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井朝伟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1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院内就诊的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样本纳入例数:60例;样本纳入时间: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以随机数字为基础分组方式,分为对照、实验两个小组,分别实施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相比,实验组(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同层静脉、同层静脉CT差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影剂用量更低,延迟扫描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以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诊疗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CT;CTA;临床诊断;影像学技术

正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方法日渐丰富,其中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1-2]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高效、无创,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三维图像,对解剖结构、病变情况等进行清晰直观地显示[3]。头颈部血管病变发病因素复杂多变,与炎症反应等有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早期及时、准确的诊疗对于促进疗效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4-5]。本研究针对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时间:20236-2024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60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n=30,性别(男/女):16例,14例;年龄平均(49.81±3.56)岁。实验组:n=30,性别(男/女):17例,13例;年龄平均(50.10±3.6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纳入标准:(1)有完整病历资料,知情同意;(2)存在头晕、失语等临床症状;(3)配合度高。

排除标准:(1)存在碘过敏;(2)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3)存在精神类疾病;(4)近期存在手术史;(5)存在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提前提醒患者在检查前禁食,避免佩戴金属物品。引导采取仰卧位,通过沟通交流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放松心情减少心理压力,以简洁的语言讲解检查流程、作用等,提醒检查过程中避免吞咽动作,引导尽量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情,提升配合度。选择右肘静脉实施穿刺,观察患者表情、神态等,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反馈处理。采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结合手动触发技术对主动脉弓层面进行监测。

实验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措施同对照组。选择64 排螺旋CT,调整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间距等参数,通过小剂量测试计算延迟总时间、平扫后增强扫描前延迟时间等相关参数。检查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表情、神态等,关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造影剂压力曲线、图像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反馈处理。造影剂注射完成后可注射生理盐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

两组患者在检查完成后均需等待30分钟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异常方可离开。离开时需提醒适当增加温水饮水量以促进造影剂排出。在形成图像后需由两位资深影像医师共同阅片提出最终诊断结果,以避免人为因素对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干扰。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CT 值、扫描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4.0,计数资料用n%)描述,计量资料用()描述,组间经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CT 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椎动脉(323.12±5.25302.22±6.31)、椎动脉起始部分(331.24±5.14306.22±5.37)、颈总动脉起始部分(364.16±4.14336.14±5.26)、颈总动脉分叉部的颈内动脉(370.25±5.46346.22±6.11)、同层静脉(240.13±3.55156.22±4.13)、同层静脉CT差(204.15±4.96101.22±3.89);患者结果对比(t椎动脉=13.945P1=0.000t椎动脉起始部分=18.428P2=0.000t颈总动脉起始部分=22.914P3=0.000t颈总动脉分叉部的颈内动脉=16.055P4=0.000t同层静脉=84.375P5=0.000t同层静脉CT=89.363P6=0.000)。实验组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同层静脉、同层静脉CT差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扫描情况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造影剂用量(49.12±2.1467.23±2.64ml、延迟扫描时间(15.94±1.4519.33±2.10s;结果对比(t造影剂用量=29.187P1=0.000t延迟扫描时间=7.263P2=0.000)。实验组造影剂用量更低,延迟扫描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头颈部血管病变主要包括血管炎、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是脑出血或缺血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6]。临床可通过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血液检查等进行诊断,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制定提供依据。为提供诊疗质量,对诊断准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通过对靶血管造影剂浓度的实时监测从而为浓度达到预设阈值提供条件,以确保在血管内造影剂浓度最高时进行扫描,促进图像清晰度提升,提高诊断准确性[8-9]。有助于提升扫描时机的准确性,降低个体差异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有助于减少造影剂用量,从而提升检查安全性,减少对患者机体功能的损伤。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具有快速扫描、无创等特点,可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可从多角度清晰地显示小血管等血管结剖细节,从而为临床病变情况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临床可为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患者诊疗提供参考,适用范围广,易于推广[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同层静脉、同层静脉CT差更高,造影剂用量更低,延迟扫描时间更短。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以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诊疗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对硬件设备和医师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可受到患者心跳、呼吸等影响。相比之下,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在更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扫描并提供清晰的三维图像,可以有效提升诊疗效率,提高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环评估准确性。在扫描过程中还可通过对扫描范围的扩大,联合三维处理技术进一步清晰地观察管壁板块、血管腔情况,观察血流情况、血管病变情况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提高头颈部血管病变检查准确性,降低漏诊、误诊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减少造影剂用量,但仍存在一定造影剂风险,造影剂剂量不足可对图像质量造成较大不良影响[12]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对操作者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但准确的造影剂浓度选择和触发阈值则可以有效降低造影剂风险。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提升诊疗质量,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伟平,郑晓林,王彬,.多排螺旋CT在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质量评估及可行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4,43(10):1697-1702

[2] 叶和勤.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4,8(2):78-80

[3] 左开荣,陈力,代红,.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化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5):94-98

[4] 李亚宝,杜海军.64层螺旋CT低剂量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10):171-173

[5] 革波,洪竞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6):1088-1090

[6] 黄清海,吕淑缅,陈雷,.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的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0):1-3

[7] 连重平.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准确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1):85-87

[8] 彭江强,邱国华.64排双低技术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6):131-134

[9] 欧建宏,伍学斌,钟丽珍.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应用的效果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134-135137

[10] 贺素军.64排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与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2):297-300

[11] 赵自金.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8):213-214

[12] 丁晓云,石士奎,张平,.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联合低管电流、个体化剂量及ASiR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MRI杂志,2021,19(5):147-1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