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用药安全性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
关键词
老年患者;高血压;药物安全性;健康宣教;干预效果
正文
1. 引言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上升[1]。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联合用药治疗,增加了用药复杂性和安全性风险。县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要的就医场所。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在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管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2]。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已成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研究旨在分析县医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用药的安全性问题,评价临床干预和健康宣教对改善用药安全性的效果,为基层医疗机构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方案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县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在本院规律就诊至少3个月;(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重度肝肾功能不全;(2)恶性肿瘤终末期;(3)临床资料不完整或失访。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1)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教育程度等;(2)疾病相关信息:高血压病程、分级、靶器官损伤情况、合并疾病等;(3)用药情况:药物种类、剂量、用法、疗程等;(4)实验室检查结果。
2.2.2 干预措施
1. 临床干预:临床医师参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评估和方案制定,审核处方,与患者沟通优化用药方案,避免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2. 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健康宣教,内容包括高血压知识、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作用、饮食控制、生活方式调整等,同时发放宣教手册。
3. 随访管理:建立电话随访制度,每月随访一次,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2.3 评估指标
1. 潜在不适当用药评估:采用2019年Beers标准[3]评估潜在不适当用药(PIMs)。
2. 药物相互作用分析:利用中国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分析潜在相互作用,并按照严重程度分级。
3. 血压控制情况: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特殊人群按相应标准)。
4. 不良反应监测: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2.2.4 随访评估
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比较干预前后的用药安全性指标变化,包括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血压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
共纳入42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36例(55.3%),女性191例(44.7%),平均年龄72.6±6.8岁。高血压平均病程11.3±7.4年,其中1级高血压115例(26.9%),2级高血压196例(45.9%),3级高血压116例(27.2%)。合并疾病情况见表1。
表1.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疾病情况(n=427)
合并疾病 | 例数(%) |
冠心病 | 186(43.6) |
糖尿病 | 163(38.2) |
脑卒中 | 117(27.4) |
慢性肾病 | 80(18.7)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68(15.9) |
骨关节病 | 66(15.5) |
脂质代谢异常 | 213(49.9) |
心房颤动 | 52(12.2) |
慢性胃炎 | 97(22.7) |
前列腺增生(男性) | 89(37.7) |
患者合并疾病数量分布:无合并疾病34例(8.0%),1种合并疾病45例(10.5%),2种合并疾病102例(23.9%),3种及以上合并疾病246例(57.6%)。
患者平均用药品种数为5.8±2.3种,其中降压药物平均为2.4±0.9种。常用降压药物种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67.2%)、ACEI/ARB(65.8%)、β-受体阻滞剂(40.3%)、利尿剂(29.5%)和其他药物(12.9%)。
3.2 干预前后用药安全性比较
3.2.1 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
干预前,427例患者中共发现79例(18.5%)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问题。经过临床干预和健康宣教后,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降至6.3%(27/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5.87,P<0.001)。干预前后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比较
PIMs类型 | 干预前例数(%) | 干预后例数(%) | χ²值 | P值 |
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 | 22(5.2) | 7(1.6) | 8.35 | 0.004 |
非甾体抗炎药不合理使用 | 17(4.0) | 5(1.2) | 6.73 | 0.009 |
抗胆碱能药物不当使用 | 14(3.3) | 4(0.9) | 5.82 | 0.016 |
利尿剂剂量不当或监测不足 | 9(2.1) | 3(0.7) | 3.06 | 0.080 |
同类降压药物重复使用 | 7(1.6) | 2(0.5) | 2.79 | 0.095 |
β-受体阻滞剂不当使用 | 6(1.4) | 3(0.7) | 1.01 | 0.315 |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不当 | 4(0.9) | 3(0.7) | 0.14 | 0.707 |
总计 | 79(18.5) | 27(6.3) | 25.87 | <0.001 |
3.2.2 药物相互作用情况
干预前,427例患者中有92例(21.5%)存在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经过干预后,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降至9.8%(4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32,P<0.001)。干预前后药物相互作用情况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药物相互作用情况比较
相互作用类型 | 干预前例数(%) | 干预后例数(%) | χ²值 | P值 |
ACEI+保钾利尿剂 | 15(3.5) | 8(1.9) | 2.06 | 0.151 |
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 | 22(5.2) | 10(2.3) | 4.57 | 0.033 |
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 | 12(2.8) | 5(1.2) | 3.01 | 0.083 |
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CCB | 9(2.1) | 3(0.7) | 3.06 | 0.080 |
降压药+NSAIDs | 18(4.2) | 6(1.4) | 6.05 | 0.014 |
利尿剂+双嘧达莫 | 6(1.4) | 3(0.7) | 1.01 | 0.315 |
多种降压药联合使用 | 10(2.3) | 7(1.6) | 0.58 | 0.446 |
总计 | 92(21.5) | 42(9.8) | 20.32 | <0.001 |
3.3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
干预前,427例患者中血压控制良好者292例(68.4%),经过干预后,血压控制良好率提高至85.7%(366/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3.44,P<0.001)。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项目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χ²值 | P值 |
收缩压(mmHg) | 146.8±15.3 | 134.6±10.7 | 13.52 | <0.001 |
舒张压(mmHg) | 85.3±9.8 | 79.5±7.6 | 9.28 | <0.001 |
