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预防接种知晓率及疫苗接种率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接种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
正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muniz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for mobile children on improving vaccination awareness and vaccination rates. Method: 600 migrant children from a certain urban area from 2023 to 202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300, under routine management) and an intervention group (300, under systematic management). The awareness rate, vaccination r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r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2.00%, and the full vaccination rate was 90.33%,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68.67% and 72.00% (P<0.05). Conclusion: Systematic immuniza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awareness and vaccination rate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suring the herd immunity of migrant children.
Keywords: mobile children; Immuniz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Awareness rate of vaccination; Vaccination rate; influence factor
城市化推进速度变快,流动儿童的群体规模不断拓展,我国流动儿童数量现已超过3500万[1]。该特殊群体因户籍方面的限制、居住流动频繁、卫生服务可及性不佳等因素,沦为预防接种服务的薄弱区域,相关研究表明,本地儿童的疫苗接种率比流动儿童高15%-20%。在流动儿童群体中,麻疹、流脑等借助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2]。预防接种作为抵御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其实施效应直接关联着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群体免疫屏障的修筑,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碰到不少挑战:一是家长在预防接种知识这块很不足,对疫苗类别、接种程序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免疫接种服务的可触达性较差,流动儿童往往因居住地更改,造成接种档案丢失或接种不能持续;三是管理体系有缺陷,欠缺针对流动儿童的动态跟踪体系[3]。本研究凭借实施系统化免疫规划管理方式,试图探索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的有效渠道,为优化流动儿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凭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某市区居住≥3个月、0-6岁的600名流动儿童(非本市户籍且随监护人居住)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男162名、女138名,平均(3.25±1.87)岁,家长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5名、初中120名、高中及以上135名;干预组男158名、女142名,平均(3.19±1.76)岁,家长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2名、初中125名、高中及以上133名。两组性别、年龄、家长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免疫管理,即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通知接种,提供常规接种服务。
干预组:实施系统化免疫规划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流动儿童免疫档案:跟社区居委会、幼儿园、派出所等多个部门联合,凭借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不留死角排查,采用大数据比对方法精准查证流动儿童信息,构建电子及纸质双重免疫档案,除了记载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这类基本信息外,还得详细标注疫苗的接种时间、批号、接种部位以及接种单位等信息,同时把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关联上,做到档案动态更新及跨区域共享,确保信息能实现追溯。
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式宣教网络,线上以微信公众号为渠道定期推送图文俱佳的科普文章、动画视频,开通线上答疑专栏,第一时间为家长答疑解惑;线下按月开展社区讲座活动,邀请免疫规划专家到现场进行讲授,一同开展互动问答、知识竞赛的活动。跟社区医院、学校联合起来发放图文宣传手册,内容包含14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接种程序的相关表格、禁忌情形和不良反应处理手段,重点提及未接种疫苗可能引发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方面的风险,增进家长主动给孩子打疫苗的意识。
实施动态追踪管理:构建流动儿童接种动态监测平台,每季度对居住地址、联系方式做全面核实,借助AI语音外呼系统对信息异常儿童开展主动核实,面对未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的儿童,制定三级提醒规程:首次采用短信推送温暖提示,7日之后进行电话随访核实,若15日后仍未接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会同网格员上门服务,给出专属的接种方案,保证接种提醒全覆盖、无差错遗漏。
优化接种服务流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显眼的位置设立流动儿童专用接种窗口,安排专业专职导诊人员开展全程引导工作,开展“错峰接种+延时服务”模式,每周六、周日连同法定节假日,接种门诊均正常开放,开放时间延长到夜里8点,简化接种登记的手续,采用“一证通办”系统,家长仅需拿出孩子身份证或户口本,便可自动拿到免疫档案信息,实现快速登记、接种后留观的一站式服务。
加强部门协作:和教育部门制订数据共享机制,把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纳入入托、入学报名系统,执行“线上提前审核+线下现场核实”双重审查办法,每学年开学日子前,学校统一对学生预防接种证信息进行收集,跟疾控部门系统的数据开展比对,对存在疫苗漏种问题的儿童群体,经由家校平台发送补种通告,又设立“学校-社区-家庭”三方互动机制,由班主任跟进督办,保障入学儿童预防接种率达到规定水平。
1.3观察指标
预防接种知晓率:采用自己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禁忌、不良反应处理等10个相关问题,若答对8题及以上则视为知晓。
疫苗接种率:涵盖单苗接种率与全程接种率,单苗接种率为各疫苗实际接种的人数占应接种人数的比例;全程接种率是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明确规定的所有疫苗接种的儿童人数占应接种人数的比例。
