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研究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钟植龄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中医医院儿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 5374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针刺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小儿外感发热标准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针刺放血治疗,对照组酌情选择使用西药退热药内服、清热解表中药内服、抗生素静滴或内服。比较两组在发热过程中的体温变化。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儿体温下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放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小儿外感发热的体温。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针刺放血

正文


儿童外感发热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针刺双耳尖、双少商、双商阳穴位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通过针刺放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发散风和清热解表的作用。为了评估该治疗方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的效果,我们将对一定范围的小儿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和主观评估,我们将探讨该治疗方法减轻患儿发热症状、促进康复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将为医学界和临床医生提供有关针刺双耳尖、双少商、双商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科学依据,支持该治疗方法的应用。通过深入了解针刺双耳尖、双少商、双商阳的针刺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机制和疗效,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并推动中医传统疗法的现代化应用。

 

1.一般资料

1.1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儿科学[1]中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症状进行诊断。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白或黄、脉数,可伴有头痛、咽痛、咳嗽等外感症状。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儿科学》[2]中发热分度,低热:体温<38℃;中度发热:体温:体温在38℃~38.9℃;高热:体温在39~41℃;超高热:体温>41℃。此病的血常规检查中,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通常是正常的或者稍微减少,中性粒细胞数量有所下降,淋巴细胞比例相应增加,单核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CRP)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1.2排除标准

年龄不在1岁至10岁之间的小儿;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心肌炎急性肾炎等;存在禁忌症,如凝血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等;对针刺放血疗法存在不耐受现象的个体。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消毒后,选择双侧耳尖、少商、商阳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用浓度75%的酒精消毒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规格型号:0.45×1612WLB)直刺1-2mm,快进快进,点刺后用手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6-8滴,右手持棉签将血液及时擦去。 患儿态度亲切和温和,尽量使患儿情绪放松针刺放血注意事项:(1) 医生要剪短指甲并保持手卫生及注意双手温度处于温暖状态。(2) 治疗环境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线和新鲜空气。(3)治疗结束后避免受风,并适当饮用温水。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根据患儿体重酌情选择使用西药退热药内服、清热解表中药内服、抗生素静滴或内服。

对照组:酌情选择使用西药退热药内服、清热解表中药内服、抗生素静滴或内服。

1.3病例资料

本次研究按照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2月21日本院儿科来诊的先后顺序将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和观察,每组患儿30人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其男女比分别是1:0.76和1:0.88。观察组年龄最大11岁6月,年龄最小1岁2月,平均年龄5.59岁,对照组年龄最大11岁8月,年龄最小1岁4月,平均年龄 5.22岁。最高体温:观察组37.6~40.3℃,平均体温38.15℃;对照组37.5~39.7℃,平均体温38.2℃。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17例,支气管炎10例,支气管肺炎3例;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18例,支气管炎10例,支气管肺炎2例。以上数据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后续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痊愈:发热退,体温恢复正常;2.显效:发热减轻,体温与发热时相比,下降70%以上;3.有效:发热减轻,体温与发热时相比,下降30%以上;4.无效:发热不减,或是减轻,但下降幅度在30%以下。总有效率计算方法为(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3.2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6.0和Excel程序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均值和标准差来表示。对于计数资料,我们使用检验。对于组间比较,我们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使用配对检验。而对于组间比较的计数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Ridit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2小时后疗效比较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n=30)

20

66.67%)

5

16.67%)

2

6.67

3

10%)

27

90%)

治疗组

n=30)

23

76.7%)

3

10%)

2

6.67%)

2

6.67%)

28

93.3%)

 

 

1 两组患者治疗24小时后疗效比较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n=30)

16

53.3%)

3

10%)

6

20%

5

33.3%)

25

83.3%)

治疗组

n=30)

21

70%)

4

13.3%)

2

6.67%)

3

10%)

27

90%)

 

