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安全性
正文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皮肤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可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病灶呈带状分布,除剧烈疼痛外还会引起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1]。带状疱疹经治疗后可完全愈合,但其疼痛可能会持续很久,临床称之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临床对于该症状一般建议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以缓解炎性疼痛,在饮食上注意低油少辣,可适当服用一些去火的中药汤剂,然而对于神经性疼痛未从根本上解决病灶,仍有可能复发[3]。有专家分析,带状疱疹病毒会潜伏在颅神经节或背根神经节中,其再次激活会诱发神经过敏或损伤而造成局部疼痛,可采用脉冲射频或生物电刺激减轻疼痛程度,其作用原理不同产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一定差异,然而,国内对上述治疗方法的研究较少[4]。为此,本文将我院纳入治疗的16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脊髓电刺激治疗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所有研究样本均来源于既定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共计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区分为两组,平均纳入8例。参照组患者年龄53~68岁,平均年龄为(60.52±3.29)岁;男5例,女3例;疱疹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2.63±0.51)个月。试验组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为(60.82±3.46)岁;男6例,女2例;疱疹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2.69±0.54)个月。整理基础资料后将其列入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为P>0.05时,则证明入组患者资料之间有可比性。
纳入条件:(1)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2)凝血功能正常;(3)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晓且在同意书上签字;(4)伦理委员会核对批准。
排除条件:(1)伴有其他皮肤疾病;(2)近期服用过神经中枢镇痛药物;(3)合并恶性肿瘤;(4)心、肺、肾等重要器官衰竭。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对其实施局部麻醉,问询患者疼痛部位及剧烈程度判定躯体神经节段性分布情况,对波及到的背根神经节实施脉冲射频,具体操作如下:选用21G穿刺针,根据C型臂引导进针直至椎间孔外口时进行测试。运动测试可将频率设置为2Hz,于1V内未诱发肌肉抽动;感觉测试可将频率设置为50Hz,于0.5V内诱发病变区域异常感觉为宜。测试完毕后打开脉冲射频治疗仪,调节脉冲射频频率为2Hz,温度调节至42℃,脉宽设置为20ms,持续治疗10min。
试验组实施脊髓电刺激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并采取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问询患者疼痛最剧烈的部位评定受累神经节段,穿刺点选择距离疼痛部位最近的棘突间隙,常规铺巾后实施局部麻醉,以斜面向上置入穿刺针,沿着椎板间隙进针,直至阻力感完全消失后,回抽未见血液流出则证明穿刺针头已经突破韧带进入硬膜外腔,然后置入电极,将其方向调整至正确位置后与刺激器连接,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电刺激参数,频率控制在60~180Hz之间,电流强度控制在0.8~3.2V之间,脉宽控制在20~200ms之间,以酥麻胀感完全覆盖原疼痛区域为宜,持续治疗8min,电刺激结束后将导线妥善固定,用医用胶带贴在皮肤上。
两组患者均开展连续7日的治疗,观察患者神经痛改善情况。
1.3 观察指标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NRS)对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3、7日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以0到10之间的数值代表身体疼痛程度,其中0为无任何疼痛感,10表示无法接受的疼痛。
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评定临床疗效,具体标准:NRS评分至少下降80%,神经疼痛感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恢复正常为显效;NRS评分至少下降40%,神经疼痛已有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提高为有效;NRS评分未见明显变化,神经疼痛与睡眠质量未发生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治疗期间在患者身上发生的不良反应,具体包括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头痛、肢体乏力、视线模糊等,统计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采集的全部信息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26.0展开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包括疼痛情况,其表达方法为(±s),其组间差异检验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其表达方法为(n,%),其组间差异检验方法为X2检验。两组数据检验结果以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情况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在治疗前相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之间不存在对比验证差异;试验组NRS量表评分在治疗3日、7日后均低于参照组,<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以及睡眠质量对比
组别 | NRS评分(分) | ||
治疗前 | 治疗3日后 | 治疗7日后 | |
试验组(n=8) | 6.79±0.84 | 4.51±0.69 | 3.34±0.57 |
