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对策
正文
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属于比较复杂、由多病因引起 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儿童社会交往 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比较狭隘。现如今, 疾病 产生的病因还并不是完全清楚[1] 。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认 为,该疾病由于遗传易感性以及环境因素所共同作用所 带来的结果[2]。研究表示,及早发现、及早干预能够显著帮助患儿改善症状[3]。因此,文章探讨孤独症谱系障 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效果,分析影响儿童干预效果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山东省诸城市妇 幼保健院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为 2~6 岁的 60 例
◇论著◇
现 代 医 学 研 究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2025 年 第 3 卷 第 6 期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两组一般资料未发现显著差异(P >0.05)。此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经 过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1)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诊断标准; (2)患儿家属知晓此研究进展,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出现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完成 治疗和评估的患儿;(2)排除合并存在多器官严重功能 障碍的患儿;(3)排除病案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法。医院为患儿提供每周一 次的医院内部的心理教育,探讨患儿感兴趣的谈话内容, 不断更换谈话模式。帮助孩子改善社交互动和沟通技能, 包括眼神接触、非语言沟通、回应他人的表情和感情等。 观察组采用早期干预方法:医院要先对患儿实施评 估。结合评估最终结果安排心理医生,为家庭氛围不良 的患儿提供超过一个半小时时间的访谈,确定当前家长 们所最关注、最烦恼、最想要改变的问题,结合患儿家 属所提供的信息,为患儿提供一周一次,一次 45-90 分 钟的心理访谈,经过访谈帮助患儿打开内心,提高患儿 自主交际水平[4]。 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沟通中,要仔细给他们介绍患 儿疾病出现的原因和临床症状,降低患儿家属的内心紧 张程度,避免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影响到患儿疾病的治 疗。护理人员在沟通当中要保持微笑,为患儿营造轻松 的环境,防止患儿出现不良情绪以及过激行为。护理人 员和患儿沟通当中,要做好对视,引导患儿关注交谈人 员的表情、延伸的改变,提高日常交流频率[5]。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 ABC 量表各因子评分 运用 ABC 量表评估患儿行为表现,评价项目包含自 我旋转、记忆力、交往需求、接受简单指令、玩玩具、 辨别力。上述项目运用五级评分法,0 分无症状,1 分 症状轻微,2 分症状明显,3 分症状较严重,4 分严重。 1.3.2 对比两组各项评分 对比两组患儿 ABC 评分、CARS 评分、ATEC 评分、 PEP3 评分。 ABC 评分(Aberrant Behavior Checklist):ABC 评分 用于评估自闭症患儿的异常行为。它包含 58 个项目, 分为五个子尺度:易激性、头痛、刻板行为、社交退缩 和注意力不集中。每个项目的得分范围从 0(不存在) 到 3(严重存在)。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异常行为越多。 | CARS 评分(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 评分用于评估自闭症患儿的自闭程度。它基于观察者对 患儿行为的评估,包括社交互动、沟通、刻板行为和整 体印象等方面。CARS 评分从1 到4 分,分为 15 个项目。 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自闭症症状越严重。 ATEC 评分(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 评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自闭症评估工具,包括四 个领域:行为/情绪/认知、语言/沟通、社交/交往和健康 /生理。每个领域包含多个项目,根据观察者对患儿行为 的评估进行打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自闭症症状越 严重。 PEP3 评分(Peabody 评估运动发展量表):PEP3 评 分用于评估患儿的运动发展水平。它包含六个子尺度: 大肌肉技能、细肌肉技能、跳跃/躲避、平衡、运动计划 和手眼协调。每个项目根据患儿的表现进行评分。总分 越高,表示患儿的运动发展水平越高。 1.3.3 对比各项指标对干预效果产生的影响。 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家庭环境、训练方式和 时长对干预效果产生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资料均输入到统计学软件 SPSS22.0 当中 进行分析,差异所具备的统计学意义采用 P<0.05 进行表 示。采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完成预测因素的筛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 变量加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并采用正向逐步回 归方法选择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根据自变量回归系数 进行相应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 ABC 量表各因子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 ABC 量表各因子评分明显低 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 1。 2.2 对比两组患儿各项评分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评分情况明显比对照组 低(P<0.05),具体情况见表 2。 2.3 对比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对干预效果产生的影响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给干预效果带来的积 极影响要好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 3。 2.4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从表 4 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和训练方式以及时长对 于该病有极显著影响(P<0.05)。 | ||||||
| |||||||
组别 | 观察组(n=30) | 对照组(n=30) | t | p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自我旋转 | 3.16±0.60 | 1.12±0.22 | 3.20±0.60 | 1.96±0.26 | 2.170 | 0.035 | |
