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肌管阻滞联合单侧腰麻在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摘要
关键词
膝关节镜;收肌管阻滞;镇痛效果;术后肌力;运动阻滞时间
正文
2023年云浮市医药卫生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WS2023030205
膝关节镜手术因具备着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故在膝骨关节炎、韧带撕裂及半月板损伤等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1]。但是在手术之后,患者可能产生多种应激反应和疼痛表现,疼痛严重时,将对患者术后睡眠及关节锻炼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延缓患者自身的康复进程,严重增加自身罹患肺炎及血栓等病症的风险。在当前超声技术的发展下,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技术在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患者麻醉的局部部位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提升麻醉的精准性水平[2]。笔者为验证收肌管阻滞联合单侧腰麻技术在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设计了本次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抽取2021.06-2025.06于云浮市人民医院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红蓝信封法分设组别。对照组男女=25:15;年龄20-70(43.05±7.21)岁。探究组男女=24:16;年龄21-70(43.04±7.20)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衡(P>0.05)。经云浮市人民医院审批,准许该项研究开展。
纳入标准:受试者均是在我院行膝关节镜手术;年龄≥18岁;认知功能正常;术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正常;ASA分级为I-Ⅲ级。
排除标准:不耐受本研究应用麻醉药物;患侧伴发神经性病变或是膝关节畸形;凝血功能异常;伴发穿刺部位感染者;中途退出手术者。
1.2 方法
1.2.1 探究组 单侧腰麻联合收肌管阻滞
(1)收肌管阻滞:①收肌管阻滞早期镇痛:术前30min开展。体位方面为膝关节屈曲,患肢髋关节外展45°。确保足跟可触及患者膝关节内侧。②肌肉识别:在患者腹股沟韧带连线中点及髌骨上极这一区域间,应用超声探头识别内收肌管、股动脉及缝匠肌所在位置,准备麻醉。③麻醉前预实验:在平面引导技术下将针尖引导至收肌管内缝匠肌股动脉旁。待针头刺入回抽无血后则代表针头所置入位置正确。④麻药注入:在回抽无血后,选择L2-3及L3-L4椎间隙处进行穿刺,见到有脑脊液流出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干预。本次干预时所注入药物为罗哌卡因20ml(浓度为0.2%—0.4%);⑤麻醉效果验证:麻醉医师在针刺法实验下,确定是否收肌管阻滞成功。
(2)单侧腰麻: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均成功后,进行单侧腰麻。即为腰穿针斜穿向病变部位,当确认有脑脊液流出时则可注入腰麻药物,为罗哌卡因(0.5%,2—3ml),总的罗哌卡因注入量控制在10—15mg之间,按照5s/1ml的速度注入药物。并以此保持10—15min的固定平面即可。
1.2.2 对照组 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单侧腰麻具体操作步骤同上。在固定平面完成后,向腰穿针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cm。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专项指标-镇痛效果:评价时间点:术后1h、4h、8h、12h、24h、48h;评价量表VAS评分;赋分范围0(无痛)-10(剧痛);按照疼痛程度正比评分。
1.3.2 麻醉专项指标-运动阻滞效果与手术时间:运动阻滞效果借助Scale量表赋分;按照3级赋分,其中不能屈踝为3分,不能屈膝为2分,不能举起伸展肢体为1分,麻痹为0分[3]。
1.3.3 麻醉后恢复指标-肌力情况:参考徒手肌力法评估,赋分范围0(肌力影响大)-5(肌力影响小);按照肌力影响情况呈反比赋分。
1.3.4 麻醉质量指标-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术后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
1.4统计学评析
借助SPSS 26.0 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数据存在比对价值。
2、结果
2.1 麻醉专项指标-镇痛效果
表1,详细分析了两组镇痛效果,反馈术后1h、4h、8h、12h、24h、48h探究组活动及静息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数据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P值<0.05。
表1 麻醉专项指标-镇痛效果(/分)
组别 | 活动时VAS评分 | 静息时VAS评分 | ||
探究组(n=40) | 对照组(n=40) | 探究组(n=40) | 对照组(n=40) | |
术后1h | 3.69±0.23① | 4.20±0.52 | 2.48±0.15① | 3.15±0.42 |
术后4h | 3.41±0.37① | 3.79±0.52 | 2.21±0.12① | 2.74±0.31 |
术后8h | 2.25±0.42① | 2.84±0.39 | 1.69±0.07① | 1.92±0.25 |
术后12h | 2.36±0.26① | 2.91±0.43 | 1.49±0.05① | 1.85±0.04 |
术后24h | 2.23±0.22① | 2.42±0.33 | 0.96±0.04① | 1.24±0.08 |
术后48h | 1.81±0.08① | 2.19±0.27 | 0.52±0.03① | 0.67±0.04 |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麻醉专项指标-运动阻滞效果与手术时间
表2,从运动阻滞效果上看,表现为探究组阻滞效应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数据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P值<0.05;但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大(P>0.05);从手术时间上看,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不大(P>0.05)。
表2 麻醉专项指标-运动阻滞效果与手术时间()
组别 | 例数 | 阻滞起效时间(min) | 阻滞效应持续时间(h) | 手术操作时间(min) |
探究组 | 40 | 5.01±0.81 | 3.49±0.31 | 58.35±9.49 |
对照组 | 40 | 5.39±1.21 | 2.61±0.89 | 57.31±9.20 |
t | 1.293 | 5.941 | 0.003 | |
P | 0.081 | 0.000 | 0.981 |
2.3 麻醉后恢复指标-肌力情况
表3,进一步分析了两组麻醉后肌力恢复情况,反馈术后1h、4h、8h、12h、24h、48h探究组肌力情况均较对照组佳,并且数据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P值<0.05。