4. 讨论

 从当代医学角度来看,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和病理认识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丰富,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其侵袭机体后会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引发相应的临床表现。比如,病毒感染主要通过侵害宿主细胞并导致炎症反应,而细菌感染则会释放毒素、引起组织损伤等。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西医通常会借助实验室检查手段,如血液常规、病原微生物检测等,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此外,炎症介质检测、免疫功能检测等也为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医学里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气,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而出现的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等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小儿感冒、乳蛾、咳嗽、肺炎喘咳等儿科肺系病症常见的症状小儿初生时肺脏全而未壮,脾肾又稚弱,故肺脏受气不足,主气功能未健,显得肺常不足。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外邪易乘虚侵袭机体。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卫,致卫表失和,卫阳被遏,因而出现发热的症状。肺为娇脏,肺脏受邪,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停积为痰阻气道;小儿肺脾肾不足,而心肝相对有余,外邪易传变至心肝,甚则扰乱神明,引动肝风,而见夹痰、夹滞、夹惊等兼证。夹痰者,咳嗽、痰鸣、气急、鼻煽;夹滞者,腹胀、纳呆、呕吐、大便臭秽;夹惊者,烦躁不安、惊跳抽动、神昏詹语等。所以小儿外感初起,治疗要及时、正确,否则延误病情,邪气內侵。就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恶寒发热之表证,若治疗不当,可演变成肺炎喘嗽。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可分为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个主要证型,风寒外感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风热外感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常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应重视先证而治,搓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在医生诊察之后,患儿家属取药煎煮,直到汤药喝下发挥药效,需要一段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所以,针刺放血泻热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法就尤为及时。在古代中医典籍中,有多处使用刺血法治疗外感发热病症的记载灵枢.九针论》[4]说锋针“可以泻热出血”。刺血法是用三棱针(由锋针演变而来)、毫针或其他针具刺破血脉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具有泻热开窍、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实热证所致以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这也表明针刺放血是小儿外感发热的一种治疗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等。对少商穴的使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5]也有记载:“少商...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泻诸脏热,不宜灸”,[6]现代报道用刺血法点刺该穴治疗重症肺炎所致高热、惊厥、呼吸急促者,有较快的退热作用。商阳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位于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两经相交部位,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正常,有利于肺气肃降,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散布津液,亦能促进大肠传导。商阳穴善泄此两经之热,可有效治疗此两经的热症。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热病、昏迷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4],耳尖在耳廓的最高点,居于阳位,外来之邪最先侵袭患儿的阳经、阳位,因此《针灸大成》[7]“发热不退,立刺耳尖取血,以小圭通间,发下即愈。”《金匮要略》[8]中提到:“伤寒发汗,因作咳嗽,病未去。汗出而喘息,心下酸痛者,尽刺风池,与耳尖放血一针。”这些典籍记录了耳尖针刺放血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的应用历史。少商、商阳、耳尖三穴配伍使用针刺放血疗法,促进人体经络疏通、气血调和,共同协助小儿外感退热。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小儿外感发热,采用针刺放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体温,并且相比药物治疗退热效果更好,退热时间持续更持久。王燕军[9]等人研究结果显示耳尖刺血的有效率为97.6%,对本次研究也有很强的验证作用。杨佩君[10]等人研究了鱼腥草配合针刺放血治疗对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发热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效果较好。这一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潜力。首先,该研究为探索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刺放血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络放血特定穴位清热泻火,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了它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潜在价值,同时还能减少药物治疗的依赖。其次,相比传统药物治疗,耳尖针刺放血治疗被认为更安全。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小儿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用药更需谨慎。而耳尖针刺放血作为一种非口服用药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药物治疗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对药物反应敏感或有禁忌的儿童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效果可能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规范操作标准。

综上所述,耳尖针刺放血治疗在小儿外感发热中显示出了有效且安全的效果减少患儿的身体消耗,降低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且减少内服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反应。这项研究为开展更多关于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儿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

.[3]  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黄帝等. 黄帝内经[M]. 万卷出版公司, 2011.

[5] 王惟一等.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校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 杨继洲明. 针灸大成[M].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8] 张仲景汉. 金匮要略[M].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2.

[9] 王燕军, 李春兰. 耳尖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26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02):194-195.

[10] 杨佩君. 复方鱼腥草颗粒配合针刺放血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35(06):655-6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