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
正文
引言:气虚血瘀型脑梗死,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类型,其病机核心在于“气虚”与“血瘀”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气虚,指的是机体的生理功能低下,正气不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倦过度、久病耗伤等原因所致。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形成血瘀[1]。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于经脉或脏腑之中,导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的营养与濡养,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一般来说,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经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受限,甚至完全瘫痪,同时可能伴随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即使在接受治疗后,患者仍然可能在恢复期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因此,为了促进患者的恢复,考虑在恢复期对患者施加治疗手段[2]。而中医综合疗法不仅关注患者的病症本身,还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能够通过辨证施治,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全面调理,同时中医综合疗法中的针灸、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肢体和穴位,更好地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恢复效果[3]。为此,考虑将中医综合疗法应用到患者的恢复期,以促进患者的机体恢复。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102例在2022年7月~2023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医综合疗法的疗效,希望能够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2例在2022年7月~2023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资料,并按照恢复期的治疗方法将资料分为两份,中医疗法组(n=51例),患者恢复期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年龄47~81,均值(66.45±8.98)岁,其中,男26人、女25人。对照组(n=51例),恢复期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年龄48~81,均值(66.76±8.52)岁,其中,男27人、女24人。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组间差异值P>0.05,因此,中医疗法组、对照组数据可比。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信息数据齐全,能够支持对比研究开展;2)患者及其家属已经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中途退出。
1.3方法
对照组方法: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对患者施加相关药物、脑细胞营养改善、低分子肝素注射等。
中医疗法组方法: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1)辨证施治: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信息,准确判断其证候类型。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大法,兼顾患者体质、年龄、病程及伴随症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2)中药内服: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该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适当加减药物,以增强疗效;3)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留针期间可结合艾灸,以增强温通经络的效果;4)推拿按摩:对患肢进行推拿按摩,以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减轻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此过程中,推拿手法应轻柔有力,避免过度牵拉,以免造成二次损伤;5)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影响。应注意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也要与家属沟通,引导其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还要教会患者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6)饮食调理:气虚血瘀型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并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适当增加补气益血的食物,如红枣、黄芪、当归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重口味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7)中药熏洗:利用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功效的中药进行局部熏洗,有助于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操作时需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8)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同时康复活动应当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且要注意做好指导工作。
1.4观察指标
治疗总有效率:统计接受过恢复期治疗后表现为显效、有效的患者人数所占百分比。评价标准:1)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表现为明显好转,患肢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2)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患肢运动功能存在改善;3)各项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患肢功能均未见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对比研究,使用了软件工具SPSS26.0进行中医疗法组与对照组数据的处理,得出的观察指标值为计数值,记录为n(%),χ2检验。P<0.05,说明指标值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中医疗法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如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表[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中医疗法组 | 45(88.23%) | 5(9.80%) | 1(1.96%) | 50(98.03%) |
对照组 | 29(56.86%) | 13(25.49%) | 9(17.64%) | 42(82.35%) |
χ2 | - | - | - | 7.112 |
P | - | - | - | <0.05 |
3讨论
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如年龄、遗传、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气虚是根本,血瘀是标象。气虚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最终堵塞脑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即脑梗死[4]。因此,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正气亏虚,推动无力,血行瘀滞,脑络不通。由于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该病的治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病程相对较长,且易因外界因素,如情绪波动、劳累过度等,诱发复发。在症状上,该病除典型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状外,还可伴有多种全身症状,如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等,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而且在恢复期,患者仍然需要面临发音困难、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此,考虑在恢复期,对患者施加一定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状态[5]。在此过程中,中医综合疗法能够通过针灸、按摩、中药内服等多种方法,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从而改善其的症状,因此,考虑在恢复期,应用此种疗法,促进患者的恢复。
在此背景下,围绕中医综合疗法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应用展开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中医综合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说明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法,中医综合治疗更加有效。
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根本病机在于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瘀形成,阻塞脑络。中医综合疗法通过益气活血的方法,增强气血的运行能力,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为缺血的脑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在此过程中,通过中药内服活血化瘀药物,可以补气活血,同时选取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激发经络的传导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由此达到益气活血,强化气血循环,改善患者的血瘀问题,从而缓解症状。
一般来说, 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肢体不遂、言语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综合疗法通过疏通经络的方法,改善受损神经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此过程中,借助针灸,可以激发经络的传导和调节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再通过对患肢进行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脑梗死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综合疗法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整体抵抗力,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在此过程中,中药内服治疗可以在补气活血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中药进行配伍和煎煮,内服后能够发挥整体调理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此外,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舒畅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和气血的调和。因此,中医综合疗法注重情志调节,通过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方法,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中医综合疗法不仅关注患者病情的康复,还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综合疗法能够促进患者康复进程的加快和康复效果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在中医综合疗法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言语功能等受损的神经功能,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饮食调理方案,并通过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调整烹饪方法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相较于常规的治疗方法,中医综合治疗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信息,准确判断其证候类型,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模式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治疗,让治疗更加有效,而且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熏洗、康复训练、饮食调理和情志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手段相互补充、协同作用,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调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同时中医治疗中所用的中药多为天然植物提取,安全性较高,因此,能够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中医综合疗法不仅关注患者病情的康复,还注重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通过中药调理、针灸保健、推拿按摩等手段,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此外,中医综合疗法注重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并强调通过情志调节和心理疏导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此外,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手段多样且灵活性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但在中医综合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治疗前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并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体质或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视情况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在针灸治疗上,需注意,针灸手法应轻柔、准确,避免过度刺激或误刺穴位,而且针灸器具需严格消毒,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卫生安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针灸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处理。在按摩上,则要注意力度应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患者不适或损伤,而且需要遵循正确的手法和步骤,确保治疗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患者推拿按摩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在中药熏洗治疗方面,需要注意水温,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并严格按照医嘱调整药液浓度,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刺激。在熏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如有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在康复训练方面,则应当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患者疲劳或损伤,并可以考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确保训练效果,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监护和指导,保证训练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中医综合疗法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了观察分析,发现中医综合治疗法能够通过中药内服、按摩、针灸等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并实现综合性的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治疗,从而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因此,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法,中医综合治疗法应用下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这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法的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芸芸.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24, 40 (07): 191-194.
[2]韩永昌. 腕踝针联合针刺督脉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4, 36 (13): 125-128.
[3]张路琪, 刘德泉.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0 (08): 60-64.
[4]张玲, 张国庆, 陈赟等. 通调针刺法联合康复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运动障碍临床观察[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1-10.
[5]叶春, 李英豪, 王璐. 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神经递质、炎症反应的变化[J]. 辽宁中医杂志, 2024, 51 (06): 16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