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火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面部痤疮摭拾
摘要
关键词
阴火;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面部痤疮
正文
1 “阴火”理论
“阴火”理论由李东垣首次提出,在《脾胃论》中 多次论述,如《脾胃论 •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论及 “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 阴火上行”;《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谓“既 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脾胃论•调中益气汤》在论述药物加减时,云“如时头 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 分,无此证则去之”;《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中有“其 草梢子、黄芩补肺气,泄阴火之下行,肺苦气上逆,急 食苦以泄之也”。依据上述论述鲍正飞[1]将阴火描述为心 火、肾火、胃火、肺火、郁火以及气(脾)虚产生的内
热。属本虚标实之候,脾胃气虚为本,产生的阴火为标, 其属性为内火范畴。有医家认为“阴火”实际上是病理 性的相火[2],也有认为概指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 标实的火热邪气。学者苏麒麟等[3]认为《脾胃论》中阴 火即内伤热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范畴,涉及五脏,又 以脾胃受损为核心病机。伍小红[4]认为“阴火”证实质 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其特征主要有:
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 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 虚证;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 于郁火证。姚军等[5]认为阴火的产生是由脾胃虚弱、元 气不足、气机升降紊乱而继发产生的病理之火,是机体 异常能量的转化形式,且指出阴火发热异于气郁发热、 血淤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温病营分等内伤发热, 其鉴别关键为阴火发热的同时伴有明显的脾胃虚弱症 候群:不欲食或纳少,腹胀,食后账甚,便溏,神疲乏 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态,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 面色萎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同时排除其他内伤发热 的可能。田雨河[6]认为东垣所谓阴火是相对于阳火而言。 阳火者,由外感实火,即六淫之风、热、暑、燥;阴火 者,由内生之火,即七情五志化火、饮食停滞化火、病 理产物阻滞气血郁而化火。基于上述理论,笔者临床应 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痤疮,收到良好效果,现归 纳如下。
2 阴火与痤疮的发病机制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好发于青少年[7]。痤疮出现“炎性丘疹、粉刺、结节、 囊肿、脓肿、增生及萎缩性瘢痕”等“损容性”临床表 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加大、饮食多 样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痤疮发病率出现增高趋势[8] 。 古代中医认为痤疮的形成与风邪,湿邪,寒邪,热邪相 关,近代论述较多,病变涉及肺、脾、肝、肾等诸脏。 有学者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脾、肾等脏腑相关,尤其与脾 关系密切[9、10] 。认为脾气主升,脾主运化,为人体一身 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脏虚损,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 更不能升发清阳,便下流与下焦阴火相结合共同为患。 东垣认为,脾胃既是人体后天元气之本,又是气机正常 运动、出入升降的枢纽,脾胃元气亏虚,人体气机的升 降运动失常,则会变生诸多疾病,只有脾气升发,才能
正常输布气血津液,元气才能充沛进而布散于五脏六腑 及肢体毛窍,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饮 食失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多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 运化失常,湿热内蕴,脾气不升,清阳不振,阻遏气机, 致使元气亏虚,“阴火”内生,与湿热相搏结,内蕴脏 腑, 外达肌肤,可发为粉刺、毛囊炎性丘疹等。有学者 认为“阴火”聚于皮肤,气凝血滞而生热,热盛肉腐成 脓, 可发为痤疮[11] 。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中也指出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 善磨, 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 升, 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 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构成人体“下温而上 清”的生理模式。脾主升清,以升为顺;胃主降浊,以 降为和。平人五脏之中肝脾肾之气宜升,心肺胃之气宜 降, 心肾交泰,阴平阳秘,气血和平,下温而上清,人 体处于健康无病的状态。脾胃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 运动的枢纽,一旦脾胃受损,出现脾气下陷而胃气上逆, 其余脏腑气机升降随之打乱,脾陷则阻遏肝肾升达之路, 致使肝肾亦降;胃气上逆,阻遏心肺沉降之路,致使心 肺逆升,心肾不交,五脏气机紊乱,出现“上热而下寒” 的病理状态,现脾胃亏虚,气机升降失常,心肺之气不 降反升,火气上炎,面部炽热可发为痤疮。痤疮的病位 在皮肤, 而其病变根本在于脾胃,《脾胃论》述:“夫饮 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 火上行, 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 明病。 ”;仝小林教授认为:“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 属于脾”。冯进龙等[12]基于《脾胃论》:“脾胃气虚,则下 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 六府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及脾胃为气机 升降之枢纽理论认为脾阳不升则胃浊不降,产生于下焦 的阴火上炎携带停滞于中焦的湿浊上犯于心,代君行其 令, 若阴火进一步上炎发越于皮肤薄弱的面部,导致面 颊邪气凝滞,可发为痤疮。因此, 可以认为痤疮的发病 与“阴火”有紧密联系。
