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评价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袁宾

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 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

目的:探索对进行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联合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本院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时期内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所选取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额外联用介入治疗方法。观察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等影响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表现更为突出(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更加良好的转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经治疗提升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的临床康复表现,对于患者神经功能及各项脑血流等情况的改善具备更加积极的影响,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神经功能康复;临床效果

正文


急性脑梗死(ACI)是在神经科学中经常被诊断出的疾病,其发病、致残和致死率都相对较高,特别是在中老年的群体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1]。至今,临床上对于ACI的病因机制的研究已经相对增多,但普遍的观点是,血栓导致的血管阻塞以及随之出现的众多反应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2]。因而,采用溶栓治疗手段已经崭露头角,成为该种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尿激酶被广泛使用作为首选的溶栓药,它的溶栓手段有各种,包括通过静脉和动脉来实现溶栓[3]。但传统的单一药物溶栓疗法在短时间内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可能使病患错失溶栓的最佳时机。随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医疗工具和技术持续进步,机械化的支架介入取栓方法已逐步被视为ACI治疗的核心途径,并且由于它的高再通性和术后并发症的低发生率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4]。然而,临床上仍然普遍建议在进行介入性手术之前首先进行溶栓,这样可以早期打通阻塞的动脉,以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神经组织功能[5]。基于此,为研究提升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本文选取相关案例开展治疗工作对比,分析对进行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联合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对研究主题的内容汇总并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筛选本院20237月至20247月时期内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所选取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额外联用介入治疗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患者年龄为6483岁之间,在本研究的对照组中,共有16名男性和14名女性参与,平均年龄为73.55岁,标准差为1.48,而在观察组,患者包括18名男性和12名女性,其平均年龄为73.64岁,标准差为1.65,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初始数据随机分配后未显示显著差异(P0.05),说明后续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讨论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病人施行静脉注射的阿替普酶总量不得超过90毫克。在溶栓处理的首分钟内,需将10%的剂量等比例注入病人静脉中,剩余的90%则需混入100毫升的氯化钠溶液里,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通过静脉滴注完成。

观察组:在保持相同治疗策略的基础上额外联用介入治疗方法。在所有检查完成之后,先将微导丝插入病人堵塞的动脉中,然后引入另一根导丝以穿过尚未打通的血管部分。接着,通过导管输送Solitaire AB至指定血管位置并释放支架,撤出微导管和支架后,对移除的血栓进行分析。最终,利用造影技术评估血管的通畅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缺损及其恢复情况的变化:采用NIHSS(国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mRS(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相关恢复表现越佳。

2)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3)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SPSS26.0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运用了t检验方法,同时采用卡方检验来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在分析结果中,如果P值小于0.05,表明观测数据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mRS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微小(P >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这两项评分显著降低(P < 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的的神经功能缺损mRS得分比较(,分

组别

n

NIHSS

mRS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观察组

30

15.37±3.21

8.23±1.42

4.08±0.62

2.08±0.35

对照组

30

15.72±3.51

9.82±1.97

4.02±0.75

2.55±0.61

t

-

0.403

3.586

0.338

3.660

p

-

0.688

0.001

0.737

0.001

2.2  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采取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治疗后提升幅度更为突出P0.05)。见表2

2  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项目

干预前

t

P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全血粘度(mPa·s)

5.68±0.89

5.87±0.98

0.786

0.435

血浆粘度(mPa·s)

1.91±1.05

1.98±0.92

0.275

0.785

纤维蛋白原g/L

4.13±1.08

4.05±1.27

0.263

0.794

红细胞压积(%)

47.66±5.31

48.10±5.58

0.313

0.756

项目

干预后

t

P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全血粘度(mPa·s)

4.46±1.29

5.48±1.59

2.729

0.008

血浆粘度(mPa·s)

1.38±0.59

1.82±0.38

3.434

0.001

纤维蛋白原g/L

3.19±1.01

3.95±1.37

2.446

0.018

红细胞压积(%)

