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功能影响观察
摘要
关键词
脑梗塞;个性化护理;康复功能;下肢肌力;肢体功能
正文
前言
脑梗塞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多以中老年患者为 患病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1]。临床上改 善脑梗塞的首要治疗方法为疏通脑部血管,清除体内自 由基,使血液循环通畅[2] 。在常规护理和治疗方式下, 大多只能重视患者躯体性的损害,很少顾及到患者的心 理和生活质量。加之患者康复功能的改善,依托于护理 对策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为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 肢体功能,还需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其中[3] 。近年 来,随着个性化护理的实践,充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护 理观念,能为患者提供细致、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干预 对策[4]。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帮助其建立 康复信心[5] 。在各项举措的落实下,有利于患者逐渐提 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对此,本研究将探讨个性 化护理用于脑梗塞患者的实践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汇 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收诊的脑梗塞疾 病对象为观察样本,获取其中的 80 例参与研究,按照 数表法分组规范落实对策,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取 40 例,将常规化脑梗塞护理指导用于前组,该组男性共计 收录 18 例,女性共计收录 22 例,年龄以 48~80 岁为 分布区间,平均值经计算为(67.92±4.43)岁。后组涉 及病患则落实个性化护理,该组男性共计录入 19 例, 女性共计录入 21 例,年龄以 49~81 岁为分布区间,平 均值经计算为(67.88±4.39)岁。自然信息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实施干预:患者入院后就其疾 病状态予以评估,采取基础指导工作,让患者学会监测 自我病情变化,按时用药。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 事项,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监测,实施常规性的康复训 练。
观察组开展个性化护理:(1)个性化心理护理:鉴 于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影响,使病患滋生出严 重的负面情绪,影响康复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与患 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后,展开个性化的
心理疏导。借助成功案例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其负 面情绪。(2)个性化饮食指导:对患者既往的饮食习惯 和喜好进行掌握后,制定出符合其疾病康复的饮食计划 表,指导患者科学饮食,提高机体营养水平。(3)个性 化健康教育: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认知程度,结合自 身情况后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并设置健康宣传栏, 为患者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4)个性化康复训练:在 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之后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在早期阶段 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和卧位转换训练等。依据患 者的情况改善,逐渐添加活动范围,逐步恢复患者的自 理行为能力,使之能尽早融入正常生活。在此期间开展 语言恢复训练,鼓励患者从简单的发音练习开始,逐渐 过渡到简单的词句和语言交流。
1.3 观察指标
(1)下肢肌力状态观测值对照:病患均在举行干预 对策前后,就干预结果做出判定,肌力分级主要分为 0-5 级,依次表示为“0 级”:机体完全瘫痪,肌肉无法收缩;
1 级表示肌力能够轻微收缩,但无法完成相关动作;2 级表示病患能在床上移动,但无法抬离床面;3 级表示 肢体能够做抬离动作,但无法对阻力进行抵抗;4 级表 示病患肢体能抵抗部分阻力;5 级表示肌力正常。(2) 步行能力状态观测值对照:依据 Hoiden 步行分级量表展 开级别判定,以 0-5 级展开说明,0 级表示无法行走, 或需要在轮椅及 2 人以上的帮助下完成行走;1 级表示 需拄拐,或在 1 人帮扶下行走;2 级表示能通过间接性 的帮助完成行走;3 级表示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 行;4 级表示可独立完成行走,面对坡道及楼道时需要 辅助;5 级表示在任意状态下均可行走。(3)依从性状 态观测值对照:脑卒中病患于科室落实干预对策期间, 对其依从性高低予以观察,选用科室自拟的依从性调查 问卷予以等级划分,分为 3 个等级,即完全依从等级、 一般依从等级、不依从等级,将前两项等级人数总和后 与总例数之比×100%,得出总依从率。(4)临床疗效状 态观测值对照:依据 brunnstrom 分级作出判断,即上肢 观察项、手观察项、下肢观察项作为观察内容,分为 I、 II、III、IV、V、VI 级,级别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强: 痊愈(分级为 VI 级)、显效(分级在 IV-V 级以内)、有
效(分级在 II-III 级以内)、无效(分级为 I 级)四个等 级。(5) 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观测值对照:采 用 ADL 量表、barthel 指数量表作出评分,前、后量表 均为 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越 强。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在 SPSS22.0 中精准录 入,组间计量资料应用(x- ± s)予以表述,经 t 检验获 取结果;计数资料应用(%)予以表述,经 χ2检验获 取结果,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肌力状态观测值对照
在干预事宜推行后,观察组病患下肢肌力水平更高 于对照组(P<0.05)。由表 1 所示。
2.2 步行能力状态观测值对照
观察组在干预事宜推行后,步行能力 5 级人数更高 于对照组(P<0.05)。由表 2 所示。
2.3 依从性状态观测值对照
观察组在干预事宜推行后,病患依从性更高于对照 组(P<0.05)。由表 3 所示。
2.4 临床疗效状态观测值对照
观察组在干预事宜推行后总有效率远超于对照组 (P<0.05)。由表 4 所示。
2.5 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观测值对照
在干预事宜推行前,两组之间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 功能状态观察项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在 干预事宜推行后,观察项得分均有所改变,观察组两项 指标得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由表 5 所示。
表 1 下肢肌力状态观测值对照[n(%)]
组别 | 例数 | 0 级 | 1 级 | 2 级 | 3 级 | 4 级 | 5 级 |
观察组 | 40 | 0(0.00) | 0(0.00) | 8(20.00) | 7(17.50) | 9(22.50) | 16(40.00) |
对照组 | 40 | 3(7.50) | 7(17.50) | 10(25.00) | 9(22.50) | 6(15.00) | 5(12.50) |
χ2 | - | - | - | - | - | - | 7.813 |
P | - | - | - | - | - | - | 0.005 |
表 2 步行能力状态观测值对照[n(%)]
组别 | 例数 | 5 级 | 4 级 | 3 级 | 2 级 | 1 级 | 0 级 |
观察组 | 40 | 21(52.50) | 10(25.00) | 5(12.50) | 3(7.50) | 1(2.50) | 0(0.00) |
对照组 | 40 | 10(25.00) | 15(37.50) | 8(20.00) | 5(12.50) | 2(5.00) | 0(0.00) |