表3 麻醉后恢复指标-肌力情况(/分)
时间 | 探究组(n=40) | 对照组(n=40) | t | P |
术后1h | 2.16±0.19 | 1.81±0.17 | 8.253 | 0.000 |
术后4h | 2.46±0.34 | 1.93±0.18 | 9.141 | 0.000 |
术后8h | 3.01±0.39 | 2.32±0.20 | 8.294 | 0.000 |
术后12h | 3.79±0.42 | 2.61±0.21 | 14.371 | 0.000 |
术后24h | 4.21±0.48 | 2.82±0.31 | 12.454 | 0.000 |
术后48h | 4.41±0.54 | 3.24±0.39 | 9.718 | 0.000 |
2.4 麻醉质量指标-不良反应
表4,深入分析了两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反馈探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差异不大(P>0.05)。
表4 麻醉质量指标-不良反应(n/%)
组别 | 例数 | 穿刺部位出血 | 血肿 | 术后恶心 | 呕吐 | 总不良率 |
对照组 | 40 | 0(0.00) | 0(0.00) | 1(2.50) | 1(2.50) | 2(5.00) |
探究组 | 40 | 0(0.00) | 0(0.00) | 1(2.50) | 0(0.00) | 1(2.50) |
χ2 | -- | -- | -- | -- | 0.346 | |
P | -- | -- | -- | -- | 0.556 |
3、讨论
收肌管阻滞、腰硬麻醉方式等均为膝关节镜术后常用镇痛手段。其中近些年来收肌管阻滞方式的应用效果是比较可观的。笔者为验证收肌管阻滞联合单侧腰麻在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特设计了本次研究,如下:
对研究结果分析,探究组阻滞效应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大及手术操作时间差异不大(P>0.05)。究其根本:超声引导下的收肌管阻滞方式,能够对患者膝关节后部末端感觉神经阻断。同时超声引导方式下,能够使得阻滞部位更加精准,药液能够扩散至肌管内的收肌管隐神经及股内侧皮神经处[4]。在此范围之外,例如对胫骨腓神经及运动分支的影响较小。故该模式在应用后缓解患者疼痛的基础上,对患者肌力影响也是比较小的。
另外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有利于术者准确定位患者的股静脉、缝匠肌等解剖结构。利于医师精准定位针尖所在部位,应用后具有较高的阻滞成功率水平,可利于麻醉效果提升[5]。收肌管人体所天然形成的腱膜型通道。其包括股内侧肌、大收肌及缝匠肌深面的肌肉。其中对收肌管进行阻滞,能够对股内侧肌及隐神经阻滞效果。一般来看,患者术后疼痛主要有胫神经、隐神经关节支以及闭孔神经的后支参与[6-7]。在收肌管处注入麻药后,能够刺激到隐神经,还能介导髌下神经阻滞。这一特性使得该类技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镇痛是有一定应用效果的,且整体上的安全性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从肌力变化的角度看,反馈收肌管阻滞方式并不会对患者术后的肌力水平产生明显影响。分析原因在于:该类麻醉方式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开展的。药物不仅能够在特定区域发挥作用,使得药物不会散布全身。加之以患术后患者疼痛水平降低,患者术后应用镇痛药物量减少,故在治疗后患者自身肌力水平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治疗后患者肌力减弱的可能性会降低[8-9]。
对本研究的展望与分析:虽然收肌管阻滞用于膝关节镜镇痛后早期镇痛效果理想。但是因解剖结构变异的存在,本次研究中的镇痛总有效率并未达到100%。因此,在日后的镇痛过程中,笔者建议为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支持。以强化对解剖结构变异患者的镇痛效果[10]。考虑到单次进行收肌管阻滞时镇痛效果相对有限,故可考虑实施连续收肌管阻滞,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前提下,提升镇痛的有效率及持续时间。
综上,在膝关节镜手术中,采用收肌管阻滞联合单侧腰麻干预,可提升镇痛效果及术后肌力,延长运动阻滞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整体镇痛效果处于较佳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税云华,诸源江,张兰,等. 收肌管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镇痛效果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 临床外科杂志,2020,28(9):889-892.
[2] 佘利,邹和林. 收肌管阻滞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镇痛效果比较[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5):185-187,190.
[3] 周潇,赵雅梅,王振红,等.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膝关节镜术后收肌管阻滞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22,25(7):610-614.
[4] 陈振华,陈永强.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与大腿远端连续隐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中的效果对比[J]. 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6):166-169.
[5] 董秋月,柴叶静,陈志良. 两种容量收肌管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9,13(4):269-274.
[6] 朱建彬,谢俊辉,王强.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麻醉在膝关节镜清理术中的应用对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 云南医药,2021,42(1):60-61.
[7] 杨燕青,何海娟,王红珠. 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效果观察[J]. 中国内镜杂志,2018,24(2):68-74.
[8] 苏茂顺.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对膝关节镜清理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 中国数字医学,2018,13(7):27-29.
[9] 刘宏强,左星,程蕾,等.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对膝关节镜清理术后患者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 中国数字医学,2019,14(6):68-70.
[10] 刘明.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半月板损伤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31-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