血压控制良好率(%) | 292(68.4) | 366(85.7) | 33.44 | <0.001 |
3.4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干预前,427例患者中有54例(12.6%)出现不良反应,经过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5.4%(23/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73,P<0.001)。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5。
表5.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不良反应类型 | 干预前例数(%) | 干预后例数(%) | χ²值 | P值 |
低血压 | 15(3.5) | 6(1.4) | 4.02 | 0.045 |
电解质紊乱 | 10(2.3) | 5(1.2) | 1.79 | 0.181 |
头晕 | 8(1.9) | 4(0.9) | 1.35 | 0.246 |
咳嗽 | 6(1.4) | 3(0.7) | 1.01 | 0.315 |
消化道不适 | 5(1.2) | 2(0.5) | 1.29 | 0.256 |
肝功能异常 | 4(0.9) | 1(0.2) | 1.83 | 0.176 |
肾功能损害 | 3(0.7) | 1(0.2) | 1.01 | 0.315 |
其他 | 3(0.7) | 1(0.2) | 1.01 | 0.315 |
总计 | 54(12.6) | 23(5.4) | 12.73 | <0.001 |
3.5 患者用药依从性变化情况
干预前,患者完全依从医嘱用药的比例为65.8%(281/427),干预后提高至88.1%(376/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9.91,P<0.001)。
3.6 干预措施对患者知识及行为的影响
通过健康宣教和随访,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干预后,患者对高血压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01)。干预前后患者知识及行为变化情况。
4.讨论
研究发现,县医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用药安全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潜在不适当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通过临床指导和健康宣教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4.1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用药安全性问题分析
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用药品种数为5.8±2.3种,超过57%的患者合并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多重用药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风险,也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带来挑战。
潜在不适当用药是老年患者合并用药安全性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中,干预前18.5%的患者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不合理使用和抗胆碱能药物不当使用等。这些问题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5,6]。老年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不适当用药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7]。
药物相互作用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本研究中干预前21.5%的患者存在潜在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降压药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作用、钙通道阻滞剂与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降压效果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8]。
4.2 临床干预和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临床参与和健康宣教干预,患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从18.5%降至6.3%,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从21.5%降至9.8%,不良反应发生率从12.6%降至5.4%,血压控制良好率从68.4%提高至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临床干预和健康宣教对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安全性具有显著效果。
临床参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减少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二是加强用药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三是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9]。
健康宣教作为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及其治疗的认知水平,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和生活方式。本研究中,干预后患者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药物作用机制了解率、定期监测血压比例等均有显著提高(P<0.001),这对提高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有重要意义。
5.结论
基层县医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用药安全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较高。通过临床参与和健康宣教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规范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评估和干预机制,促进合理用药,提高疾病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8, 10(1): 15-30.
[2] 吴晓华, 张明, 王凯, 等. 基层医疗机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安全性管理现状及对策.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5): 593-598.
[3]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9 Beers Criteria Update Expert Panel.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9 Updated AGS Beers Criteria for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in Older Adults. J Am Geriatr Soc, 2019, 67(4): 674-694.
[4] 陈玉国, 刘青, 张欣, 等.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用药现状及不良反应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 39(12): 1302-1306.
[5] 李婷, 王建军, 刘向东, 等. 基于Beers标准的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分析. 中国药学杂志, 2021, 56(14): 1187-1192.
[6] Grina D, Briedis V. The use of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among the Lithuanian elderly according to Beers and EU(7)-PIM list -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reimbursement claims data. J Clin Pharm Ther, 2017, 42(2): 195-200.
[7] 毛静, 施婷, 吕迁洲, 等. 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2, 42(6): 662-666.
[8] 张玉, 王伟, 李素芹, 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0, 17(4): 230-234.
[9] 中国药师协会. 药师参与慢性病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药房, 2021, 32(9): 1033-1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