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临床预后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杨雪莹

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2430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选取 2023 年 12 月至 2025 年 4 月收治的 120 例 UC 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 6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 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组成与结构差异,通过随访记录患者临床缓解率、疾病复发率等预后指标,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UC 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升高(P<0.05)。肠道菌群中有益菌丰度与临床缓解率呈正相关,条件致病菌丰度与疾病复发率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UC 患者存在明显肠道菌群失调,菌群结构变化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监测肠道菌群变化可为 UC 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临床预后;16S rRNA 基因测序;菌群失调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12月至20254月期间,于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实验组。该组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分布于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9.2)岁;病程跨度为0.510年,平均病程为(3.8±2.1)年。依据蒙特利尔分型标准,初发型患者15例,慢性复发型患者82例,慢性持续型患者23例;病变范围涉及直肠者45例,左半结肠者38例,广泛结肠者37例。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分布于20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8±8.9)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实验组患者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②患者年龄 18 - 65 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能配合完成肠道菌群检测及临床随访。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肠道疾病(如肠结核、肠道肿瘤等)者;②近 3 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菌、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者;③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对照组纳入标准为无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经体检及相关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结肠镜检查等)排除肠道疾病的健康人群。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仅采集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检测,不进行额外干预。使用无菌采样管采集新鲜粪便样本约 5g,采样后立即置于 - 80℃冰箱冷冻保存,待后续进行 16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

1.3.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确诊后,需完成全面的基线评估与治疗方案实施,具体操作涵盖多个关键环节。首先,粪便样本采集遵循严格规范流程。采集前向患者详细说明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确保样本不受污染。使用无菌采样管收集患者晨起首次排便的新鲜粪便,尽量选取含有黏液、脓血等病变部位的样本,采集量约为 5g。采集过程中避免尿液混入,采样后迅速将样本置于无菌密封袋,并立即转移至 -80℃冰箱冷冻保存。在样本运输环节,采用干冰低温运输,确保菌群结构在检测前保持稳定 ,为后续肠道菌群分析奠定基础。

治疗方案方面,采用阶梯式用药策略。对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美沙拉嗪肠溶片为基础治疗药物。根据患者体重与病情严重程度精确计算用药剂量,通常按照 20 - 40mg/kg/d 的标准给药,每日分 3 - 4 次口服。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肠道反应,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若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可通过调整服药时间(如餐后服用)、适当减少单次剂量并延长服药间隔进行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则需考虑更换药物剂型或联合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

针对中重度患者,在氨基水杨酸制剂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治疗。初始剂量严格按照 0.75 - 1mg/kg/d 计算,晨起一次顿服,以模拟人体正常皮质醇分泌节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在用药第 1 周,每日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腹泻次数、黏液脓血便量、腹痛程度)、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 反应蛋白、血沉)变化。若患者症状在 3 - 5 天内无明显改善,或 C 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下降不达标,则视为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此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后,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起始剂量为 1.5mg/kg/d ,并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警惕骨髓抑制、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在整个 8 周治疗周期内,每 2 周对患者进行一次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简单的腹部体格检查,复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C 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可开始逐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遵循 “先快后慢” 原则,每 1 - 2 周减少 5 - 10mg,直至停药 。同时,持续监测美沙拉嗪的药物安全性,观察是否出现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再次采集患者粪便样本,采集流程与基线样本采集保持一致。随后对患者进行为期 12 个月的长期随访,随访频率为前 3 个月每月 1 次,之后每 3 个月 1 次。随访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是否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复发情况,以及复发的时间、严重程度。若患者出现症状复发,及时安排结肠镜检查,评估黏膜炎症状态,根据病情复发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每次随访时均向患者强调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建议患者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精神压力,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有助于维持治疗效果,改善临床预后 。

1.4 观察指标

① 肠道菌群检测指标: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采用 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评估)及菌群组成(分析不同菌属的相对丰度)。

② 临床观察指标:临床缓解标准为患者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示黏膜正常或仅残留轻度炎症;疾病复发标准为治疗缓解后再次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且结肠镜检查示黏膜炎症复发。记录患者治疗 8 周后的临床缓解率及随访 12 个月内的疾病复发率。

③ 相关性分析:分析肠道菌群中主要菌属丰度与临床缓解率、疾病复发率的相关性。

1.5 数据处理

使用 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 χ²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研究肠道菌群丰度与临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

实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 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 UC 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详见表 1

1 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

组别

例数

Shannon 指数

Simpson 指数

对照组

60

4.21±0.53

0.89±0.06

实验组

120

3.15±0.48

0.72±0.08

t 值

-

13.624

13.857

P 值

-

<0.001

<0.001

 

2.2 肠道菌群主要菌属相对丰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详见表 2

2 肠道菌群主要菌属相对丰度比较

组别

例数

双歧杆菌属

乳酸杆菌属

肠杆菌属

肠球菌属

对照组

60

8.23±1.25

7.56±1.12

3.12±0.68

2.89±0.54

实验组

120

4.15±0.89

3.21±0.76

6.89±1.32

5.67±1.08

t 值

-

22.456

25.678

-17.890

-18.901

P 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2.3 肠道菌群丰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与临床缓解率呈正相关(r=0.682P<0.05r=0.715P<0.05),与疾病复发率呈负相关(r=-0.563P<0.05r=-0.621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与临床缓解率呈负相关(r=-0.613P<0.05r=-0.589P<0.05),与疾病复发率呈正相关(r=0.654P<0.05r=0.702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 UC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免疫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 UC 患者中,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肠道菌群失调。

本研究结果显示,UC 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这与既往多项研究结果一致 。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意味着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调节失衡,进而促进 UC 的发生和发展[2]。进一步分析菌群组成发现,UC 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明显降低。这些有益菌能够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增强肠道屏障功能[3];还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4]。其丰度的降低削弱了对肠道的保护作用,使得肠道更容易受到炎症刺激。

同时,UC 患者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显著升高。这些细菌过度增殖可能通过分泌毒素、激活炎症信号通路等方式,引发肠道炎症反应 。例如,肠杆菌属中的某些菌株可产生内毒素,激活 toll 样受体(TLR)信号通路,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 6 等)的释放,加重肠道炎症[5]。此外,条件致病菌的增多还可能与有益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在临床预后方面,本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有益菌丰度与临床缓解率呈正相关,与疾病复发率呈负相关;条件致病菌丰度与临床缓解率呈负相关,与疾病复发率呈正相关。这表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与 UC 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当肠道内有益菌丰度较高时,可能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促进炎症消退,提高临床缓解率,降低疾病复发风险;而条件致病菌的过度增殖则不利于病情缓解,增加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监测 UC 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方面,通过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组成,可辅助 UC 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另一方面,以调节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可能成为 UC 治疗的新方向。例如,补充益生菌可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粪菌移植通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正常肠道菌群生态,已在部分 UC 患者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针对肠道菌群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的种类和剂量选择、粪菌移植的标准化操作及长期安全性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并结合多组学技术,深入探究肠道菌群在 UC 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机制,为 UC 的精准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

 

 

参考文献

[1]孟利军,郭晓鹤,李文静,.沙利度胺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5,34(04):705-709.

[2]马葡萄,马骥,铁建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大医生,2025,10(04):136-138.

[3]赵菲菲,高会芳,杨桂玲.D-二聚体和白细胞介素-6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5,45(01):44-47.

[4]杨聪艳,白薇,范芬芬.GFAPHIF-1α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度、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35):114-117.

[5]邢嘉翌,陆群,龚佳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与血内毒素、免疫球蛋白、IL-23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4,33(11):1464-14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