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摘要
关键词
阑尾炎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并发症
正文
在腹部外科领域中,阑尾炎是一种极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长期以来备受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特指阑尾因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引发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理改变。从全球范围来看,阑尾炎的发病率相对稳定,大约维持在1%左右,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性别与年龄倾向性,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罹患此病,无论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活力充沛的青壮年,还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都存在患阑尾炎的风险,充分体现了该疾病发病群体的广泛性。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阑尾炎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表现,最为突出的症状,是右下腹出现持续性钝痛,且具有独特的转移规律,起初,疼痛常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区域,容易使患者和医生对疾病的判断产生混淆,增加了准确诊断的难度。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会逐渐转移,并最终固定于麦氏点(McBurney 点),这种特征性的疼痛转移过程,对于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患者还常常伴随一系列多系统症状,如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以及食欲减退等,恶心和呕吐的出现,是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则可能是肠道受到炎症影响,蠕动加快所致;食欲减退,则与身体的整体不适,以及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部分患者除了上述局部和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低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性炎症反应。低热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白细胞升高,则表明机体正在积极对抗炎症,进一步反映了阑尾炎病情的复杂性,和机体的整体应激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阑尾炎具有较高的穿孔风险,这是该疾病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尤其是在诊断或治疗出现延误的情况下,阑尾的炎症,可能会迅速进展,随着炎症的不断加剧,阑尾壁逐渐受到侵蚀,导致阑尾壁坏死、穿孔,一旦发生穿孔,阑尾腔内的细菌和脓性渗出物会进入腹腔,引发严重的腹膜炎,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使病情急剧恶化,治疗难度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在阑尾炎的治疗中,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OA)作为经典术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自该术式诞生以来,它凭借其直观、有效的治疗方式,在阑尾炎的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右下腹切开适当的切口,能够直接暴露病变阑尾,进而精准地将其切除,从根本上解决阑尾的炎症问题。该手术方式历经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阑尾炎的治疗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思考,因此,对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OA)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该手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为阑尾炎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阑尾炎患者50例,男女比例22:28,平均(48.15±2.69)岁(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标准的开腹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排除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及血液、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群体:(1)在手术前,患者接受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并立即实施补液等措施。手术区域经过精心准备后,确认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正常范围,选取麦氏点作为手术切口位置。(2)开腹操作后,利用吸引装置彻底清除腹腔内的脓液,轻柔地提起回盲部,并用纱布妥善包裹,以防切口污染,常规切除阑尾。术中留置引流管,并逐步完成腹腔的关闭过程。术后,患者继续接受抗生素治疗,具体为头孢呋辛钠,每次3克,每日两次静脉滴注。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恢复的有效性,同时严格遵循临床实践的规范。
1.3观察指标,
观察5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同时通过临床调查,观察其术后感染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统计完成,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 100.0%,平均手术时间为(36.34±1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91±5.02)mL,平均切口长度为(3.84±1.13)cm,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25.30±7.51)h;术后感染率为0%。
3讨论
在急腹症这一临床病症范畴中,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位居首位,是外科领域极为常见,且备受关注的疾病类型,其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伴随程度剧烈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痛苦,更因其病情发展迅速,若未能及时且有效地采取精准、恰当的治疗措施,极易诱发一系列复杂多样的临床并发症。在众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中,腹腔脓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围绕阑尾部位形成的脓肿,尤为典型,这是由于阑尾发生炎症后,局部感染灶持续发展,炎性渗出物积聚,进而形成脓肿,值得注意的是,脓肿并非仅局限于阑尾周围,在其他腹腔区域,诸如盆腔、肠间隙等部位,同样具备形成脓肿的病理条件,这是因为腹腔内各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炎症可通过组织间隙、淋巴循环以及血液循环等多种途径蔓延扩散。腹腔脓肿形成后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麻痹性肠梗阻所引发的腹胀症状,较为突出,归因于炎症刺激,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受到抑制,肠腔内气体和液体,无法正常运行和排出,从而引起肠管扩张、腹部膨隆。