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肺炎支原体;儿童;特征
正文
过敏性紫癜(HSP)又被称为IgA血管炎或者亨-舒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引起的血管炎性疾病[1],感染、遗传、药物、环境等均是此疾病的诱因。儿童是HSP的好发群体,HSP可引起患儿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疼痛、以及腹泻和便血等临床症状,甚至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发展至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研究发现[2]20~90%的HSP患儿均具有一定的肾损害情况,而另有报道指出[3]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肾损害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所以针对小儿HSP、MP感染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了解患儿的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等均极为重要,以下将探究小儿HSP合并MP感染的基本临床特征,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此疾病的了解与认知。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样本为本院收治的50例小儿HSP合并MP感染病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12岁,均值(6.65±0.97)岁。
纳入标准:(1)符合HSP诊断标准;(2)MP-IgM检验结果>1:80;(3)年龄1~13岁;(4)对研究方案知晓,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免疫系统病变、血液系统病变;(2)研究中途失访者;(3)精神失常、认知障碍者。
1.2方法
入组患儿均对其进行临床数据资料的收集,如年龄、性别、症状体征表现、诊断结果、治疗情况和随访情况等。所有患儿均严格禁食12小时,需对其空腹肘静脉血进行采集,并以3500r/分钟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8分钟,获得上层清液,以全自动酶标仪对于血清MP-IgM进行检验。
1.3观察指标
对于50例入组患儿的分型与诊断情况、症状表现、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22.0处理,计量资料的展现方式为均值±标准差:(±s),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展现方式为[n(%)],并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HSP分型与诊断结果
50例患儿经检验均为MP感染,MP-IgM均>1:80;依据维也纳国际会议分型标准,50例HSP患儿主要为腹型(62.00%)、关节型(18.00%)、肾型(12.00%)以及混合型(8.00%),见表1。
表1 50例患儿HSP分型情况统计[n(%)]
分型 | 例数(例) | 百分比(%) |
腹型 | 31 | 62.00 |
关节型 | 9 | 18.00 |
肾型 | 6 | 12.00 |
腹型并关节型 | 3 | 6.00 |
腹型并肾型 | 1 | 2.00 |
2.2临床表现
50例患儿中具有HSP家族病史者2例(4.00%),具有过敏史者共计8例(16.00%),本次发病前3个月内具有呼吸系统感染病史者26例(52.00%);患儿症状为皮肤紫癜50例(100.00%),腹部疼痛36例(72.00%),咳嗽14例(28.00%),关节肿痛12例(24.00%),血尿或(和)蛋白尿11例(22.00%),发热6例(12.00%)。
2.3体格检查结果
50例患儿经体格检查显示:体重偏低26例(52.00)、淋巴结肿大11例(22.00%),咽喉部充血水肿26例(52.00%),皮肤紫癜50例(100.00%),肺部细湿啰音3例(6.00%)。
2.4实验室检查结果
50例患儿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并进行实验室检查,即血常规检查、过敏原检测、MP-IgM检测。检验结果显示:MP-IgM均为阳性(100.00%),尘螨过敏12例(24%)、牛奶过敏4例(8.00%)、海鲜过敏1例(2.00%)。拍摄胸片可见支气管炎5例(10.00%)、支气管肺炎2例(4.00%);尿蛋白阳性11例(22.00%)、便潜血试验阳性36例(72.00%)、尿沉渣红细胞>5个6例(12.00%)。
2.5治疗方法与转归情况
50例患儿均进行抗过敏治疗、解痉治疗、保护胃肠道黏膜治疗,并积极调节血管通透性等,其中抗过敏治疗为西替利嗪口服,2~6岁为5mg/次,1次/天,>6 岁为10mg/次,1次/天,共计用药治疗1周;解痉治疗为山莨菪碱0.1~0.3mg/kg,静脉滴注治疗,共计用药1次;保护胃肠道黏膜治疗为蒙脱石散口服,≤2 岁为 3~6g/天,分 3 次口服;>2 岁为6~9g/天,分 3 次口服,共计治疗3天;调节血管通透性治疗为维生素 C静脉滴注100~200mg/kg,1次/天,共计治疗7天。所有患儿均应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10mg/kg·d,连用3日后停药4天。其中30例患儿进行地塞米松治疗,0.1~0.3mg/kg,实施静脉点滴,共计治疗3天;另有5例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400~500mg/kg,同时结合甲基强的松龙进行冲击治疗,15mg/kg·d,共计用药3天。50例患儿经治疗痊愈者46例(92.00%),有效者4例(8.00%),此4例患儿均出现蛋白尿反复,对其进行门诊随访治疗。
3讨论
HSP是小儿群体高发的血管炎性病变,尤其是男性小儿较为常见,且通常发病年龄为10岁以下,6岁是此疾病的高峰发病年龄段。现阶段关于此疾病的确切病因、病机还未能彻底阐明,通常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以及药物等多因素的作用有关,特别是病原菌感染在此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P感染也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病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部分患儿甚至无症状,另有患儿可出现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患儿受到MP感染后通常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诱发支气管肺炎,甚至肺外并发症,例如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病变等。近年来临床当中小儿HSP同时合并MP感染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本次研究中对于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本组患儿在确诊时存在一定的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表现,特别是肺外表现较为明显,集中体现为血尿或蛋白尿等肾功能损害。通过积极治疗50例患儿的治疗效果良好,痊愈46例,有效4例。HSP患儿的治疗主要为去除病因、积极抗过敏治疗、进行对症治疗以及改善血管通透性治疗,必要情况下可给予激素抗炎治疗,多数患儿能够取得痊愈,然而少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疾病复发,甚至进展为肾损害,HSP患儿的预后情况与其肾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现阶段关于HSP的确切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未能充分明确,而研究发现MP感染与HSP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MP感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HSP的病变当中,例如MP感染可能诱发机体免疫交叉反应,使得患儿出现机体免疫失衡,容易诱发小儿HSP, 并且MP感染还可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大量抗体,并产生大量免疫复合物,于患儿小血管壁上不断沉积,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引起血管炎症,容易诱发小儿HSP。除此以外MP感染后可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增加了小儿HSP的患病风险。
综上所述,小儿HSP合并MP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临床特征显著,通过进行规范化治疗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紫薇.儿童过敏性紫癜1817例临床特征分析[D]. 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22.
[2] 张慧,李娜,谭璐,等. 血清学指标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伤的价值[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2,33(1):38-43.
[3] 张会品,张建春.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ASO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差异[J]. 河北医学,2024,30(11):1858-1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