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正文
引言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等方法,从根源上调节机体平衡,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主要依赖于抗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可能伴随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则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干预,从根本上调节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中药汤剂通过草药的配伍,能够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改善胃黏膜的炎症状态;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胃部微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推拿则通过按摩腹部和背部的特定穴位,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部胀痛,改善消化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中医和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探讨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和生活质量评分,评估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的实际疗效,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治疗策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8岁,范围35至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7岁,范围34至64岁。病症情况: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纳入标准:年龄在30至70岁之间,确诊为慢性胃炎,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对所用药物过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一般伦理内容: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进行。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保证其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具体内容如下: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0.5g,每日三次,连续用药4周。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等综合疗法,具体内容如下:(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主要包括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甘草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作用。煎煮时需按一定比例配伍,一般每味药材用量约为10克,煎煮30分钟后服用。(2)针灸。针灸主要选择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等。这些穴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部不适。针刺深度一般为0.5至1寸,留针时间为20至30分钟。(3)推拿。推拿主要选择腹部和背部的特定穴位,如天枢穴、胃俞穴等。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部胀痛。每次推拿时间约为30分钟,每周进行3次。通过这些方法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其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及生活质量评分。胃镜检查通过口腔插入柔软的内窥镜,依次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部分区域。具体位置包括:食道,然后是胃底、胃体、胃窦,然后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整个过程细致观察这些部位的黏膜情况,以检测炎症、溃疡或其他病变。这样的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慢性胃炎等疾病。生活质量评分通常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评估,常见的是使用0到100分的量表,其中0分表示生活质量最差,100分表示生活质量最佳。具体评分标准可能因不同的评估工具而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程度减轻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1所示:
组别 | 例数 | 临床症状改善(%) | 胃镜检查炎症程度减轻(%)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观察组 | 45 | 85 | 80 | 10 |
对照组 | 45 | 80 | 50 | 25 |
P值 | <0.05 |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 |||||
组别 | 例数 | 生理功能评分 | 心理状态评分 | 社会功能评分 | 日常活动能力评分 |
观察组 | 45 | 80 | 75 | 70 | 65 |
对照组 | 45 | 60 | 55 | 50 | 45 |
P值 | <0.05 |
3讨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先秦时期,中医就已经开始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汉代以后,中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系统地总结了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的孙思邈编纂的《千金方》也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实用的医疗知识和治疗方法。宋元明清时期,中医继续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家和著作。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等,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中医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重视预防和调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因此,中医的历史背景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漫长岁月,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至今仍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的病人具有明显的个体化和综合性特点。中医内科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生活习惯,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方式能够更准确地针对患者的病因病机,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者,中医会采用补气健脾的方法;而对于肝胃不和型的患者,则会采用疏肝和胃的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表现,更重视全身的协调和平衡。中药汤剂通过草药的配伍,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综合调理的效果。针灸和推拿等物理疗法也能通过调节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中医内科治疗还强调预防和调养。通过指导患者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精神状态,中医内科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还能预防疾病的复发。例如,中医会建议患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学会调节情绪,从而全面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因此,中医内科治疗的病人具有明显的个体化、综合性以及预防调养的特点。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和预防调养,中医内科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酒和吸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诱因。这些不良习惯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发展成慢性胃炎。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干扰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影响胃酸分泌和胃肠道蠕动,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胃炎。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反应。此外,滥用某些草药也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反应,长期存在会导致慢性胃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以及某些代谢障碍也会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精神压力、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慢性胃炎的有效措施。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实现。中药汤剂通过草药的配伍,能够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改善胃黏膜的炎症状态。例如,黄连、黄芩等草药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而白术、茯苓等则能够健脾利湿,增强脾胃功能,从而促进胃黏膜修复。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胃部微循环,缓解胃部疼痛和不适感。这些穴位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胃酸分泌。推拿通过按摩腹部和背部的特定穴位,如天枢、胃俞等,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部胀痛,改善消化功能。推拿还能够放松肌肉,减轻精神压力,进一步促进胃部健康。因此,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通过多方面的调节,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达到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还能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辛辣、油腻、过酸或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部负担。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蛋、蒸鱼等,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烟草和酒精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应尽量避免。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有助于身体恢复。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消化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因为负面情绪会影响胃部功能。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按时复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通过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等综合疗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胃炎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节机体平衡,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
[2]曾孟颜.慢性胃炎(痞满)患者中医证型、体质与胃电图的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3.
[3]李非凡.枳术六君子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23.
[4]杜文海.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探讨[J].智慧健康,2023,9(09):232-236.
[5]刘丽艳,郎轶萱,杨丽,秦国涛,赵燕颖,程海涛.荆花胃康丸联合益气和胃胶囊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J].辽宁中医杂志,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