接种及时性:记录儿童各剂次疫苗实际接种时间与规定接种时间的相隔时长,若间隔≤30天,就视为及时接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加以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进行表达,组间对比采用χ²检验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作表示,组间作比较时采用t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
两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知晓人数 | 知晓率(%) | χ²值 | P值 |
对照组 | 300 | 206 | 68.67 | 38.562 | 0.000 |
干预组 | 300 | 276 | 92.00 |
2.2儿童疫苗单苗接种率
两组儿童疫苗单苗接种率对比结果显示,干预组优(P<0.05),见表2
表2两组儿童疫苗单苗接种率比较(%)
疫苗种类 | 对照组 | 干预组 | χ²值 | P值 |
乙肝疫苗 | 88.67 | 96.67 | 12.583 | 0.000 |
卡介苗 | 90.00 | 97.33 | 8.765 | 0.003 |
脊灰疫苗 | 85.33 | 94.67 | 15.231 | 0.000 |
百白破疫苗 | 87.00 | 95.33 | 11.456 | 0.001 |
麻疹疫苗 | 82.67 | 93.33 | 18.762 | 0.000 |
2.3两组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及接种及时性
两组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及接种及时性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及接种及时性比较
组别 | 例数 | 全程接种人数 | 全程接种率(%) | 及时接种人数 | 及时接种率(%) |
对照组 | 300 | 216 | 72.00 | 198 | 66.00 |
干预组 | 300 | 271 | 90.33 | 265 | 88.33 |
χ²值 | 32.567 | 34.789 | |||
P值 | 0.000 | 0.000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呈现,实施系统化免疫规划管理完毕后,干预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的知晓率大幅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多元化健康教育措施可有效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水平,健康教育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样化渠道,设立系统化的信息传播格局,向家长输送科学、准确的预防接种资讯[4]。利用起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集合,采用图文科普、动画呈现、专家直播等样式,简明扼要地阐释疫苗种类、接种程序、安全性等核心要点,经由留言互动、在线答疑马上回应家长的关切点,辅助家长纠正“疫苗有害”“接种能任意延后”等错误认知[5]。线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一起开展专题讲座,派发浅显易懂的宣传手册,而且利用疫苗接种点大家候诊的时间做一对一健康指导,加强家长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领悟,尤其是像微信公众号一样的新媒体平台,靠着信息推送的即时性以及可重复性,突破了时间跟空间的局限,不仅贴合流动儿童家长工作忙碌、碎片化阅读的信息获取特性,还能借助精准推送的功能呢,按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定制个性化的接种提醒,明显提升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与触达成效,明显增强了家长主动去接种的意愿[6]。
就疫苗接种率而言,干预组各个单苗的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麻疹疫苗接种率升高幅度为各疫苗中最大,这与麻疹疫苗归为一类疫苗,和健康教育时重点提及它预防疾病的严重性与接种重要性相关,干预组在接种及时性上明显比对照组厉害,采用动态追踪管理并设立接种绿色通道,顺利解决了流动儿童因居住流动性大、接种不方便引起的接种延迟现象[7]。及时接种是保障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干预组实现了88.33%的及时接种率,为构建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打下基础,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对提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保障作用,把预防接种证查验纳入入托、入学必要条件范围,依靠教育部门的行政手段,对家长施加了刚性的约束,推动家长积极为儿童完成疫苗接种,此“医教联合实施”的模式,冲破了部门的壁垒束缚,实现了资源的统筹整合,是解决流动儿童免疫管理难题的合理途径[8]。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研究对象选取的只是某一市区的流动儿童,样本代表性大概存在不足;干预时长仅为2年整,长期效果还应进一步去观察,部分流动孩子因家长文化程度特别低、流动性过高等缘由,依旧出现接种不及时甚至漏种的情形,这显示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手段,为特殊群体量身定制干预方案。
总之,系统化免疫规划管理凭借建立档案、进行健康宣传、动态跟进、优化服务及部门协同等综合策略,可切实提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知晓度和疫苗接种比例,对保障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意义非凡,倡导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该管理模式,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流动儿童与本地孩子预防接种服务的同等化。
参考文献:
[1]周慧秋.免疫规划管理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27):157-159.
[2]王孟杰.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在儿童疫苗接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20):157-159.
[3]李娜.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预防接种知晓率及疫苗接种率的影响[C]//榆林市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4:767-772.
[4]裴文娟.免疫规划管理应用于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02):151-153.
[5]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口市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J].海口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02):27-30.
[6]唐霞.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在提升预防接种知晓率及疫苗接种率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21,18(28):14-17.
[7]吕海韵,郑慧贞,李俊勇,等.佛山市南海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干预模式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07):902-905+909.
[8]潘信平.2016—2019年温岭市0~7岁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1,27(02):1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