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胡红艳 王永平 纳梦谣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感染科,云南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600

摘要

嗜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是一类由寄生虫感染引发的肺部病变,常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及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喘息样症状或肺部浸润影。影像学检查可见多样性病变,包括弥漫性浸润影、结节样病灶及间质性改变,易与其他肺部疾病混淆。实验室检查通常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部分患者可检测到寄生虫抗体阳性或寄生虫卵。该疾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部分病例可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进一步支持诊断。鉴于其非特异性表现,早期识别和正确诊断对于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总结了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优化诊治策略,提高患者预后。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寄生虫;临床特征

正文

中图分类号:R563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易与其他类型的肺部疾病混淆,但其病理基础是由寄生虫生命周期相关的免疫反应所致的肺部炎症。近年来,随着寄生虫感染相关病例的增多,如何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这种类型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疾病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为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概念

1.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疾病(EosinophilicLungDisease,ELD)是一组以肺组织及/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募集和活化,导致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损害。按其发生原因及机理,可将其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的,一种是继发性的。临床上以嗜酸粒细胞性肺炎为多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机体的免疫或环境因素有关。而继发ELD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外因所致,如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和癌症等。

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疾病(Parasite-Associated 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 PA-ELD)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发的特殊类型的肺部疾病,其特点是外周血和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并伴随肺部炎症性病变。寄生虫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寄生虫病的高发,PA-ELD的发生率较高。

1.2 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关系

寄生虫感染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寄生虫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对寄生虫的抗原、毒素及代谢产物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其中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Th2型免疫反应通过分泌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分化和活化。特别是IL-5在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功能激活中起关键作用。当寄生虫在宿主体内迁移时(如肺吸虫的幼虫移行、钩虫的肺部阶段等),会进一步刺激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临床上,寄生虫感染相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伴随咳嗽、咳痰、喘息、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在体检或实验室检查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因此,了解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明确其发病机制,还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与筛选标准

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因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住院治疗并出院的患者病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筛选标准如下:

本研究的病例筛选标准包括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要求患者年龄≥18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10/L 或比例≥5%,并具备肺部影像学异常(如浸润影、结节或间质性改变)。此外,患者需有寄生虫感染证据,如血清寄生虫抗体阳性、粪便或痰液寄生虫卵阳性,或存在相关流行病学暴露史,同时具备咳嗽、胸闷、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且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包括其他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过敏性肺疾病、自身免疫病等)、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影像学符合肺结核或肺部肿瘤,以及病历资料不完整或无法随访的患者。本筛选标准旨在提高病例诊断的准确性,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1.1病例分类原则如下:

疑似病例:符合(1)和(2)中任意条件;临床诊断病例:在疑似病例基础上,同时符合(3)或(4)中的任一条;临床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符合(5)的患者。

2.1.2EPD的诊断标准

1)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AEP)

急性起病(通常<7天),伴有发热、呼吸急促、低氧血症。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增高,但BALF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 25%。

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弥漫性肺部浸润影,部分病例可出现胸腔积液。

典型诱因:吸烟、药物、职业暴露等。

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

2)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CEP)

病程较长(通常>1个月),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发热、体重下降等。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通常>1000 cells/μL),BALF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 25%。

胸部CT典型表现为“摄影负片征”(外周性渗出影)。

哮喘病史常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易复发。

3)寄生虫感染相关的EPD

具有明确的寄生虫感染史或流行病学接触史(如生食淡水鱼、螺类,不洁饮水)。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通常>1000 cells/μL)。

血清寄生虫抗体阳性或粪便、痰液寄生虫卵检出。

影像学表现多样,包括浸润影、结节、间质性改变等。

给予抗寄生虫治疗后症状改善,并伴随嗜酸性粒细胞下降。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从临床诊断病例与临床确诊病例中收集以下数据:

1)人口学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职业等基本信息。(2)流行病学史特征 饮食史(生食或半生食特定食物)、接触史(湖泊、沟渠水等)、寄生虫病流行区暴露史。(3)疾病发病情况 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病程长短以及是否复发。(4)临床表现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丝痰等症状,结合体征观察。(5)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EOS计数、白细胞总数等;病原学检测:检测寄生虫相关抗体、免疫复合物、循环抗原;过敏检查:血清IgE水平等。(6)影像学检查结果 胸部CT、X线胸片、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7)治疗及随访 记录患者接受驱虫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随访患者血常规和胸部CT复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2.3 数据分析方法

1)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比较临床确诊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在上述指标中的异同;(3)总结驱虫治疗有效的临床诊断病例的特征,分析治疗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3 结果讨论

3.1 患者基本特征

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30例为临床诊断病例,15例为确诊病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6~60岁,中位年龄为38岁。其中:确诊病例:年龄范围为46~60岁,中位年龄为54岁。确诊病例患者年龄偏大(中位年龄54岁),而临床诊断病例患者年龄相对较小(中位年龄32岁)。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确诊,可能与其寄生虫感染的累积暴露时间较长或确诊病例的疾病表现更为典型有关。

