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仙灵化瘀汤联合艾炙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及卵巢功能影响
摘要
关键词
肾虚血瘀型痛经;罗氏仙灵化瘀汤;艾炙疗法;卵巢功能
正文
痛经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症,表现为经期及其前后小腹或腰部的疼痛,有时疼痛还会延伸至腰骶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日常活动造成显著影响[1]。中医理论认为,痛经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如气滞血瘀、寒湿阻滞、体质虚弱及肝肾不足等,其中肾虚血瘀型痛经尤为常见,症状涵盖经期小腹坠痛、腰膝酸软、经血颜色暗淡或夹有血块、月经量少或周期不规律、头晕耳鸣、夜间尿频以及性欲下降等[2]。中医治疗痛经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针灸、艾炙及中药内服等传统疗法在缓解痛经、调节机体功能方面具有独特效果。罗氏仙灵化瘀汤作为一种经验中药方剂,由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等多味药材构成,具有补肾养气、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的功效,特别适用于肾虚血瘀型痛经的治疗[3]。艾炙: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利用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及其有效成分,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作用。能够调和气血、祛除寒湿、补养肝肾。现代研究表明,艾炙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殖激素水平,增加卵巢局部血流,调节免疫功能并减轻炎症反应,因而可作为治疗卵巢功能减退的有效辅助手段[4]。本研究旨在评估罗氏仙灵化瘀汤联合艾炙疗法在治疗肾虚血瘀型痛经上的临床效果,并深入分析该联合疗法对卵巢功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期为痛经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妇科接收了80例已确诊为肾虚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介于21-40岁,均值(28.72±4.37)岁,病程均值(3.50±1.14)年。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0-39岁,平均年龄(29.31±5.02)岁,病程平均(3.78±1.65)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肾虚血瘀型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需在18岁-45岁;(3)痛经病史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4)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同意接受罗氏仙灵化瘀汤联合艾炙疗法的治疗及相关的检查评估;(5)通过基础体温测定、B超检查或相关激素检测,确认卵巢功能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非肾虚血瘀型痛经,如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等其他中医证型的痛经;(2)对罗氏仙灵化瘀汤中的中药成分或艾炙材料有过敏史,或存在其他严重的药物过敏史;(3)在研究开始前一个月内使用过可能影响卵巢功能或痛经症状的其他药物;(4)无法按照研究方案规定的疗程和时间接受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62;药品规格:每粒0.4g,共24粒)。具体的用药指导是:患者在预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起始服用,每次服用1粒,每日需服用2次,连续用药3-5d。此治疗方案需持续3个月经周期作为一个完整疗程。在此期间,同时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保持规律睡眠、积极参与户外活动等,并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辛辣食物。此外,还注重患者情绪的调节,帮助消除紧张和恐惧感,以全面配合治疗。
在研究组的治疗方案中,除了对照组所采用的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外,还融合了罗氏仙灵化瘀汤与艾炙疗法的综合治疗。①罗氏仙灵化瘀汤的基础组成包括仙灵脾15g、肉苁蓉15g、菟丝子15g、首乌10g、牛膝10g,以及丹参10g、赤芍10g、黄芪20g、党参15g、莪术10g、川楝子10g和延胡索15g。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可在基础方上进行个体化调整:在月经期加入蒲黄和五灵脂各10克,以及益母草30g;卵泡期则加入山茱萸15g、刘寄奴15g、三棱10g;排卵期时,在排卵期,需加入路路通15g和当归10g,连续服用3d;黄体期加入巴戟天10g、肉桂5g、女贞子15g以及熟地黄15g,此汤剂需每日煎煮1剂,并分2次进行服用。每次服用量为150ml。②艾炙疗法选八髎穴,用艾炙架固定艾条对准穴位,保持距皮肤3-4cm患者感温和刺激而无灼痛。于每月月经前10d开始,每日艾炙1次,每次20min,避开月经期。每疗程10d,连续治3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依据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来评判。
②中医症状评分:评估经期腹痛、腰骶部坠胀感、经血颜色紫暗及质地稠厚伴血块、便秘或便溏等症状,每项症状根据严重程度从0到3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③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代表无痛而10分代表剧痛。
④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卵巢功能指标(FSH、LH水平)以评估子宫血流卵巢功能状况;
⑤生活质量评估:运用生活质量量表(QOL)全面评价六个方面: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精力状态、社交互动、疼痛感受及整体健康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3.0处理数据,实施t、χ²检验组间差异。P<0.05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的治疗成效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40 | 5(12.50) | 8(20.00) | 9(22.50) | 18(45.00) | 22(55.00) |
