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郭明义

行唐县人民医院、050600

摘要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为重症ARDS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本文系统分析该联合治疗方法在重症ARD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从改善氧合、减轻肺损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风险等方面阐述其临床疗效;从患者基础状况、治疗时机、并发症发生等角度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研究表明,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氧合功能,减轻肺部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治疗过程需关注并发症并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为临床治疗重症ARDS患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俯卧位通气;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预后分析

正文


引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严重的呼吸衰竭、低氧血症难以纠正,常规机械通气等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死亡率居高不下。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肺功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氧合与循环支持;俯卧位通气则通过改变患者体位,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促进肺复张。二者联合应用于重症ARDS患者,旨在发挥协同作用,打破传统治疗困境,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深入研究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流程,改善患者预后,对提高重症ARDS的整体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治疗原理

1.1 ECMO的工作机制与对重症ARDS的支持作用

ECMO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血泵、氧合器、热交换器等。其工作原理是将患者体内的静脉血引出,通过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再经血泵泵回患者体内,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肺功能。对于重症ARDS患者,由于肺部弥漫性病变,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ECMO能够直接绕过病变的肺组织,将氧合后的血液输送至全身,迅速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为受损的肺组织提供修复时间。同时,ECMO可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降低肺动脉压力,减少肺水肿的形成,缓解肺循环阻力,为心肺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2俯卧位通气改善肺部通气的原理

俯卧位通气改变患者体位后,可使胸腔内压力分布更均匀。在仰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患者背部肺组织受压,通气较差,而腹部脏器对膈肌的压迫也限制了肺下部的扩张。转为俯卧位后,原来受压的背部肺组织得以复张,通气得到改善,同时重力作用使心脏和纵隔对肺组织的压迫减轻,肺内气体分布更均匀。此外,俯卧位通气还能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减少分泌物潴留导致的肺部感染风险,改善肺顺应性,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提高肺内氧合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减轻呼吸做功,为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

1.3 ECMO与俯卧位通气联合的协同作用机制

ECMO与俯卧位通气联合应用时,二者发挥协同效应。ECMO为患者提供稳定的氧合与循环支持,保证重要脏器的氧供,为俯卧位通气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肺部通气和氧合,减少了ECMO的支持强度和时间,降低了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俯卧位通气有助于减轻肺部炎症反应,促进肺组织修复,与ECMO共同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全身状况。二者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对重症ARDS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调节,打破疾病的恶性循环,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1.4联合治疗对重症ARDS患者病理生理的调节

重症ARDS患者存在肺内炎症反应失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内分流增加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有效调节这些病理生理过程。ECMO通过改善氧合,减少了因缺氧导致的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俯卧位通气促进肺复张,改善肺内气体分布,减少肺内分流,降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二者联合还能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避免因过高的机械通气压力和容量对肺组织造成二次伤害,促进肺组织修复,改善肺部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为病情恢复奠定基础。

二、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

2.1对氧合功能的改善效果

氧合功能是评估重症ARDS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氧合水平。ECMO直接将氧合后的血液输送至全身,迅速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使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得到快速改善。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肺部通气/血流比例,促进肺复张,进一步提高氧合效率。二者联合应用后,患者的氧合指数(PaO/FiO₂)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为患者重要脏器提供充足的氧供,改善组织缺氧状态,降低因缺氧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2对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

呼吸力学指标宛如一面“镜子”,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肺部的通气功能以及呼吸做功的实际情况。在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改善。俯卧位通气凭借其独特的体位优势,能够有效地降低气道峰压和平台压。在仰卧位时,过高的气道压力常常会对脆弱的肺组织造成损伤,而俯卧位通气就像为肺组织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减少了机械通气对肺组织的这种损伤风险。同时,它还能够显著改善肺顺应性,使肺组织在呼吸过程中变得更加“柔软灵活”,更易于扩张,如同为呼吸过程注入了“润滑剂”。ECMO部分替代了心肺功能,这就如同为疲惫不堪的患者自身呼吸肌找到了一位得力的“助手”,大大减轻了呼吸肌的负担。呼吸肌无需再像以往那样过度“劳累工作”,呼吸频率自然而然地降低,呼吸做功也随之减少。此外,联合治疗还有助于维持气道压力的稳定,减少气压伤的发生风险。稳定的气道压力环境为肺部病变的修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就像为肺部的自我修复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患者呼吸功能的逐步恢复。

