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腹腔镜手术期间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
正文
中图分类号:R614
腹腔镜为微创手术,术后患者康复效率更高,并发症少,配合临床护理干预与疼痛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减少不良预后[1]。除了术后疼痛干预外,为患者实施妇科腹腔镜手术时需配合麻醉手段进行围手术期镇痛,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但手术麻醉容易造成呼吸抑制等情况,可能引发呼吸系统不良影响[2]。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等多种形式,优化选择新型镇痛类药物,保障药物见效时间和麻醉镇痛效果,减少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例如可以选择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麻醉镇痛质量。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68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差异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对研究药物不存在禁忌反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脏器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类药物成瘾史。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 | 对照组 | t/χ2 | P | |
例数 | 34 | 34 | - | - |
年龄范围(岁) | 21~62 | 20~70 | 2.104 | 1.277 |
平均年龄(岁) | 36.78±5.14 | 35.77±5.47 | 4.676 | 2.089 |
体重指数(kg/m2) | 21.32±1.43 | 21.35±1.52 | 5.704 | 1.079 |
疾病类型 | 1.932 | 1.811 | ||
子宫肌瘤 | 12(35.29) | 11(32.35) | ||
异位妊娠 | 8(23.53) | 5(14.71) | ||
卵巢囊肿 | 10(29.41) | 9(26.47) |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4(11.76) | 9(26.47) |
1.2 方法
为全体研究对象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严格禁食禁水,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给予1~2mg/kg丙泊酚、0.2mg咪唑安定注射液等进行静脉注射。3~5min后,行气管插管,接通麻醉机。
观察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于腹部L1~2硬膜外刺入,置管3cm后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溶液5mL,调节用药剂量,半小时内静脉滴注平衡盐液500mL。麻醉维持阶段,观察组可应用罗哌卡因注射液等进行硬膜外注射,每45min追加一次,控制注射剂量。对照组配合应用丙泊酚、维库溴安等进行麻醉维持。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前停用全麻维持药物,术后及时诱导呼吸。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宫颈松弛度改善效果、麻醉后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宫颈松弛度对比中,优:宫颈拉出效果、宫颈及韧带松弛度好;良:宫颈拉出相对困难,宫颈及韧带松弛度一般;差:宫颈无法完全拉出、宫颈及韧带松弛度差。统计术后48小时内出现以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基线值);术后谵妄;硬膜外穿刺相关并发症(如穿刺失败、硬膜外血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SPSS22.0,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χ±S)表示,t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颈松弛度改善效果
观察组宫颈松弛度优良率(97.06%)高于对照组(88.23%)。
表2 宫颈松弛度改善效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观察组 | 34 | 27(79.41) | 6(17.65) | 1(2.94) | 97.06% |
对照组 | 34 | 23(67.65) | 7(20.59) | 4(11.76) | 88.23% |
χ2 | - | - | - | - | 2.870 |
P | - | - | - | - | 0.002 |
2.2 麻醉后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
表3 麻醉后临床指标对比(χ±S)
组别 | 例数 | 心率(次/min) | 拔管时间(min) | 苏醒时间(min) | 疼痛评分(分) |
观察组 | 34 | 80.15±2.47 | 4.15±1.83 | 6.28±1.50 | 2.39±1.34 |
对照组 | 34 | 92.60±2.54 | 6.24±1.54 | 9.17±1.73 | 4.75±1.60 |
t | - | 4.411 | 2.616 | 2.695 | 2.044 |
P | - | 0.010 | 0.002 | 0.001 | 0.002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14.71%)。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头晕头痛 | 烦躁不安 | 恶心呕吐 | 发生率 | |
观察组 | 34 | 1(2.94) | 0(0.00) | 1(2.94) | 5.88% | |
对照组 | 34 | 2(5.88) | 2(5.88) | 1(2.94) | 14.71% | |
χ2 | - | - | - | - | 4.331 | |
P | - | - | - | - | 0.001 |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4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恶心呕吐 | 低血压 | 寒战 | 谵妄 | 硬膜外穿刺相关并发症 | 总并发症发生率 | |
观察组 | 34 | 2(5.88) | 2(5.88) | 1(2.94) | 0 | 1(2.94) | 17.65% | |
对照组 | 34 | 9(26.47) | 7(20.59) | 4(11.76) | 1(2.94) | 0 | 61.76% | |
χ2 | - | - | - | - | - | - | 8.324 | |
P | - | - | - | - | - | - | 0.001 |
3 讨论
随着手术技术逐渐成熟,手术期间的麻醉要求逐渐提高,麻醉既要保障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又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不良反应情况,促进患者康复。在此背景下,选择最优的麻醉方式成为提升手术质量的关键[3]。
本研究围绕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GA+EA)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宫颈松弛度、麻醉后苏醒质量、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从宫颈松弛度改善效果看,观察组优良率达到97.06%,高于对照组88.2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宫颈松弛度能直接影响手术操作的便利程度与术中出血量。全麻虽能有效诱导意识消除,松弛患者肌肉,但局部软组织的深度松弛能力有限。相比之下,硬膜外麻醉可以阻断脊髓神经传导,可以让盆腔区域肌肉和韧带更彻底松弛,从而提升宫颈操作的顺畅度,降低因宫颈牵拉引发的疼痛和创伤风险。
其次,观察组麻醉后临床指标表现更加优异,例如心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缩短麻醉恢复时间、缓解术后不适等的优势明显。术后苏醒期是评估麻醉质量的关键窗口,观察组苏醒时间(6.28±1.50 min)和拔管时间(4.15±1.83 min)均短于对照组,提示联合麻醉术后恢复阶段代谢压力更小,可能与硬膜外麻醉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物剂量有关。此外,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为2.39±1.34分,远低于对照组的4.75±1.60分,主要是因为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导,降低术后炎性因子释放水平,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除了术中镇痛效果明显,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还能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88%,低于对照组的14.71%;而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65%,对照组则高达61.76%,。这充分体现了联合麻醉方案提升手术安全性的重要作用。