研究组 | 40 | 14(35.00) | 20(50.00) | 3(7.50) | 1(2.50) | 37(92.50) |
x2值 | 14.527 | |||||
p值 | 0.000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详情见标组间治疗后数据差异显著。
表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 | n | 经期腹痛 | 腰骶坠胀 | 经色紫暗 | 质稠有血块 | 便干或便溏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0 | 2.41±0.32 | 1.62±0.26 | 2.36±0.31 | 1.57±0.26 | 2.33±0.31 | 1.47±0.23 | 2.32±0.31 | 1.50±0.24 | 2.32±0.29 | 1.45±0.21 |
研究组 | 40 | 2.42±0.31 | 0.97±0.19 | 2.34±0.30 | 0.94±0.18 | 2.31±0.29 | 0.80±0.13 | 2.33±0.32 | 0.82±0.16 | 2.31±0.30 | 0.77±0.14 |
t值 | 0.142 | 12.766 | 0.293 | 12.600 | 0.298 | 16.039 | 0.142 | 14.910 | 0.152 | 8.019 | |
p值 | 0.887 | 0.000 | 0.770 | 0.000 | 0.767 | 0.000 | 0.887 | 0.000 | 0.880 | 0.000 |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数据如表3治疗后差异显著。
表3VAS、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 | n | VAS评分(分) | 子宫动脉RI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0 | 6.55±1.51 | 4.06±1.04 | 0.88±0.16 | 0.79±0.13 |
研究组 | 40 | 6.41±1.56 | 2.35±0.61 | 0.86±0.15 | 0.72±0.11 |
t值 | 0.408 | 8.970 | 0.577 | 2.600 | |
p值 | 0.685 | 0.000 | 0.566 | 0.011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如表4研究组治疗后评分较优。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n | 躯体功能 | 心理健康 | 机体疼痛 | 活力 | 社会功能 | 健康状况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0 | 57.09±6.86 | 66.48±8.51 | 48.12±5.93 | 62.30±7.67 | 44.25±5.44 | 58.64±7.45 | 45.85±6.61 | 58.75±6.42 | 47.51±5.38 | 61.83±6.96 | 46.23±6.07 | 65.51±6.70 |
研究组 | 40 | 56.37±6.44 | 78.35±7.87 | 47.64±5.71 | 74.85±7.13 | 43.82±5.89 | 69.36±6.88 | 46.15±6.30 | 69.74±6.17 | 47.37±5.66 | 72.56±6.77 | 45.89±5.95 | 74.75±7.42 |
t值 | 0.484 | 6.477 | 0.369 | 7.579 | 0.339 | 6.686 | 0.208 | 7.806 | 0.113 | 6.989 | 0.253 | 5.845 | |
p值 | 0.630 | 0.000 | 0.713 | 0.000 | 0.735 | 0.000 | 0.836 | 0.000 | 0.910 | 0.000 | 0.801 | 0.000 |
3 讨论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显著影响,现代部分研究表明肾功能不足与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调控失衡以及卵巢微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导致卵泡发育不良与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以及卵巢细胞应激状态增加,其发病机制在中医看来颇为复杂,主要包括气滞血瘀、寒湿阻滞、体质虚弱及肝肾不足等多方面因素。肾虚血瘀型痛经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类型,症状表现为经期小腹坠痛、腰膝酸软、经血颜色暗淡或夹有血块等,既体现了血瘀的病理状态,也反映了肾虚的体质状况,因此治疗时需同时考虑补肾与化瘀[5]。肾虚血瘀型痛经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较为复杂的病证,其发病机制涉及肾脏藏精以及主生殖的理论,同时与气血运行失调、局部微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及神经内分泌失衡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药汤剂与物理外治法联合运用在调节内分泌、改善卵巢功能以及缓解痛经症状上的作用机理。在药物治疗领域,西医常会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来减轻疼痛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往往只能提供暂时的缓解,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病因。与西医不同,中医治疗更加注重身体的整体调理。通过中药内服、针灸、艾炙等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旨在调和气血、补养肝肾、活血化瘀,从而缓解疼痛,并力求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6]。在护理层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调整饮食结构等,以辅助缓解痛经症状。此外,心理护理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增强其应对痛经的心理承受能力。
