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介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安全性分析
正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被认为是神经系统中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起因主要是脑动脉的狭窄或阻塞导致大脑组织遭受缺血和缺氧[1]。如果未能及时得到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将会显著提升[2]。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静脉溶栓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方法,其中阿替普酶作为纤溶酶原活化药物,是临床治疗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类静脉治疗药物[3]。虽然急性轻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替普酶的临床病状改进比例仅为33%至35%,但仍然存在大量的老年病人未受益而未能实现恢复[4]。神经介入治疗采用微创的技术,通过精确的定位来实现针对性的给药,其在神经组织修复和溶栓疗法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影响[5]。基于此,本研究筛选案例对比实施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联合治疗方案,以探讨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以此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现汇总此次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筛选本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时期内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所选取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并对应开展联合神经介入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及单一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患者年龄为44到78岁之间,在本研究的对照组中,共有32名男性和28名女性参与,平均年龄为68.58岁,标准差为3.44,而在观察组,患者包括30名男性和20名女性,其平均年龄为68.71岁,标准差为3.51,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初始数据随机分配后未显示显著差异(P<0.05),说明后续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讨论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单一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采用0.9 mg/kg的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10%的药物量在约1分钟的时间下通过静脉注射来完成,剩余的90%则是通过静脉滴注在1小时内完成。
观察组:保持相同的治疗内容并联合神经介入治疗。首先,通过血管造影技术来准确判定梗塞位置和阻塞血管的具体位置。接着,通过股动脉进行穿刺。参照相应的路径图,采用1 ml/min的速率从微导管内泵送200 000 U尿激酶和20 ml、0.9%氯化钠注射剂进行处理。治疗期间,要严密地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一切生命体征都得到监控。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治疗后的情况。
(2)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并发症(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和半身不遂)的发生率。
(3)比较两组患者因治疗带来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变化:通过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变化。通过mRS(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相关恢复表现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SPSS26.0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和t检验方法,同时采用卡方检验来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在分析结果中,如果P值小于0.05,表明观测数据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后表现
经治疗,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患者在血流速度及流量上均高于单一治疗下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阻力情况均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后表现()
组别 | n | 血流速度/ cm·s-1 | 最小血流量/ml·s -1 | 动态阻力/kPa·m -1 | 脑血管外周 阻力/kPa·m -1 |
观察组 | 25 | 9.95±1.41 | 5.02±1.33 | 407.58±46.39 | 1834.55±206.37 |
对照组 | 25 | 8.94±1.26 | 4.16±1.21 | 496.75±59.65 | 1971.54±233.08 |
t | - | 2.671 | 2.391 | 5.900 | 2.200 |
p | - | 0.010 | 0.021 | <0.001 | 0.033 |
2.2 不同治疗手段下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抑制(P<0.05)。见表2。
表2 不同治疗手段下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 n | 感觉异常 | 口舌歪斜 | 言语不利 | 半身不遂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25 | 0(0.00) | 0(0.00) | 1(4.00) | 0(0.00) | 1(4.00) |
对照组 | 25 | 1(4.00) | 2(8.00) | 3(12.00) | 0(0.00) | 6(24.00) |
X2 | - | - | - | - | - | 4.153 |
P | - | - | - | - | -
| 0.042 |
2.3 两组患者的的神经功能缺损与mRS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与mR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微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评分得到了更大幅度的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的神经功能缺损与mRS得分比较(,分)
组别 | n | NIHSS | mR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5 | 28.19±2.53 | 8.71±1.52 | 4.04±0.75 | 2.11±0.42 |
对照组 | 25 | 28.33±2.56 | 11.35±2.79 | 3.97±0.81 | 2.55±0.57 |
t | - | 0.194 | 4.155 | 0.317 | 3.107 |
p | - | 0.847 | <0.001 | 0.753 | 0.003 |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部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等病症。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6]。这种疾病对身体造成显著损害,有时甚至引发某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急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脑中风,属于突发性疾病,可导致脑部血流严重阻塞[7]。患者可能因多种诱因而发生脑动脉破裂、闭塞或狭窄,从而延迟脑血流,进而导致急性缺氧,对脑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而言,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颅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类则是由于腦部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普遍出现的脑血管问题,如若不得到及时和有力的医治,很可能会对大脑组织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因此,及时打通已堵塞的血管并恢复脑部的血流,可以降低缺血导致的血管和脑组织的伤害,对于减少由卒中触发的残疾和后遗症尤为关键[9]。目前,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早期干预技术。其中,阿替普酶作为治疗的代表性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血栓效果,与纤维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够选择激活凝块里的纤溶酶原机制,这进一步促进了出色的局部溶栓效能,有助于血栓的彻底清除[10]。此外,研究指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近期内不能完全溶解所有血栓,这一情况可能会对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11]。尽管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手段可以帮助病人改进他们的病症,但对于患者长期的恢复情况,其效果尚未达到预期,受损的大脑和神经功能还未彻底恢复。
神经介入疗法是一种在影像学的指导下,结合计算机的靶向定位方法,针对血管的狭窄和阻塞位置进行精确的药物治疗手段。研究证实,神经介入疗法在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小的创伤、明显的治疗效果及手术相关风险较低的特点[12]。这项技术有能力更为迅速和精确地实施溶栓疗法,这样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同时协助他们在后期实现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阿替普酶有助于扩张血管、优化微循环,能够加快动脉的血流速度并助于减少脑血管的外围阻力。在初期,对脑卒中的病患施加阿替普酶能够助力神经细胞的复原过程,这也是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及与脑卒中相关症状显著改善的原因。除此之外,通过与介入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打通堵塞的血管,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成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往往会遭遇颈动脉与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问题,这一状况导致了血液流速的减缓、外围循环的阻力提高,同时血流和动态阻抗都会出现下降。这些复杂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神经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联合使用神经介入技术和阿替普酶疗法能更有力地促进和优化患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表现。这种治疗效果可能是因为此联合疗法启动了一氧化碳-环磷酸鸟苷和前列环素-环磷酸腺苷的信号传递路径,从而使血管进一步扩张、微循环状况得到改善、增加颈动脉的流速,降低脑血管周围的阻力,这样做能有效提高血流量和动态阻阻,最终达到改进患者预后并促进神经功能复原的效果。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联合治疗血流动力学的指标皆优于观察组的单一治疗结果(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着更大幅度的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与mRS评分皆有更良好的转变。综上所述,通过实施联合神经介入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模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显著提升,从而有效提高了治疗工作的效率。因此,该联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静,谢闯洲.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05):579-581.
[2]贾喆.小剂量阿替普酶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07):920-922+926.
[3]余经盛,肖骋.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1,9(02):142-144.
[4]钟燕飞,谢忠芬.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06):719-720.
[5]付刚.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J].临床医学,2022,42(09):74-76.
[6]吴晓伟,何泉金,康涛生,等.高压氧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19):3646-3650.
[7]王继存,王剑新.神经介入辅助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4,41(01):32-36.
[8]涂英杰,张盼盼.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J].系统医学,2024,9(01):98-101.
[9]孙永梅,焦鹏.血管内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年龄>6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评价[J].哈尔滨医药,2023,43(03):67-69.
[10]赵森.介入治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8):157-160.
[11]吕强,王胜,魏卿.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评《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4,19(15):2373.
[12]李志强,李元霄.基于神经功能、炎性因子指标评价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J].北方药学,2024,21(08):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