3 方义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一 节》,组方“柴胡(一两五钱),甘草、炙黄芪、臣苍术 (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倒碎炒)羌活(已 上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臣),黄芩(已上各
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石 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上件咀,每 且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 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 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 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 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 助阳气[13] 。指出要求温服,勿空腹服,服药后少说话, 因多言则气乏,平素饮食量宜少,摄入能够与脾胃运化 相匹配的量,服用宜消化、温和食物, 禁湿热、辛辣刺 激及寒凉之物,前者助火热更盛损伤元气,后者寒凉则 遏制阳气升发。
基于阴火理论,李东垣《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 为热中论》中提到“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 有余, 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 之不足,反而泻之,则虚其虚也。然则奈何?惟当以辛 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脾胃亏虚为内伤病变,补其不足,方中黄芪、人参、苍 术、炙甘草益气健脾,正符合《内经》“劳者温之,损 者益之”的学术观点;李东垣重视肝胆的升发之性,曰: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张锡纯也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 而萌芽于肝。”因此脾胃升发清阳之气与肝胆之气的升 发息息相关,方中柴胡为君,分量最大,以升发少阳之 气, 促进脾胃运化及升降[14]。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升降, 又以升阳为主,他认为“举清阳则阴气自降”,寓降于 升之中, 使用升麻、柴胡、羌活升发脾胃清阳、肝胆及 阳明之气,脾胃之气借风药之力上行,则清阳升浊阴降, 阴火自消[15],且味薄风药能升散郁火,遵循“火郁发之” 的治疗思路,使郁遏之火有出路;关于泄阴火,脾胃论 中提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 者, 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 代之, 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 两立, 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 乘其土位”。可见阴火之本在于脾胃之不足,在补气健 脾的基础上加入少量苦寒之黄芩、黄连、石膏以清热燥 湿泻阴火,黄芩、黄连均采用其师张元素的二制法,即 以酒制,后火炒,制其过于苦寒,恐伤其脾胃,石膏(过
时去之,从权),即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石膏或弃之, 诸药合用,共奏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功[16] 。此方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适用于以脾胃虚弱为本、阴火内 盛为标的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4 病案举例
案例 1,李某某,男,27 岁,首诊:2022 年 11 月 24 日,主诉:面部痤疮 3 月余。症见: 两面颊、口周毛 囊炎性丘疹、粉刺、色沉,精神不振,面色晦暗无光泽, 自诉平素工作压力大,大便不爽,舌尖红,苔薄白,根 部白厚腻,脉沉涩。诊断:寻常型痤疮。予补脾胃泻阴 火升阳汤加减,方药:柴胡 15g,黄芪 30g,苍术 10g, 羌活 12g,升麻 15g,党参 20g,黄芩 6g,黄连 10g,炙 甘草 10g,陈皮 10g,法半夏 15g,皂角刺 15g,蒲公英 15g,肉桂(后下)3g。3 剂,2 次/d, 日 1 剂,温水煎 服,饭后温服,嘱忌生冷、油腻之品,清淡饮食。2022 年 12 月 02 日次诊,面部炎性丘疹、色沉较前变淡,面 部清爽,大便可,苔润,舌质略红。方药:柴胡 15g, 黄芪 30g,苍术 10g,羌活 10g,升麻 15g,党参 20g, 黄芩 10g,黄连 10g,炙甘草 10g,皂角刺 30g,蒲公英 30g,肉桂(后下)5g,续服 3 剂,3 诊患者症状改善, 后以前方加减治疗半月余,基本痊愈,仅少量痘印。
按语:患者因工作压力大,精神内耗伤及脾阳,脾 阳既损,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四肢百骸,形体官窍,故 精神不振,用黄芪、党参、甘草培补中焦,并柴胡、升 麻升提脾气,脾气虚弱,运化水湿无力,脾阳受损,水 湿内生,湿浊循经上行于面则面色晦暗无光泽,下趋于 肠胃,则大便不爽,苔薄白,根部厚腻,故用苍术、陈 皮、法半夏行气燥湿,肉桂温阳引阴火归元;脾气亏虚, 内生阴火,阴火携胃浊上犯于面,出现面颊及口周皮损, 用黄芩、黄连苦寒降泻胃中浊气;以皂角刺、蒲公英清 热解毒;羌活以宣发透表,使药物更好的作用于肌表。
2 诊,其白腻苔已退,去行气化湿之陈皮,法半夏。
案例 2,付某某,男,20 岁,首诊:2023 年 05 月 22 日,主诉:面部痤疮半年余。症见: 面部毛囊炎性丘 疹,黑头粉刺,散在小结节,色沉,面色萎黄,皮肤出 油多。舌红, 苔薄黄腻,脉弦。诊断:寻常型痤疮。予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方药:柴胡 15g,黄芪 30g, 苍术 10g,羌活 12g,升麻 15g,党参 20g,黄芩 6g,黄 连 10g,炙甘草 10g,皂角刺 15g,蒲公英 30g,丹参 30g,