37.91±5.41

46.34±5.12

6.199

0.001

2.3  不同药物治疗方法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变化情况对比

在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相近的基础下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经治疗有着更大幅度的改善P0.05)。见表3

3  不同药物治疗方法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

n

脉动指数

脑血管储备能力(η/%)

治疗

治疗后

治疗

治疗后

观察组

30

0.97±0.14

0.73±0.18

18.28±3.24

41.73±7.12

对照组

30

0.92±0.21

0.87±0.17

18.16±3.41

32.40±6.23

t

-

1.085

3.097

0.140

5.401

p

-

0.282

0.003

0.889

0.001

3  讨论

对病患来说,急性脑梗死的出现对其生活安全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种疾病并不具有固定的季节特征,多数时候与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5]。一旦遭受急性脑梗死,病患通常会展现出恶心呕吐、意识不畅、头部疼痛和协调能力失调等一系列症状。因此,为患者及时做出有力的诊断并实施标准化、高效的治疗,不仅是提高治疗预后的关键措施,也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步骤[6]。急性脑梗死这种疾病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不迅速地进行必要的治疗,可能很快病情急剧加重,从而对身体的神经系统和血管造成巨大的伤害,进一步提高死亡的风险[7]。在处理该疾病的诊疗阶段,借助影像学检查来分析大脑的血管状况,有助于确定病情的严重性,并依据患者的病情时间和具体状况来拟定最佳治疗计划。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在医疗临床的广泛采用,微创方式如介入治疗已逐步被融入到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之中,并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治疗成果[8]

脉溶栓在医疗实践中已经被广大医生所接受,它能有效地复原被闭塞的血管的稳定血流。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能够迅速为患者带来高效治疗,同时也减少了病人的经济压力。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存在明显的时间窗口制约,并且颅内出血的风险大幅升高[9]。近几年中,介入疗法逐步被临床医生采纳,并在血管恢复方面表现出色。这种治疗可以迅速重新打通阻塞的血管,而不必担心对相关的脑部组织或神经组织造成负面影响。这一治疗方式,对于那些凝血功能受限或错过最佳时间窗口的病患,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治疗手段[10]。介入治疗方法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一个直观采用导丝的技术,它对于打通被封闭的血管非常关键,而且它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也较为减少。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在实施静脉溶栓后,它可以更进一步增强溶栓的疗效,证明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溶栓治疗策略的价值[11]。在手术介入的流程内,可以确保目标血管及血中药物浓度大幅度上升,这为支架的取出和微型导管的溶栓过程创造了方便的环境,从而大幅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效果及其治疗过程的安全性。此外,通过采用这种方法,手术后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预后情况都能得到改善,极大地提升了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采取基于静脉溶栓的介入治疗手段,不仅能显著加速神经功能的复原,还对血清学的指数有积极作用,能够助力减少由于神经功能异常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同时明显地减少颅内流血以及死亡率[12]。相对于只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此类综合疗法更为关键于保障病人的生命,更有助于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并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表现更为突出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更加良好的转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经治疗提升更为明显P0.05综上所述,基于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相结合的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对其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等多方面状况产生更为明显的积极变化,因此被视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卓越方法

参考文献

[1]强曼,张金龙.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4,48(03):422-424.

[2]刘琼,吴强,马枭.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0):32-34.

[3]姬广梁,李雅菲,王超.急性脑梗死经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32):105-108.

[4]叶伟胜.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9):2906-2908.

[5]宁方波,赵大鹏,王琳,.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09):77-80.

[6]蒋东波.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2):70-72.

[7]郭锦,杨光,肖明明.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4(10):86-89.

[8]葛俊伟,李晓楠.丹参多酚酸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14):91-93+97.

[9]刘友旺.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比较[J].大医生,2024,9(16):32-35.

[10]郭利娜,赵晓玲,孙立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临床研究,2024,32(09):15-18.

[11]尹书斌,刘伟,余静梅.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4,9(14):95-98.

[12]黄剑波.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18):17-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