(16):46-48.

[4] 侯万聪,韩菲,张君. PERMA心盛理论导向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健康行为与生命意义感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3):139-142.

[5] 曾淋,李丽萍,陆小娇,. 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J]. 现代养生,2025,25(4):269-272.

[6] 彭一林. 节奏疗法配合PERMA模式多维护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疗养医学,2025,34(3):73-76.

[7] 王芹,吴秋盈,王琳,. 基于PERMA模式的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24,24(8):705-709.

[8] 郑子秀,宋润珞,高焱,. 基于PERM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23,37(19):3538-3544.

[9] 贺显钧,胡静,陈思琪. PERMA模式干预联合家庭支持式延续性护理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109-111.

 

 

资助课题:中国护理心理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2-23-135);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培育项目(2024)。

通讯作者:马颖,drmaying@163.com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