2.3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重症ARDS患者的体内宛如一个“炎症风暴中心”,存在着过度且失控的炎症反应。大量炎症因子的疯狂释放,如同汹涌的“炎症潮水”,进一步加重了肺组织的损伤,并且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影响全身器官功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而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就像是一场针对性的“炎症阻击战”,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体内这一紊乱的炎症反应。ECMO在改善氧合的过程中,就像为炎症反应的“火源”切断了“氧气供应”,减少了因缺氧诱导产生的炎症因子释放。同时,它还能够通过特殊的过滤装置等方式,清除血液中的部分炎症介质,如同在“炎症潮水”中设置了一道道“过滤网”,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俯卧位通气则从另一个角度发挥作用,它通过促进肺复张,改善肺部微循环,如同为肺部的“炎症战场”改善了“交通状况”,减少了肺部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的水平。二者联合起来,能够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如同两位默契的“炎症调节卫士”,共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肺组织和全身器官的炎症损伤,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逐渐恢复,就像为机体的“免疫防线”重新注入活力,有助于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2.4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作用

重症ARDS患者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ECMO通过提供循环支持,调节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血压水平,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俯卧位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改善氧合的同时,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二者联合应用,能够在改善患者氧合的坚实基础上,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肾功能衰竭等,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如同为患者的治疗之旅提供了一个安全平稳的“航道”。

三、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ARDS患者的预后分析

3.1患者基础状况对预后的影响

病人能不能通过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恢复健康,自身身体条件是关键。年纪大的患者就像老旧的机器,身体器官功能都在走下坡路,扛不住疾病折腾,也难适应治疗带来的负担,治疗期间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恢复起来也更费劲。那些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心肺功能和免疫力都打了折扣。这不仅让治疗难度直线上升,风险也跟着变大,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另外,生病前的营养状态也特别重要。如果病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抵抗病菌的能力和伤口愈合的速度都会变差,不利于身体恢复。所以,医生必须全面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才能提前预判治疗效果,制定出最适合每个人的治疗方案。

3.2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治疗时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ARDS患者的预后。早期实施联合治疗,能够在肺组织损伤尚未完全不可逆之前,及时提供有效的氧合和循环支持,减轻肺组织损伤,促进肺组织修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若治疗时机过晚,患者肺部病变严重,多器官功能已出现不可逆损伤,即使采用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也难以逆转病情,预后较差。因此,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把握治疗时机,一旦确诊为重症ARDS,在符合治疗指征的情况下,应尽早实施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3.3并发症发生情况对预后的影响

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ECMO相关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栓形成、溶血等,不仅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还会进一步损害患者的机体功能,降低患者的生存率。俯卧位通气可能导致面部压疮、气管插管移位、外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此外,长期的机械通气和ECMO支持还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

3.4康复期管理对预后的影响

患者能不能彻底恢复健康,康复期的照护和管理特别关键。这个阶段得慢慢把ECMO和呼吸机撤下来,帮患者重新找回自主呼吸的能力,同时也要让身体各个部位都活动起来。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就像给患者量身定制健身方案,带着他们锻炼呼吸肌肉,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能让呼吸越来越顺畅,体力也一点点恢复,以后生活自理、活动自如都靠这些训练。吃好喝好也很重要,康复期间得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增强抵抗力,让受伤的组织快点好起来。心理状态也不能忽视。经历了一场大病,又长时间治疗,很多患者心里会焦虑、抑郁。这时候得有人陪他们聊天、开导,帮他们卸下心理负担,重新打起精神,主动配合康复训练。所以说,只有把康复期的各项管理做到位,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照顾,患者才能真正好起来,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四、总结

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其通过独特的治疗原理发挥协同作用,在改善患者氧合功能、调节呼吸力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乾萍,朱瑞凯,卢国浩,吕文权,张瀚尹,张委威.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新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3,29(06):446-449.

[2]曾妃,金小娟,梁江淑渊,吴霞,陈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改良式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21,20(05):37-39.

[3]汪君,江海娇,姜小敢,鲁卫华,袁莉萍,陶秀彬.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3例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06):88-90+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