同时,可触及压痛性包块,是脓肿局部形成的炎性肿块,质地相对较硬,触诊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也较为常见,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急性阑尾炎引发的腹腔脓肿,还存在形成内瘘或外瘘的风险,在少数特殊情况下,脓肿可能因压力过高,或炎症侵袭,穿破小肠、大肠,甚至膀胱、阴道或腹壁等周围组织和器官,导致各种瘘管的形成。内瘘是指脓肿与体内其他器官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例如阑尾周围脓肿与小肠或大肠相通,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瘘管进入腹腔,引发更为复杂的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外瘘则是脓肿与体表相通,形成开放性创口,有脓性分泌物持续排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感染扩散和伤口愈合困难的风险。除了腹腔脓肿及其相关并发症外,急性阑尾炎,还可能引发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化脓性门静脉炎,由感染性血栓沿肠系膜上静脉,蔓延至门静脉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阑尾炎发作时,炎症可使阑尾静脉内形成血栓,带有细菌的血栓一旦脱落,便会随着血流进入肠系膜上静脉,进而逆行至门静脉,引发门静脉的化脓性炎症,典型症状包括寒战、高热,细菌毒素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急剧升高;肝肿大,则是因为门静脉炎症,影响肝脏的血液回流,导致肝脏充血肿大;剑突下压痛,是由于炎症波及肝脏周围组织,刺激腹膜神经,引起的疼痛反应。鉴于急性阑尾炎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以及病情变化的迅速性,加之阑尾在人体腹腔内的位置,因个体解剖结构差异而有所不同,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与挑战性。在众多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通常被临床医生视为首选的治疗策略,虽然有相关研究表明,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阑尾炎具有一定的疗效,有效率可达70%,但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在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保守治疗主要依赖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炎症,但难以彻底清除阑尾的病变组织,一旦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复发,并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通过严谨的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表明,开腹手术在治疗急性阑尾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开腹手术能够凭借直接的视野暴露和操作,迅速且精准地清除病灶,从根本上消除炎症根源。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相对直接、明确,术中出血量少,减少因失血过多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开腹手术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在手术台上的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身体的持续刺激,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此外,开腹手术模式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其成熟度较高,各项操作技术和流程已相对规范和完善,安全性具有可靠的保障。尽管开腹手术存在手术视野相对受限的情况,但相较于其他治疗方法,其风险总体上相对较低。通过彻底清除病灶和合理的术中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减少因感染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综上所述,开腹手术在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中展现出诸多优势,在临床上具有深入推广和应用的重要价值,有望为更多急性阑尾炎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更好的预后效果。
4参考文献
[1] 董丽,巩芳. 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联合程序化疼痛护理对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手术结局、术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3):2476-2480.
[2] 杜冬梅,刘铭.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3):641-646.
[3] 石宁先,刘利,陈晓芳. 两种时机行开腹手术治疗妊娠稳定期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J]. 生命科学仪器,2024,22(1):156-158.
[4] 丁志丽,包景峰,孙海亮,等. Alvarado评分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23,22(11):1060-1064.
[5] 蔡义进,古浩,徐恬,等. 肝素结合蛋白检测在复杂性阑尾炎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5,46(2):145-149.
[6] 苏洁. 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C]//2024智慧医护与康复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2024:1-4.
[7] 范琴,陈琳.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阑尾炎术后患儿的效果观察及价值体会[C]//2024年第二次《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临床医学学术研讨会(一)论文集. 2024:675-676.
[8] 晁帅,晁阳,曹冬晓. 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 罕少疾病杂志,2025,32(1):124-126.
[9] 陈巍,张廷冲,王大勇,等. 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恶性肿瘤患儿罹患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10):766-769.
[10] 叶程龙,臧林泉,宫丽,等. 阑尾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的不同抗感染方案及疗效与药事指标比较分析[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4,40(6):63-67. [11] 杨佳,卢玉容,刘玉雄,等。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检测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J]. 陕西医学杂志,2023,52(8):1081-1084.
[12] 阿尔孜古丽·托合提,杜典国,凯沙尔·吾司曼,等. PAS评分、Alvarado评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模式对小儿急性阑尾炎早期快速诊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4,34(4):73-76,80.
[13] 刘瑜,周柯均,郑蕾,等。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24(9):1747-1750.
[14] 张锐,唐纪全. 小儿急性复杂性阑尾炎血清lncRNA-DANCR、miR-214-5p水平及其诊断价值[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4):488-491,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