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超声诊断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价值
摘要
关键词
心脏超声;慢性心衰;临床价值;病情监测;心功能恢复
正文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课题。慢性心衰作为一种复杂且多发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心脏结构、功能的异常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等多个层面。心脏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手段,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其诊断准确性、病情评估能力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慢性心衰的精准医疗提供有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共纳入131名慢性心衰患者参与研究。所有参与者均满足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并同意参与。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65人,包括35名男性和30名女性,年龄范围48至76岁,平均年龄62.3岁,病程1至10年,平均5.2年;NYHA心功能分级中,Ⅱ级20人,Ⅲ级30人,Ⅳ级15人。观察组共66人,包括36名男性和30名女性,年龄范围49至77岁,平均年龄63.1岁,病程1至11年,平均5.5年;NYHA心功能分级中,Ⅱ级21人,Ⅲ级31人,Ⅳ级14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心功能分级等基线特征上无显著差异(P>0.05),确保了研究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标准的慢性心衰治疗方案。该方案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慢性心衰管理指南制定,旨在通过综合管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具体措施包括:
生活方式调整:强调休息与适度运动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严格限制钠盐摄入,通常建议每日不超过2克,以减少水钠潴留;鼓励患者戒烟限酒,维持健康体重。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减轻心肌重构;β受体阻滞剂,用于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利尿剂,以减轻体内液体潴留,缓解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此外,对于特定患者,还可能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地高辛等辅助治疗。
病情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体重、尿量等关键指标,以及生化检查如血钾、肾功能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安全性。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引入心脏超声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诊断与评估。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设备选择与设置:采用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确保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探头频率设定为2.0~4.0MHz,以适应不同心脏结构的显示需求。
检查体位与呼吸控制: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以充分暴露心脏检查区域。指导患者平静呼吸,减少呼吸运动对心脏图像的影响。
切面扫查:依据标准的心脏超声检查流程,依次进行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两腔心切面等多切面扫查。这些切面能够全面覆盖心脏的主要结构,为准确评估心脏功能提供基础。
参数测量与分析:在清晰显示心脏各结构的基础上,细致观察并记录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厚度、瓣膜形态及功能、心肌运动情况等关键指标。同时,
使用超声心动图精确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收缩末期直径(LVESD)等关键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明确心脏功能状态、判断心衰程度及指导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等。此外,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等指标。采用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收缩末期直径(LVESD)等参数[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 | 心率(次/min) | 呼吸频率(次/min)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血氧饱和度(%) |
对照组 | 95±15 | 24±4 | 130±15 | 80±10 | 92±3 |
观察组 | 80±10 | 20±3 | 125±10 | 75±8 | 96±2 |
t值 | 5.672 | 5.438 | 2.005 | 2.876 | 6.892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如表1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
2.2 心脏超声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比较(x±s)
组别 | LVEF(%) | LVEDD(mm) | LVESD(mm) |
对照组 | 40±8 | 60±10 | 48±8 |
观察组 | 55±10 | 55±8 | 40±6 |
t值 | 7.892 | 2.876 | 4.567 |
P值 | <0.05 | <0.05 | <0.05 |
表2显示,治疗前两组心脏超声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较对照组高,LVEDD和LVESD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
2.3 治疗效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 症状改善 | 心功能恢复 | 总有效 |
对照组 | 35 | 28 | 48 |
观察组 | 50 | 52 | 62 |
t值 | 4.326 | 7.895 | 4.123 |
P值 | <0.05 | <0.05 | <0.05 |
表3数据表明,观察组在症状改善、心功能恢复和总有效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3.1 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准确性
心脏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在慢性心衰的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其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研究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到的左心室大小、室壁厚度、LVEF等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成功诊断出大量慢性心衰患者。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心脏超声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3.2 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的病情评估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量化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还能够监测心室重构的进展,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中,利用心脏超声参数,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了分级评估,并观察了心室重构程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心功能的下降,心室重构程度逐渐加重,心脏超声参数与心功能状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发现为慢性心衰的病情评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2]。
3.3 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治疗指导中的价值
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的治疗指导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能够实时监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心脏超声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动态调整。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加强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对于心室重构严重的患者,则采用更为积极的干预措施,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通过心脏超声的实时监测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了治疗效果。
3.4 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预后预测中的潜力
除了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导外,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的预后预测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研究中,尝试将心脏超声参数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LVEF、LVEDV等参数与患者的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其中,LVEF降低、LVEDV增加的患者预后较差,需要更为密切的临床监测和干预治疗。这一发现为慢性心衰的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
3.5 心脏超声技术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指导和预后预测中展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心脏超声的检查结果易受患者体位、呼吸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可能存在心脏超声表现不典型或难以准确评估的情况等。因此,未来研究需深入探讨心脏超声技术,提升其精确度与可信度[4]。同时,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心电图、生化检查等),形成更为完善的慢性心衰诊断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其能够准确诊断慢性心衰、量化评估病情、指导治疗并预测预后,为慢性心衰的精准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心脏超声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探索,为慢性心衰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喆琨.心脏超声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 8(12):110-112.
[2] 鲁朝丽.心脏超声诊断慢性心衰患者的价值研究[J].特别健康, 2023:109-111.
[3] 金娴.心脏超声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诊断及心脏功能评价中的价值分析[J].智慧健康, 2023, 9(18):5-8.
[4]Thompson S E , Hudsmith L E , Bowater S E ,et al.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adults with structur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J].PACE: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23.DOI:10.1111/pace.14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