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这些症状在全身麻醉后较为常见,主要与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滞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及肠胃蠕动有关。例如丙泊酚、咪唑安定等静脉麻醉药物都易引发术后嗜睡、恶心及恢复延迟。
而观察组使用的硬膜外麻醉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可以降低中枢抑制程度,因此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的比例大大降低。此外,硬膜外麻醉在术中使用后可稳定交感神经张力,减少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也有助于控制呕吐和术后胃排空延迟。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低血压、寒战、谵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全身麻醉时血管扩张与心肌抑制作用强烈,易使患者血压骤降。而硬膜外麻醉通过节段性阻滞患者神经功能,虽也影响交感神经但影响相对较小,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也更为温和。此外,观察组未见谵妄症状,而对照组出现1例。这可能与全身麻醉药物的中枢神经功能抑制效应更强有关。硬膜外穿刺相关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2.94%),为轻度穿刺失败并经调整恢复正常,说明操作规范前提下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较高。
从患者体验角度看,观察组因术中麻醉深度控制更平稳、苏醒更顺畅、术后疼痛管理更佳,明显提升了患者的手术整体接受度与满意度[4]。
围手术期阶段应用麻醉干预可分别围绕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术后苏醒三个节点,麻醉诱导阶段需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诱导其逐渐进入麻醉状态,麻醉维持期主要为手术进程中每间隔45min为患者进行药物输注,维持良好麻醉状态,苏醒阶段可应用阿托品注射液等诱导患者正常呼吸,恢复至清醒状态。在不同麻醉期内,全身麻醉难以有效规避患者生理及心理产生的应激反应,可能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状态,手术压力过重,与此同时单纯实施全身麻醉无法有效阻滞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可能诱发各类麻醉应激反应,如高血糖、高血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风险。
硬膜外麻醉可广泛应用于腹部及以下手术中,如妇科胸腔镜手术、下肢手术等。硬膜外麻醉有利于在浅全麻状态下开展手术,用药剂量相对较小,无需实施大剂量全身麻醉,减少了术后患者机体代谢药物的过重负担,术后阶段患者苏醒更加迅速,不会产生过重疼痛感觉,舒适度更高,术中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或其他手术操作,应激反应更小,有利于降低患者术中高血压、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发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血流变化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序推进手术流程。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能够起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标,以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有利于减少血管扩张所产生的外周阻力,控制血压,硬膜外麻醉注射后药物成分弥散和吸收效果更好,可有效阻断疼痛传导,降低围手术期疼痛感觉,达到良好镇痛效果。另一方面,联合麻醉手段有利于抑制炎性介质和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术后康复速度更快,麻醉后苏醒时间更短,有利于减少药物所带来的负担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宫颈松弛度、麻醉后临床指标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由此可知,实施联合麻醉可以阻滞宫颈以及周边组织神经分配,达到术前松弛宫颈的目标,避免患者宫颈松弛率不高而影响手术效率;另外手术进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稳定,术后苏醒时间更短,拔管时间更短,围手术期疼痛评分更低,患者疼痛耐受度相对较高,各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宫颈恢复效果相对较好。
此次研究中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均应用了丙泊酚、盐酸利多卡因等药物,不同药物需根据患者体重、麻药耐受程度等调节用药剂量,如药物注射过多,会影响患者机体代谢,造成中枢神经刺激过大,增加手术风险。丙泊酚属于静脉给药类药物,麻醉作用短,但见效迅速,体内消除率高,苏醒时间更短,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麻醉镇痛水平。盐酸利多卡因为局麻药,适用于浸润麻醉、硬膜外麻醉以及神经传导阻滞等多方面,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应用硬膜外阻滞,于胸腰段应用1.5%~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50mg~300mg,如为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也可根据臂丛、牙科、肋间神经等不同运用需求调整用药量。该药物注射后组织分布快且广,麻醉效果好,起效快,弥散力强,局部消除时间大约为2小时,如联合肾上腺素可延长麻醉作用时间,该药物成分可经尿排出,少量药物出现在胆汁中。值得注意的是,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呼吸系统风险,如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需合理调节用药剂量,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畅通水平,降低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围手术期阶段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如出现体温下降情况需及时为患者做好保暖,术后唤醒意识后为患者提供术后康复指导。
叶正燕[5]等人在临床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原因效果,联合麻醉术后患者康复指标更好,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水平、血清学指标水平更优,该研究中所应用的药物主要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该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此次研究选取的案例数量相对较少,仅分析探究了不同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可在后续研究中深入探究多种药物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提高妇科腹腔镜等手术麻醉质量水平。
总而言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综合优势显著,患者宫颈松弛度改善水平优于单一全身麻醉方式,麻醉效果好,手术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短,临床应用安全效果好。该联合麻醉用药方案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启昌.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4):79-81.
[2]刘宽,卢艳萍,滕建宾.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智慧健康,2022,8(9):56-58.
[3]赵喜波,刘涛,冯渊波.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12):32-35.
[4]薛兴苗.单纯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1(1):90-91.
[5]叶正燕,甘伟耀,黄尹宣,等.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4,8(2):38-40.
作者简介:郭静(1990.02-),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麻醉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