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者

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243000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探究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策略。选取2023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于本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生长抑素与内镜下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止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揭示,在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传统治疗联合生长抑素与内镜下止血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治疗,可有效提高止血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风险,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生长抑素;内镜下止血;临床治疗

正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12月至20254月期间于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分布为25-78岁,平均年龄为(52.3±8.6)岁;出血原因涵盖消化性溃疡4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25例,胃癌12例,以及其他原因8例。将12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原因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诊;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8-80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方法

1.3.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情况输注适量的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维持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止血。治疗周期为7天。

1.3.2实验组

1.3.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联合应用生长抑素与内镜下止血治疗,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生长抑素选用奥曲肽,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体内广泛分布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选择性地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及侧支循环血流,从而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同时,奥曲肽能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的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为凝血过程创造有利的内环境。用药时,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剂量为 0.1mg,每 8 小时 1 次。在注射前,需对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严格消毒,选取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腹部、上臂外侧等,避开皮肤破损、炎症区域。注射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缓慢推注药物,避免因注射速度过快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旦出现需及时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若不良反应轻微,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休息等方式缓解;若症状严重,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

内镜下止血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 24 小时内进行。术前,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内镜下止血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准备好内镜检查及治疗所需的设备和器械,包括胃镜、注射针、高频电凝设备、氩气刀、止血夹等,并对设备进行严格的调试和消毒。

操作过程中,在内镜直视下,首先对整个上消化道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及出血情况。若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对于喷射状出血、活动性渗血或血管显露等情况,优先选择止血夹夹闭出血血管,操作时需精准定位出血血管,将止血夹准确放置在血管两侧,逐步收紧止血夹,直至出血停止;对于渗血较少的溃疡面,可采用注射止血法,向出血部位周围分点注射 1:10000 肾上腺素溶液,每点注射 0.5 - 1ml,总量不超过 10ml,通过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达到止血目的 。若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或组织胶注射术。套扎术是利用橡皮圈套扎曲张静脉,阻断血流,使曲张静脉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组织胶注射术则是将组织粘合剂注入曲张静脉内,迅速形成血栓,闭塞血管,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对于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的弥漫性出血,可采用氩气刀进行热凝止血,通过氩气束传导高频电流,使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止血效果,操作时需注意控制氩气流量和功率,避免过度热凝导致组织穿孔等并发症 。

术后,患者需禁食 24 - 48 小时,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继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呕血及黑便情况,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症状,警惕术后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若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呕血或黑便量增加等情况,需及时复查胃镜,评估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4观察指标

①止血效果:显效为治疗后24小时内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平稳,呕血、黑便等症状消失;有效为治疗后48小时内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平稳,呕血、黑便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治疗48小时后仍有出血,或出现再次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住院时间:记录患者从入院到病情稳定、符合出院标准的时间。

③再出血率:观察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是否出现再次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止血效果比较

在实验组中,患者止血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5.0%57/60),这一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47/60)。统计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²=7.295P<0.05),详细数据请参见表1

1止血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0

25

22

13

78.3

实验组

60

35

22

3

95.0

 

2.2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为5.2±1.3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1.8天,该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t=-8.627P<0.05)。此外,实验组的再出血率仅为5.0%3/60),相较于对照组的16.7%10/60)亦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降低(χ²=4.878P<0.05)。关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详细数据请参见表2

2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天)

再出血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

60

7.8±1.8

16.7

11.7

实验组

60

5.2±1.3

5.0

10.0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作为急诊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日益丰富,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降低再出血风险,仍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联合生长抑素和内镜下止血治疗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治疗机制来看,常规治疗中的质子泵抑制剂虽能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 pH 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但对于因血管破裂等因素导致的严重出血,其止血效果有限。而实验组采用的联合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了生长抑素和内镜下止血的协同作用。生长抑素不仅能通过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直接作用于出血的血管,减少出血风险,还能通过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分泌,间接保护胃黏膜,减少对出血部位的刺激[2]。其作用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调节胃肠道血流动力学、抑制胃肠道激素分泌等,为止血和黏膜修复创造了良好的内环境。

内镜下止血治疗则具有直观、精准的特点,能够直接对出血病灶进行处理。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出血,内镜下止血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根据溃疡的大小、深度及血管暴露情况,选择注射止血法、热凝止血法或止血夹夹闭法[3]。注射止血法通过向出血部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收缩血管、促进凝血;热凝止血法利用高频电凝或氩气刀的热效应,凝固出血血管;止血夹夹闭法则直接夹闭破裂的血管,迅速止血[4]。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术是常用的有效方法,能够直接阻断曲张静脉的血流,达到止血目的[5]。这种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的治疗方式,大大提高了止血的成功率,减少了再出血的发生。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验组在止血有效率、住院时间和再出血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然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首先,生长抑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虽然本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其次,内镜下止血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穿孔、感染等。因此,对操作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掌握内镜下止血的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不同病情、不同个体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反应差异。研究观察时间较短,仅关注了患者出院后 1 个月内的再出血情况,对于长期疗效和预后情况缺乏深入研究。同时,研究未对不同病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更细致的亚组分析,无法明确联合治疗方案在不同病因患者中的具体优势。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全面评估联合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此外,开展针对不同病因的亚组分析,有助于更精准地指导临床治疗,为不同病因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例如,新型的止血材料和内镜下治疗器械的研发,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内镜下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未来有望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可能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准确的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仁寅.洛赛克与内镜下止血联合治疗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05):113-115.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3.05.031.

[2]周益民,陈荣琳,龚中明,.休克指数预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05):115-117+120.

[3]胡建成.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1):21-22.

[4]宋英.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1,11(06):99-100.

[5]伍德生,王小玲,齐本权,.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多学科协作治疗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36-1638.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