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高血压;失眠;中医辨证论治;生活质量
正文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失眠作为高血压常见伴随症状,二者相互关联[1]。高血压可因血压波动导致大脑皮层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诱发失眠;失眠又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SNS-RAS),升高血压并加剧波动。现代医学治疗以降压药联合镇静剂为主,但长期使用存在药物依赖、副作用等局限[2]。中医认为,高血压伴失眠属“眩晕”“不寐”范畴,病位在肝、肾、心,与气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分析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疗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202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年龄区间最小55岁,最大85岁,均值(70.33±2.46),性别比例:男/女(31/19);参照组:年龄区间最小56岁,最大84岁,均值(70.26±2.35),性别比例:男/女(30/20);统计学对所有研究资料中数据分析后显示P>0.05,故具备分组条件。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西药治疗,① 降压: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次,1~2次/d)或厄贝沙坦片(150 mg/次,1次/d),根据血压调整剂量。② 改善失眠:艾司唑仑片(1~2 mg,睡前口服),连续服用4周后逐渐减量。
研究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疗程8周:① 肝阳上亢型:采用平肝潜阳,清火安神治法;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 g、钩藤15 g、石决明30 g、黄芩10 g、栀子10 g、牛膝15 g、夜交藤30 g、茯神15 g)。若肝火旺盛加龙胆草6 g、夏枯草10 g。② 肝肾阴虚型:采用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治法;给予杞菊地黄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枸杞15 g、菊花10 g、熟地20 g、山茱萸15 g、酸枣仁30 g、知母10 g、茯苓15 g)。若阴虚火旺加知母10 g、黄柏6 g。③ 痰浊中阻型:采用化痰祛湿,健脾安神治法;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10 g、茯苓15 g、陈皮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若痰热内扰加胆南星6 g、竹茹10 g。④ 心肾不交型:采用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治法; 给予交泰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 g、肉桂3 g、阿胶10 g(烊化)、白芍15 g、鸡子黄1枚(冲服))。若心悸明显加酸枣仁30 g、柏子仁15 g。
1.3 判定标准
对不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统计患者血压指标、失眠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χ2对计数资料(n%)进行检验;利用t对计量(`x±s)检验。文中所体现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深入处理,若显示P<0.05, 说明了有意义,若无意义时,则会显示出P值超过0.05。
2 结 果
表1 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水平(`x±s,mmHg)
组别 | 例数 | 舒张压 | 收缩压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 | 50 | 117.84±6.32 | 77.48±5.63 | 150.55±5.54 | 120.70±5.36 |
参照组 | 50 | 117.08±6.64 | 94.55±5.19 | 150.47±5.18 | 134.81±5.34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2 对比两组失眠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x±s)
组别 | 例数 | 失眠症状评分 | 中医证候积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 | 50 | 14.92±3.43 | 8.71±1.23 | 2.19±0.32 | 0.90±0.23 |
参照组 | 50 | 14.39±3.45 | 10.75±1.22 | 2.13±0.46 | 1.62±0.45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x±s)
组别 | 例数 | 生理功能 | 社会功能 | 机体健康 | 心理功能 |
研究组 | 50 | 89.52±2.20 | 89.59±2.54 | 88.33±2.30 | 88.34±2.51 |
参照组 | 50 | 80.63±2.17 | 80.45±2.12 | 78.42±2.17 | 76.54±2.16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高血压伴失眠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肝阳上亢、痰浊内蕴、心火亢盛为“标”[3]。肝阳上亢型多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兼见失眠多梦;肝肾阴虚型由久病伤肾,水不涵木,虚火扰动心神;痰浊中阻型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蒙蔽清阳,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肾不交型为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热扰心神。
中药通过调节SNS-RAS、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炎症因子等多途径发挥作用,同时改善血压与失眠的病理关联。根据证型精准用药,如肝阳上亢者侧重平肝,痰浊中阻者侧重祛湿,避免了西医“千人一方”的局限[4]。中医注重脏腑功能协调,通过补肾滋阴调节神经内分泌,从而打破高血压与失眠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林萍,崔伟锋,柴丽,等.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10):1376-1380.
[2] 史益平.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Hcy、IL-18及miR-124的相关性探究[J]. 四川中医,2024,42(11):1-4.
[3] 李爽,赵玉洁,魏瑶,等. 郑宏基于卫气昼夜运行规律论治高血压伴失眠经验[J]. 中医药导报,2025,31(2):165-168.
[4] 骆文慧,李艳娟,黄雪燕,等. 失眠症中医辨证施护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 护理与康复,2025,24(2):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