蜈蚣 2 条。3 剂,2 次/d,温水煎服,配合我院中医外治 法:火针+红光。二诊:2023 年 5 月 31 日,上述症状有 所改善,面部清爽稍有光泽,舌红,苔薄黄稍腻,脉弦, 效不更方,续服 3 剂。电话随访无新发皮损,原有皮损 基本痊愈,交代忌口饮食,以防复发。
按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气亏虚, 气血化生乏力,故面色萎黄,用黄芪、党参、炙甘草扶 正健脾,柴胡、升麻、羌活助升发脾气;正如《临证指 南医案 •卷二》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 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为阳脏, 得阳气推动温煦则健运升清,故喜燥恶湿,胃为阴腑, 得阴气凉润痛降则受纳腐熟,故喜润恶燥。脾虚生内湿, 湿蕴化热,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致使脾胃湿热蕴结, 上熏于肺,外达面部表现面部炎性丘疹、黑头粉刺、囊 肿、色素沉着,皮肤出油多,舌红,苔薄黄腻,故用黄 芩、黄连清热利湿,苍术性温燥湿,皂角刺、蒲公英、 丹参为痤疮专病用药,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排脓,蜈 蚣解毒通络散结。
5 小结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师承张元素脏腑议病学 说及遣方用药的影响,又有河间学派黄芩、黄连、黄柏 降心火以资肾水的渗透作用,加之东垣自身脾胃久衰的 体质创立脾胃学说。临床上因脾胃虚弱产生的阴火发热 多会被误认作实热证而透以苦寒之品,更败脾胃。因此,
掌握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遣 方用药配伍思路,为我们在临床诊治脾胃虚损引起诸多 内伤杂病中提供思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 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自金元以后,
明清及近现代医家多各成流派,然并非某一流派更胜一 筹或独树一帜,各派别都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最佳适应 症人群及体质,临床投之才会取得效如稃鼓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鲍正飞,丁国华编著. 养心斋医论医案集[M].北 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23.
[2]郭子光主编. 中医各家学说贵[M]. 贵阳. 贵州人 民出版社. 1988:87.
[3]苏麒麟,郑洪新. 李东垣“阴火论”之理论内涵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 1):12-14.
[4]伍小红. 论李东垣“阴火”证特征及临床运用体
会[J]. 四川中医,2023,41(2):48-50.
[5]姚 军,肖刘成,陈禧音,谢雪姣. 浅析东垣阴火 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7)26-29.
[6]田雨河. 李东垣阴火论之实质是内脏之火[J]. 河 北中医,2004,25(11):867-868.
[7]Kyeong -HK,Sang CL,Young BP,et al. Cardiff acne dis- ability index:cross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Korea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al acne severity,pathological pat- terns,and general quality of life [J].Tradit Chin Med, 2017,37(5):702-709.
[8]Bodo C,Acne V.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f the piloseb aceous follicle[J]. Clinics in Dermatology,2018,36 ( 1):29-40.
[9]罗辉,王玉英. 王玉英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 中 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337-1339.
[10]武彩霞,李增战,杨晨光等.《脾胃论》在皮肤 病中的临床应用[J]. 山西中医,2012,33(2):194-197.
[11]龙惠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复发性 口疮 25 例[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纸,1997,(3):37.
[12]冯进龙,刘毅.基于阴火论治聚合性痤疮[J]. 天 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40(6):754-757.
[13]脾胃论[M]金. 李东垣撰 文魁等整理.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5.5.
[14]靳海荣,李 杰 .李东垣脾胃方用药特点探讨 [J] . 湖北中医杂志,2014,36(3):48-49.
[15]张永华. 仲景与东垣调治脾胃方药之异同浅析 [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 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 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7:3.
[16]金 李,安会如,林华坚,张金玲,李灿东,杨 朝阳.半夏泻心汤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之相关性探微 [J].中医药通报•方药研究,2016,15(6):39-41.
作者简介:张凤仙,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级研究 生
通讯作者:黄虹,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云南省中医医院
基金项目:云南省中医(皮肤病)临床医学中心【云 卫办医发(2021)24 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名 医专项人才【云卫人发(2022)8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