本研究采用罗氏仙灵化瘀汤联合艾炙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痛经,取得了显著疗效。罗氏仙灵化瘀汤是一种经验方,该方剂由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等多种中药材构成,具有补益肾气、化瘀镇痛的功效。其中,仙灵脾、肉苁蓉和菟丝子共同作用于补肾填精;首乌与牛膝则负责补养肝肾、强健筋骨;丹参和赤芍合力活血化瘀;黄芪与党参则益气健脾;而莪术、川楝子和延胡索则能疏通气血、缓解疼痛。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方中还进行了适当的加减,以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艾炙疗法则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和有效成分,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如八髎穴,以达到调和气血、祛除湿寒、补益肝肾的目的。现代研究证实,艾炙能够改善患者生殖激素水平及卵巢局部血流,调节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对卵巢功能减退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而在现代医学中某些中药成分能够降低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水平,进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对卵巢微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垂体前叶释放激素的调控作用促进FSH、LH的平衡分泌,从而使卵泡发育及性激素合成趋于正常,此外复方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保护卵巢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同时促进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修复从而提高卵泡细胞的能量代谢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成效显著超越对照组,其总有效率高达92.50%,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55.00%。在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中,研究组患者经期腹痛、腰骶部坠胀感、经色紫暗、经血质地稠厚并伴有血块,以及便干或便溏等症状的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此外,研究组的VAS评分及子宫动脉RI值也显著降低,说明该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疼痛缓解、活力提升、社交能力恢复及整体健康水平方面均表现得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罗氏仙灵化瘀汤联合艾炙疗法的有效性,也说明了该疗法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作用。
本研究对比了罗氏仙灵化瘀汤结合艾炙疗法与单独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肾虚血瘀型痛经的效果,结果显示联合疗法在痛经症状缓解、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这一结果不仅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也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罗氏仙灵化瘀汤通过精准配伍多种中药成分,针对肾虚血瘀型痛经的病机进行整体调理,既补肾益气又化瘀止痛,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而艾炙疗法的加入,则通过物理刺激和药物作用的双重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治疗效果。两者联合使用,既发挥了中药的内治作用,又利用了艾炙的外治优势,形成了内外兼治的综合治疗方案。此外,本研究还关注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通过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全面反映了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不仅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也为临床医生在治疗痛经时提供了更全面的考量依据。
综上所述,罗氏仙灵化瘀汤联合艾炙疗法在治疗肾虚血瘀型痛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和独特优势,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疗法的长期疗效和机制,以及在不同类型痛经中的适用性,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李树苗,张晓晓,贡欣,et al.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益肾消癥颗粒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3(8):1038-1046.
[2]徐道立,王阳,陈振振,贡欣.益肾消癥颗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肾虚血瘀证痛经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4):449-453.
[3]陈亚蓓,冷静,林博杰,许明辉.雷火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巧g力囊肿痛经: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21,41(2):161-164.
[4]尹宁,王彩虹,荆改丽,张晓丹.补肾祛瘀方对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相关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2):66-68.
[5]杨娜,李博,毕晓涛,等.补肾温阳化瘀方联合地诺孕素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3, 38(2):26-29.
[6]王旺,毛洁,陈妍,等.孕三烯酮联合自拟补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 029(012):2530-2535.
作者简介:阮巧姿(1978-)女,汉族,本科,中医学专业,副主任中医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医妇科。
基金项目: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2023YL09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