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制剂及香胃宁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血瘀;及香胃宁颗粒
正文
项目来源:课题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202423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多由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精神压力大、胃肠动力障碍等引起。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餐后饱胀感、上腹胀痛等,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
据统计发现[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据El-Seragl[2]研究指出,FD总患病率在13%左右。亚洲[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范围在8%-23%。不同职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调查发现,医护人员以及警察同其他职业相比患病率更高[4]。欧美国家FD人群的平均发病率大约为32%[5],而我国消化不良患者在消化内科门诊中的占比高达50%[6]。
对于FD的中医治疗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王洪等[7]对FD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应用健脾理气方治疗,治疗4周后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更高。许卫华等[8]研究中指出,三香汤治疗FD的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腹痛、腹胀、嗳气等临床症状。常小荣等[9]将FD患者分为对照组(针刺非经非穴,即足三里、丰隆、冲阳)和研究组(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即络穴丰隆、胃经原穴冲阳、合穴足三里),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时会君等[10]研究中,针灸治疗组的FD患者连续治疗3周后,同口服西沙比利治疗相比,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不良反应率更低,证实针灸疗法临床疗效确切,且应用较为安全。
综合而言,国内外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该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科学依据。
及香胃宁颗粒作为我院的院内制剂,其主要成分为黄芪、当归、三七、醋乳香、醋没药、砂仁、海螵蛸、浙贝母、白及,多为具有益气健脾、行气化瘀功效的药材,能够调和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香胃宁颗粒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病已经多年。
本研究用院内制剂及香胃宁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收集病例共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
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荜铃胃痛颗粒(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90069,规格:5g×9袋/盒),1袋/次,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组及香胃宁颗粒(生产厂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批准文号:吉药制字Z20160054,规格:10g×10袋/盒)。1袋/次,日3次,温开水冲服。
3观察指标:
3.1中医证候积分。记录胃脘痞满或胀痛、食少纳呆、反酸、打嗝、肠鸣等症状,依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对比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3.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根据36-SF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
4治疗结果: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年龄、性别分布表
组别 | 例数 | 积分 | 年龄 | 性别 |
治疗组 | 36 | 15.291±0.648 | 56.282±0.984 | 男17例,女19例 |
对照组 | 36 | 17.711±0.614 | 55.422±0.975 | 男18例,女18例 |
两组治疗前的证候积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2.516,P=0.07)P>0.05,两组年龄和性别比较也无明显差异(t=-0.1,P=0.46;X2=0.061,P=0.402),P>0.05,详见表1。
表2 治疗组、对照组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表
组 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15.292±0.648 | 3.262±0.412 |
对照组 | 17.711±0.614 | 10.773±0.563 |
治疗前两组证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表1可见),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0.994,P=0.00),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组、对照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对比表
组 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90.422±3.151 | 112.306±3.087 |
对照组 | 94.264±4.108 | 103.750±4.158 |
经过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在入组和疗程结束后一个月随访,根据SF-36生活质量表分别进行评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治疗后均得到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和对照组相比更佳。
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5讨论:中医学将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根据症状将FD归属到“痞满”、“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FD的发病其实和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内伤外感、湿热中阻等因素有关。本病发病部位在胃部,但是与肝脾二脏的关系密切,加之饮食积滞和情志不畅的影响,会导致消化不良。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其中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较为多见,肝郁脾虚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致使食物积聚不化而引发消化不良症状;气滞血瘀会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而进一步加重消化不良情况,所以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1-12]。
及香胃宁颗粒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和肝脾不和所致的胃脘痛,对于胃脘部胀痛痞满、嗳气频作、胸闷食少、嗳腐吞酸、烧心、嘈杂不舒;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证候具有较好的疗效。及香胃宁颗粒由黄芪、三七、醋乳香、醋没药、砂仁、海螵蛸、浙贝母、白及等组成。其中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是补气健脾的良药,还可起到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生津养血、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具有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作用。三七和黄芪联合服用能补充正气,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状况,对气虚血瘀所致的病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醋乳香、醋没药能起到散瘀止痛、消肿生肌等作用,二者联合能增强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有效缓解胃脘疼痛、胸痹心痛等临床症状。海螺蛸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等作用,能有效缓解胃酸过多和胃痛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等功效,能治疗湿阻或气滞引起的脘腹胀痛以及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不适症状,同三七配伍能增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效果。浙贝性味苦,性寒,归肺、心经,有解毒散结消痈等功效,通过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最终达到散结消肿的效果。白及性味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有消肿生肌,收敛止血、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多种药物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综上所述,及香胃宁颗粒治疗气滞血瘀型FD可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MahadevaS,GohKL.Epidemiology funnaldyspepsia:global perspectiv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7):2661-2666.
[2]El-Serag HB,Talley NJ.Systemic review: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urs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19(6):643-654.
[3]Ghoshal UC, Singh R,Chang FY,et al.Epidemiology of uninvestigated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Asia:facts and fiction[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3):235-244.
[4]康信强,刘之武,谢蓓,等.天津市部分居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情况[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3).191-192.
[5]0hara S,Kawano T,Kusano M,Kouzu T.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GERDand FD based on 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the Rome IIIcriteria among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epigastric symptoms in Japan[J].J Gastroenterol,2011,46:603-611.
[6]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91-97.
[7]王洪,汪红兵,邓晋妹.健脾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及对内脏敏感性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321-1323.
[8]许卫华,王微,吕冉等.三香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7):12-13.
[9]常小荣,兰蕾,严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8):839-844.
[10]时会君,张俊清,国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9):732-733.
[11]孙俊,王宏志,汪毅,等.柴芍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NO、AchE、GAS、5-HT含量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8,11(3):444-447.
[12]姚芸,高智星,魏玉辉.生脉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9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