3.2 流行病学史分析

3.2.1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

13例有食鱼生史(占86.7%)。2例有食凉拌生猪血史(占13.3%)。

3.2.2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

16例有食鱼生史(占53.3%)。4例有饮生水史(占13.3%)。3例有食凉拌生猪血或生拌牛肉史(占10.0%)。2例有食生猪皮史(占6.7%)。1例有食凉拌折耳根史(占3.3%),患者随后确诊为肝巨片吸虫病。3例有接触动物或不洁水源史(占10.0%)。1例无明显流行病学史,但患者父亲有肝吸虫病史(占3.3%)。

3.2.3地理分布分析

确诊病例(15例):云南省:13例(占86.7%),其中大理地区8例(占云南病例的61.5%)。

其他地区:广东省2例(占13.3%)。临床诊断病例(30例):云南省:22例(占73.3%),其中大理地区12例(占云南病例的54.5%)。其他地区:江西省:3例(占10.0%)。贵州省:2例(占6.7%)。广西省:2例(占6.7%)。广东省:1例(占3.3%)。

3.2.4感染途径分析

食鱼生史仍为最常见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尤其是在确诊病例中占比高达86.7%,表明生食鱼类与寄生虫感染之间的密切关系。

临床诊断病例中,饮生水、食凉拌生猪血、生拌牛肉、生猪皮以及折耳根等未熟食品也是重要的感染途径。

云南地区特有饮食习惯(如食凉拌生猪血、生拌牛肉、凉拌折耳根等)与感染风险有关,特别是食用凉拌折耳根后出现肝巨片吸虫病的病例,提示这些饮食习惯需要特别关注。云南省患者占总病例的77.8%(35/45),其中大理地区占据较高比例(20/35,占云南病例的57.1%),提示该地区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地区。这可能与当地特有的饮食习惯(如食凉拌生猪血、生拌牛肉、凉拌折耳根等)以及环境因素(如水源污染)密切相关。

部分患者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家族寄生虫感染史(如父亲患有肝吸虫病)可能在某些病例中具有参考意义。

其他地区(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病例数较少,但这些地区同样具有寄生虫感染的高发特点。这可能与热带亚热带气候、饮食习惯以及卫生条件有关。

3.3 临床表现分析

云南地区患者的感染途径更为多样化,尤其是与凉拌食材相关的饮食习惯,如凉拌生猪血和凉拌折耳根,应引起重视。

大理地区出现肝巨片吸虫病例,提示该地区可能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来源,与其特殊饮食习惯和水源环境密切相关。

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更为集中,提示这部分患者的感染途径和来源更明确;而临床诊断病例的感染途径更加复杂化,可能存在更多不典型或隐匿的感染来源。

3.4 总体结论

本研究对45例寄生虫感染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在年龄分布、感染途径、地理分布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特点,为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寄生虫感染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食鱼生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尤其在确诊病例中占比高达86.7%,显示其与寄生虫感染密切相关。此外,还发现饮用生水、生食未熟食品(如凉拌生猪血、生拌牛肉、生猪皮、凉拌折耳根等)、接触不洁水源或动物等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其中,临床诊断病例中53.3%有食鱼生史,13.3%有饮生水史,10.0%有食凉拌生猪血或生拌牛肉史,6.7%有食生猪皮史,3.3%有食凉拌折耳根史,提示云南地区特有饮食习惯与寄生虫感染的高风险密切相关。部分患者无明显流行病学史,但家族寄生虫感染史(如父亲患肝吸虫病)可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感染途径的复杂性提示在确诊时需全面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尤其关注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及接触史等。

本研究还揭示了寄生虫感染相关EPD的地理分布特点。结果显示,云南省是该病的主要高发地区。在45例患者中,云南省病例占比77.8%(35/45),其中大理地区占云南病例的57.1%(20/35),尤其是确诊病例中,云南省占比高达86.7%(13/15)。大理地区的高发情况可能与当地居民特有的饮食习惯(如凉拌生猪血、生拌牛肉、凉拌折耳根等)、环境卫生条件及水源污染有关。其他地区如江西、贵州、广西、广东也有少量病例报道,提示寄生虫感染相关EPD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相比之下,广东省虽为传统高发区,但在本研究中病例数较少,可能与本研究的地域偏向有关。

此外,本研究显示云南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如凉拌生猪血、生拌牛肉、生猪皮、凉拌折耳根等,是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大理地区曾出现凉拌折耳根导致肝巨片吸虫病的病例,表明该饮食习惯与感染风险的关联性需引起重视。这提示在云南等饮食习惯多样化的地区,应加强对传统生食文化的引导和风险科普教育。

4 结束语

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寄生虫感染引起肺部病变的重要特征,患者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及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准确的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查以及影像学评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抗寄生虫治疗联合对症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为临床医师在诊治此类疾病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示在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患者中,应警惕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廖新, 陈林, 况九龙.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1): 84-87.

[2]赵新成, 史家欣, 梁程程, . 嗜酸性粒细胞作为生物标志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8, 17(6): 624-628.

[3]李小平, 欧阳辉, 袁浩, . 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9, 18(4): 396-399.

[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2(01):21-35.

[5]陈颖丹,周长海,朱慧慧,.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0,38(1):5-16.

 

 

作者简介:胡红艳(1994-),女,汉族,云南曲靖,本科,医师,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