记忆力 | 2.82±0.53 | 0.95±0.16 | 2.90±0.55 | 1.52±0.20 | 2.342 | 0.023 | |
交往需求 | 2.42±0.70 | 0.95±0.10 | 2.36±0.70 | 1.11±0.15 | 4.602 | 0.010 | |
接受指令 | 2.90±0.57 | 1.16±0.15 | 2.94±0.60 | 1.96±0.25 | 2.776 | 0.020 | |
玩玩具 | 2.66±0.28 | 0.85±0.12 | 2.74±0.28 | 1.06±0.12 | 5.418 | 0.007 | |
辨别力 | 2.95±0.32 | 1.03±0.13 | 2.96±0.30 | 1.35±0.15 | 4.868 | 0.006 |
2025 年 第 3 卷 第 6 期
现 代 医 学 研 究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论著◇
| ||||||||
组别 | ABC 评分 | CARS 评分 | ATEC 评分 | PEP3 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30) | 78.72± 10.40 | 59.92±9.55 | 34.00±2.15 | 28.90±2.36 | 71.75± 12.30 | 57.68± 10.16 | 84.12±9.55 | 37.03±4.03 |
对照组(n=30) | 79.36±9.44 | 66.95±9.20 | 33.56±2.04 | 29.92±2.30 | 72.64± 11.66 | 67.63± 10.23 | 83.95±9.63 | 45.76±4.86 |
P | 0.393 | 0.014 | 0.330 | 0.001 | 0.828 | 0.020 | 0.463 | 0.003 |
表 3 对比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对干预效果产生的影响( x ± s )
组别 | 年龄 | 性别 | 家庭环境 | 训练方式和时长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n=30) | 16.78±4.59 | 14.14±3.85 | 17.00±4.12 | 14.55±3.55 | 19.73±3.32 | 14.73±4.08 | 18.22±3.66 | 13.98±3.70 |
对照组 (n=30) | 17.12±3.98 | 14.67±3.42 | 14.66±3.42 | 2.75±3.26 | 16.76±4.10 | 14.53±3.44 | 16.32±4.24 | 14.90±3.35 |
P | 0.693 | 0.002 | 0.675 | 0.002 | 0.292 | 0.003 | 0.961 | 0.021 |
表 4 Logistic 回归分析
相关因素 | 回归系数 | 标准误 | x2 | P | OR | 95%CI |
年龄 | 0.091 | 0.046 | 4.171 | 0.040 | 1.108 | 1.011~1.224 |
性别 | -1.032 | 0.404 | 3.022 | 0.084 | 0.924 | 1.413~6.071 |
家庭环境 | 3.615 | 0.592 | 7.501 | 0.010 | 0.175 | 0.0615~0.618 |
训练方式和时常 | 2.143 | 0.782 | 13.424 | <0.001 | 41.073 | 7.312~230.331 |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旨在提高儿 童的多方面技能,帮助他们改善适应生活的能力,在很 大程度上帮助家庭和社会降低压力和负担。
1.年龄
年龄与该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4)。每增加 1 个单位的年龄,患病的概率增加 10%(OR=1.108)。 然而,年龄的置信区间较宽,为 1.011~1.228,这意味 着对于每个年龄单位的增加,患病风险可能会在 1.010 倍至 1.223 倍之间变化。
2.干预持续时间
做好行为干预的工作,能够为患儿的语言沟通、理 解能力带来良好的效果。所以,干预持续时间越久,效 果就越好。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将操作制约原理 与方法当作核心,通过反复的正性强化,构建起全新的 适应行为,慢慢转变为患儿本身的行为方法,在治疗中 降低错误出现率,良好帮助患儿改善或者消除不良行为。
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 对该病的 发生具有 极显著的 影响 (P=0.010)。回归系数为 3.611,意味着较好的家庭环境 与患病风险显著降低。置信区间为 0.065~0.612,说明 较好的家庭环境可能使患病风险降低至原来的 0.060 倍~0.613 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属于最为重 要的一大养育环境,还是可以对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 变化带来巨大影响到环境,其中包含物质环境,还包含 精神环境,其中精神环境属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当中最 为重要、最为直接的环境,其中包含家庭关系、父母行 为、教育方式等。物质环境也是患儿的生活环境。家庭 环境的干预方法,首先要关心的就是环境的安全程度,
比如家庭当中家具的摆放情况、电源插座、电器的安全 程度、设置合适的座位、合理使用应用锁具等。
4.训练方式和训练时长
训练方式和时长对该病的发生有极显著 的影响 (P<0.001)。回归系数为 2.14,表示采用特定的训练方式 和较长的训练时长会显著增加患病的风险。具体而言, 患病的 概率 可能会增 加 41.072 倍。置 信区 间为 7.313~230.331,这意味着患病风险的增加可能在 7.311 倍至 230.333 倍之间变化。总而言之,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运用早期干预模式,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患 儿的年龄、性别的不同,并不会给患儿的干预效果产生 显著的影响。但是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训练方式和时长 却可以给患儿的干预效果带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颖,郭园园,李楠等.年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干预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刊,2017,52(06):89-93.
[2]王渭华.中医饮食疗法对 35 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 童的干预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2022,37(21):3940-3 94 3.2022.21.017.
[3]孙丽娟,朱怡霏.社会支持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 生活质量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6(03):227-238.
[4]陈玲,陈敏榕,季婧敏.父母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孤 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儿童 保健杂志,2019,27(01):84-87.
[5]耿秀梅,陈强,何淑卿.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孤独症 谱系障碍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 18,15(05):70-71.
潍坊卫健委立项科研 项目编号:WFWSJK-202 2-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