参照组(n=8) | 6.86±0.89 | 5.37±0.77 | 4.26±0.79 |
t | 0.1617 | 2.3526 | 2.6711 |
P | 0.8738 | 0.0338 | 0.0183 |
2.2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试验组(n=8) | 6(75.00%) | 2(25.00%) | 0(0.00%) | 8(100.00%) |
参照组(n=8) | 1(12.50%) | 3(37.50%) | 4(50.00%) | 4(50.00%) |
X2 | 5.3333 | |||
P | 0.0209 |
2.3对比两组患者安全性
试验组中出现1例肢体乏力,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1/8);参照组中出现2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2/8)。试验组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参照组相比无差异,X2值为0.4103,P=0.5218>0.05,数据之间不存在对比验证差异。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炎症皮肤病,通常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感染,经专业治疗后疱疹结痂脱落伴有皮肤颜色改变,然而,病毒仍会潜伏在神经节段,当被激活后会引起神经性疼痛,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机制比较复杂,其病毒重新激活会侵犯神经感觉末梢与神经节,脊髓上行传导受到抑制,致使过量兴奋信号传入神经中枢而引起剧烈疼痛[5]。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低,神经细胞及组织修复过慢,导致疼痛持续时间过长,仅通过消炎止痛药物并不能改变神经损伤,需要通过其他治疗措施提升治疗效果。有报道指出,电刺激治疗能减轻神经性疼痛,可先通过试验性电刺激找到明确麻木区域,适当调节电流参数确认电刺激是否能覆盖疼痛区域,循序渐进让患者体验疼痛变化能确定电刺激产生的振动性麻木是否能解决顽固性疼痛[6]。脊髓电刺激是临床比较先进的治疗措施,其作用机制是将抑制疼痛的轴突通过电刺激激活或阻断痛觉神经传导,因电刺激会提高粗纤维点活动强度,可增加疼痛阈值,促使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有所增强[7]。根据门控学说,脊髓电刺激能逆转正在形成的中枢,关闭传递疼痛的神经纤维,抑制脊髓背角疼痛上传至中枢,对治疗及预防带状疱疹神经痛有促进作用[8]。通过电刺激治疗能让疼痛区域被电流产生的麻木感所覆盖,合理调整电刺激参数不仅能提高患者舒适程度,还能改善周围动脉梗阻、调节血液微循环、顽固性心绞痛以及神经损伤性疼痛,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者对电流强度及频率的耐受程度有一定差异,需要采取由低到高进行试探性电刺激以提高整体治疗舒适程度[9]。尽管脊髓电刺激在缓解神经性疼痛方面有一定作用,要在安全范围内开展治疗,电流强度过高或长时间接受电刺激会引起神经疲劳,患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在治疗期间要问询患者个人状态及感受,必要时可适当进行休息,避免发生不良情况影响治疗效果[10]。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VAS量表评分在治疗3日、7日后均低于参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试验组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参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数据之间不存在对比验证差异。以上数据提示脊髓电刺激能充分利用安全电流抑制骨髓疼痛传导,可减少患者痛苦,同时能避免夜间疼痛影响睡眠。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技术是由射频针电极传输电流形成高密度电场可阻滞背根感觉神经纤维传导,抑制刺激冲动有效传递来发挥镇痛作用,同时脉冲电流传导会产生一定热量也有助于缓解疼痛,但与脊髓电刺激相比较镇痛效应持久性显然不足。
综上所述,脊髓电刺激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明显减轻其疼痛感,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闫晗,王昆鹏,赵林,等. 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3,52(4):361-365.
[2]张文静,刘鎏,王珺楠,等.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预后分析[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3,29(4):258-267.
[3]李雪丽,王林丽.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1):3988-3991.
[4]吴雨菲,邹天浩,杨东.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应用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2):134-138.
[5]李富波,张悦,龚格格,等. 外周神经脉冲射频与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2022,38(21):2681-2685.
[6]顾光丽,孙丽华,胡丽华,等. 认知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术后的效果[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47(8):916-920.
[7]解小丽,苏圣贤,林志光,等. 脊髓电刺激和神经阻滞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海军医学杂志,2022,43(5):499-504.
[8]张姗姗. 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脊髓电刺激治疗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12):1524-1526.
[9]闫栋,杨少敏,冯芳丽,等. 皮肤电流感觉阈值评定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临时脊髓电刺激疗效的可行性[J].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2,18(2):188-193.
[10]韩健,王哲银,黎嘉雅.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3):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