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血液净化及其感染管理应用于HIV相关SIRS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感染管理;HIV相关SIRS合并急性肾衰竭
正文
中图分类号:R692
近年来,艾滋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抗病毒治疗,但近期研究表明, HIV感染可诱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SIRS 是一类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炎性细胞过度活化而引起的一类临床症候群,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或持续性降低,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代谢产物中的氮质废物滞留在体内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临床上 SIRS伴急性肾衰竭的情况比较严重,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常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本课题拟以 AIDS并发 SIRS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以持续的血液净化和感染管理为切入点,探讨其对炎症介质和电解质的影响,以期为这一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到医院就诊的HIV相关SIRS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15例,接收的时间为2021年12月~2025年6月,最大63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值计算为(52.33±4.21)岁。各组基本数据开展综合性分析与比对,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
患者纳入标准
(1)急性肾损伤(AKI):所有患者均满足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即在 48 小时内,肾功能出现急剧下降,表现为血肌酐水平升高至少 26.5μmol/L,或相较基础值增长 1.5 倍;同时,部分患者出现尿量减少,低于 0.5ml/(kg・h),且持续 6 小时以上。
(2)艾滋病诊断:每一位患者的 HIV 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经《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诊断标准》评估,确诊为艾滋病病例。考虑到个体差异及病情复杂性,这些患者不适用于常规的 “哈特” 疗法。
(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全部患者符合 SIRS 诊断标准,具体表现为:体温异常,高于 38℃或低于 36℃;心率加快,超过 90 次 / 分;呼吸频率增加,大于 20 次 / 分,或出现过度通气现象;血象检查显示,未成熟白细胞(WBC)计数大于 12×10⁹/L,或低于 4×10⁹/L,又或者幼稚杆状核白细胞比例超过 10%。满足上述任意两项或更多条件,即可诊断为 SIRS。
(4)治疗同意: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充分了解治疗方案,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后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
排除标准:
(1)具有先天性免疫性疾病。
(2) 在入院前的半年期间,曾遭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缺血事件,同时伴有活动性内脏出血、创伤经历、重大外科手术史的患者。
(3) 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
(4) 自发病起半年内,经检查确诊患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5) 在研究开展前 3 个月内,参与了其他可能干扰本次观察的相关实验研究的对象。
1.2 方法
(1) 连续性血液净化模式:使用金宝primaflex君肯JUN-55XCRRT机,预冲后建立体外循环,采用“potr”配方置换液,70%前稀释+30%后稀释,治疗剂量20-25ml/kg/h,每次10-12小时。控制超滤速度,调整超滤量,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时间1-5日不等。
(2) 感染管理措施:
设立专人透析区域,透析用品专人专用。
评估感染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培训医务人员,操作时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
定期无菌换药,预防伤口感染。
告知外来人员无菌流程。
严格器械消毒,治疗区每日消毒两次,通风不少于半小时,透析后更换床单,交替消毒透析机,擦拭物品表面。
医疗垃圾和锐器分类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1.3 观察指标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治疗前后空腹采外周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液,用ELISA技术检测PCT、CRP、IL-6含量。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同步检测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电解质(钾、钠、氯、钙等)及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等)。
免疫功能评估:治疗前后采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计算CD4+/CD8+比值,评估免疫功能。
医院感染管理监测:记录住院期间感染情况,包括时间、部位、病原体,计算感染发生率,为防控提供依据。
1.4 统计学方式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免疫功能等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发症等分类变量以频数及百分比[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的相关指标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 组患者电解质指标分析(x±s,n=15)
时间 | PCT(ng/L) | CRP(mg/L) | IL-6(ng/L) | Cl | Glu |
治疗前 | 2.28±0.33 | 6.35±0.63 | 130.52±12.22 | 97.44±1.35 | 6.35±1.55 |
治疗后 | 1.52±0.21 | 2.48±0.85 | 85.84±13.05 | 99.03±2.53 | 6.41±1.86 |
t值 | 7.5251 | 14.1665 | 9.6791 | 2.1474 | 0.0960 |
P值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406 | 0.9242 |
时间 | CD4+ | CD8+ | CD4+/CD8+ | BUN mmol/L | 24 h 尿蛋白定量g |
治疗前 | 37.52±4.33 | 35.68±3.33 | 1.15±0.21 | 13.32±2.14 | 0.58±0.12 |
治疗后 | 49.02±1.52 | 45.06±4.32 | 1.49±0.31 | 6.07±0.64 | 0.17±0.03 |
t值 | 9.7056 | 6.6603 | 3.5168 | 12.5710 | 12.8376 |
P值 | 0.0000 | 0.0000 | 0.0015 | 0.0000 | 0.0000 |
2.2 感染发生率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
3 讨论
艾滋病,这一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发的严重传染病,自发现以来,便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HIV病毒潜入人体后,会悄无声息地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针对CD4+ T淋巴细胞——这一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攻击,导致其数量显著减少,功能逐渐丧失。随着免疫系统的崩溃,人体对各类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大幅下降,从而容易遭受各种机会性感染的侵袭,如肺炎、结核病等,并可能进一步引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障碍以及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的问世无疑是艾滋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药物通过抑制HIV病毒的复制,有效减缓了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速度,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1-2]。然而,正如许多药物所不可避免的,抗艾药物同样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一些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虽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却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影响其日常生活。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还可能诱发免疫重建疾病综合征(IRIS)。这是一种在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开始恢复时可能发生的特殊状况。由于免疫系统在恢复过程中可能过度反应,导致原本处于潜伏状态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突然活跃起来,进而加剧免疫系统的损害,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3-4]。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在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损害时,他们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显著下降,这使得机会性感染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些机会性感染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控制,原因在于它们通常发生在患者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当免疫系统原本就功能不全,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时,任何微小的感染都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疾病,而普通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更为复杂的是,随着血液中炎症反应因子的不断升高,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和感染的传播。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使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而且还会增加治疗难度,因为炎症本身就会削弱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到有效的免疫应答。因此,当患者处于这样的状态时,他们的免疫系统实际上已经被大幅削弱,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如病毒或细菌的侵袭,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肾衰竭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程漫长且复杂,主要原因在于肾脏滤过功能的障碍,这会导致体内的代谢废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在此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碱度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氯血症、高BUN(血尿素氮)及代谢性酸中毒等。这些异常的内环境变化不仅会影响脏器细胞的功能,而且在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6]。因此,医护工作者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种并发症保持高度警觉。他们需要细致地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当药物治疗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时,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生理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体重、血压、肝功能等指标,这是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患者本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与医生密切合作,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身体反应。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应对自身疾病所带来的各种挑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患者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在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并尽可能地维持生活质量。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能有效清除体内废物,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内环境,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在调控炎性反应方面,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缓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于艾滋病(AIDS)合并SIRS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血液净化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改善病理生理状态,提升治疗效果与预后。
参考文献:
[1]王雪强.认知、心理、行为针对性护理对HIV阳性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感染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4):509-510.
[2]周张青,刘涧,崔龚臻,等.血液透析与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AIDS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23,35(11):1509-1512.
[3]胡萍,宋晓琳,李迎迎.责任制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的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1,44(5):151-155.
[4]贾旭.间歇性血液透析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合理用药管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1):294-295.
[5]李明然.间歇性血液透析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合理用药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5):36-37.
[6]孙利洁,马翠云,赵康.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护理在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1):153-156.
作者简介:陈晖(1977—),女,回族,四川岳池县人。
基金项目:凉山州重点研发项目(23ZDYF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