χ2 | - | 6.373 | - | - | - | - | - |
P | - | 0.012 | - | - | - | - | - |
表 3 依从性状态观测值对照[n(%)]
组别 | 例数 | 完全依从 | 一般依从 | 不依从 | 总依从率 |
观察组 | 40 | 29(72.50) | 10(25.00) | 1(2.50) | 39(97.50) |
对照组 | 40 | 16(40.00) | 15(37.50) | 9(22.50) | 31(77.50) |
χ2 | - | - | - | - | 7.314 |
P | - | - | - | - | 0.007 |
表 4 临床疗效状态观测值对照[n(%)]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40 | 10(25.00) | 18(45.00) | 10(25.00) | 2(5.00) | 38(95.00) |
对照组 | 40 | 6(15.00) | 12(30.00) | 12(30.00) | 10(25.00) | 30(75.00) |
χ2 | - | - | - | - | - | 6.275 |
P | - | - | - | - | - | 0.012 |
◇护理研究◇
现 代 医 学 研 究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2025 年 第 3 卷 第 6 期
表 5 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观测值对照(x- ± s,分) | |||||
组别 | 例数 | 日常生活能力 | 肢体功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0 | 17.26±2.66 | 66.23± 1.96 | 27.33± 19.21 | 43.92± 15.41 |
对照组 | 40 | 17.85±2.39 | 53.12± 1.77 | 28.11±21.56 | 34.21± 15.21 |
t | - | 1.043 | 31.396 | 0.171 | 2.836 |
P | - | 0.300 | 0.000 | 0.865 | 0.006 |
3 讨论
脑梗塞疾病是临床上多见的神经内科病症,致残率 和致死率较高。疾病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局限性脑组织缺 血性坏死或软化,所引起的脑组织供血障碍[6] 。在疾病 影响下,会对患者身体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7] 。该 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在早期时并无典型症状,病情的 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及面积存在相关性。若控制效果较 差,或未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直接造成神经损伤, 引起患者偏瘫、失语等并发症发生[8]。不仅会增大患者 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一般疾 病状态下,患者在通过及时抢救后能很大程度的提升生 存率[9]。但由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障碍和 肢体障碍,使之心理压力较大,依从性较差,容易导致 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对预后效果带来不利影响[10-11]。
在近几年内,我国医疗水平有了迅速发展,人们对 护理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增多[12] 。在开展常规护理对策, 满足医疗护理需求的同时,还要为患者开展优质且个性 化的护理服务,体现出多元化的护理质量[13] 。结合患者 的不同特点,展开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 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等干预对策,用于改善患者的心态, 提高生活质量。采取个性化护理管理模式用于其中,能 针对性的改善患者现状[14]。将多元化的护理模式规范患 者的日常作息,平衡其心态,以提高康复进程,改善生 活质量为预期目标。兼顾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其战胜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寻找精神依靠,巩固 治疗效果。在上述研究之中,为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护理 之后,该组患病对象的下肢肌力明显提升,且步行能力 更强,在整个治疗与护理阶段内,患者的依从性水平有 所上升,使之临床疗效水平更占优势,患者护理后的日 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均得以显著提升,以上指标所得 结果均突显了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推行个性化干预对策后,脑梗塞患者 的下肢肌力有所提升,使之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与 肢体功能均得以改善,取得了理想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丛.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 用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03):342-343.
[2]庞丹丹,梁园园.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对脑梗死患者 康 复功 能的影 响分析[J]. 中 国医 药指南,2021,19(18):1 71-172.
[3]霍丹.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 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07):77-78.
[4]辛淑芬.个性化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 床护理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7):227-228.
[5]邱淑琼.个性化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护 理效果观察[J].华夏医学,2019,32(05):119-121.
[6]游彦情,姚燕.脑梗塞疾病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 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现代养生,2019(16):22 3-224.
[7]刘倩.脑梗死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功 能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04):169+171.
[8]王思敏.个性化护理用于改善脑梗塞患者康复功 能中的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6):755-757.
[9]张雪玲,刘亚楠,赵宁,等.个性化护理对脑梗塞患 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 (02):172-173.
[10]马莉菲.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 的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12):153 8- 1539.
[11]王埃连.个性化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吞咽障碍的临 床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8,37(32):139-141.
[12]王萍.优质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 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7):12 5-127.
[13]徐金菊.脑梗死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 功能影 响分 析 [J]. 中国 继 续医学 教育 ,2018,10(19):17 0-171.
[14]孔玉娟,冯美琴.个性化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吞咽 障碍的临床护理探讨[J].系统医学,2018,3(02):17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