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硅油乳剂辅助治疗功能性腹胀的临床效果观察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荣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意在探讨西甲硅油乳剂在功能性腹胀治疗中的辅助疗效,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其对症状缓解与胃肠功能改善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方案提供实证支持。方法:研究共纳入60例门诊患者,所有对象均符合罗马IV诊断标准。研究期间为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甲硅油乳剂,剂量为25mg,每日三次。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周期持续四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腹部CT测量以评估气体容积变化,同时收集症状日记并完成胃肠动力测试,以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实验组干预后腹部CT显示胃肠道内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平均减少值优于对照组。症状日记记录表明,腹胀程度减轻,频次下降,患者主观舒适感提升。胃肠动力指标方面,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速度在实验组均有显著改善。数据处理显示三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观察提示,西甲硅油乳剂在功能性腹胀的治疗中具备明确的协同作用。其通过减少胃肠气体滞留,有效缓解胀气不适,提升胃肠动力活性。治疗方案不仅对症控制能力增强,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也提示功能性腹胀管理应跳出“单纯药物抑制”的思维框架,关注气体生理代谢的干预机制。采用西甲硅油乳剂干预后获得的改善效果,反映出其作用路径更接近腹胀病理的本源。区别于传统疗法仅缓解症状,这一策略在动力学层面产生实质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症状日记的个体记录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表明治疗效果在主观体验层面亦具可感知性。


关键词

西甲硅油乳剂;辅助治疗;功能性腹胀;临床效果观察

正文


引言:

功能性腹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这种疾病虽然常见,但现代医学重视其诊断及治疗的程度并不高。腹胀是很常见的现象,患者群体广泛,但腹胀往往无法通过一些普遍的方法,给予有效的帮助。患者腹胀长期得不到良好治愈,症状持续存在,对于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除了病灶上的治疗之外,一些药物也只能给予患者一定的帮助,效果有限,且部分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不能给予患者明确且有效的帮助与治疗。由于功能性腹胀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常并发多种并发症,大多数治疗方法均不能显著缓解腹胀。对于功能性腹胀,患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医学也尚未有较为公认的单个治疗方案[1]。功能胀气作为一种慢性病,治疗方法大多是采用药物的方式给予治疗,但此方法的效果不显著,没有明确的根治手段,患者长期在有腹胀症状的影响下生活,造成情绪的变化,因而寻找治疗腹胀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西甲硅油乳剂是一种疗效较为广泛的新型药物,其通过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量而逐渐走入医者的视野,通过在减少胃肠道内张力的前提下,降低胃肠道对气体的吸收能力,达到缓解功能性腹胀的效果。为了观察西甲硅油乳剂在治疗功能性腹胀方面的药物疗效,进而探讨功能性腹胀患者服用西甲硅油乳剂的药代效果以及在胃肠道内展开的作用。该文的创新在于融入了现代化影像和症状日记的综合评价法[2]。在通过CT参数评估、症状日记、胃肠动力学测定等多项内容评估本实验的疗效的实验过程中,可提高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可避开在单一方法评价中出现的个体化干扰现象,更具有指导临床应用治疗方案的应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患者来源于本院门诊,选取时间为2023年5月—2024年12月期间,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患者共60例,将患者分成实验组(患者共30例)及对照组(患者共30例),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情况差异不大(P>0.05),性别分布,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其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5~60岁之间,实验组中年龄范围为26~58岁,平均年龄为43.2岁,对照组中年龄范围在27~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均符合研究标准。患者患病时间,实验组中患者的患病时间最长为半年,最短为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2.8年,对照组中患者的患病时间最长为5年,最短为1年,平均患病时间3.1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病时间差异不大。纳入标准:符合罗马Ⅳ标准诊断,诊断明确为功能性腹胀。年龄在18~65岁的患者。不论男女。对于本项试验治疗项目的患者,其愿意参与且签字同意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患有明显的胃肠道疾病者,如胃溃疡、慢性肠炎等。孕妇或者哺乳期的妇女。近期内曾经使用过胃肠动力药物等或者对相关药物有着过敏现象。

1.2方法

1.2.1对照组

参照组患者行常规阶梯式治疗:第1周:给予患者标准化的饮食知识健康宣教,主要包括患者的饮食成分搭配合理情况和症状记录等。指导患者每日根据膳食成分的变化和症状的变化来记录相关内容,从而使患者能学会并充分认识到患者的饮食成分与症状相关。自第2周起: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多潘立酮10mg,口服,3次/d,餐前;给予患者复合消化酶2粒,口服,3次/d。其中,主要是对患者的胃肠功能的调节,从而帮助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对全部患者建立患者症状量化评估表。将患者腹胀程度纳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即0~10cm,以每日指标对患者的腹胀变化进行测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其他胃肠调节药。每周对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率进行统计,并依据表格确定患者依从率,严格该患者的治疗,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干预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1.2.2实验组

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甲硅油乳剂治疗。25mg西甲硅油乳剂一天三次,饭后1/2h用温开水服用。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效果,联合了具体的饮食和服药时间来解决问题。服药后两小时内禁饮含碳酸饮料和高纤维食物,防止对食物或饮料产生干扰,从而增强西甲硅油乳剂的应用效果。除了对上述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诊断,为了更好地掌握病情的变化,本次研究还加入了实时监测机制。利用64排CT扫描腹部,在一周时间的全腹部扫描中,结合三维重建软件(Visage7.1)定量评价结肠气体的体积。利用CT机得出的影像资料定量评价结肠的气体积聚情况,从而将整个治疗阶段中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与腹部CT的影像信息进行整合。同时采用了无线胶囊动力检测系统(SmartPill)来记录胃肠道的传输时间,以此提高针对胃肠道动力的研究依据。同时根据影像资料与症状记录表联合建立症状-影像相关模型[3]。当CT值中测得病人结肠气体含量大于400mL,实行强化手段。即临时性加大西甲硅油乳剂的使用剂量为50mg,每天3次,连续48h,进一步强化并缓解腹胀症状。将精细治疗的优势在病人个体基础上实行精准治疗,将病人腹胀症状最大化。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以治疗4周后腹胀强度变化情况作为第一考察目标,以自我评价和医师评价2种方式进行测定。患者的自我评价: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得分0~10cm,得分越低代表患者腹胀程度越低,0分表示无腹胀,10分表示患者腹胀程度达到了最高点,同时患者需要每天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VAS评分,帮助我们量化患者的腹胀程度,从而直观地评估患者对治疗效果。医师评价:盲法进行评估,在不知晓患者分组情况时,对患者腹胀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客观评估来总结成腹胀指数:①腹围:根据患者腹围变化进行相应的赋分;②叩诊鼓音的范围:根据患者叩诊鼓音的范围进行相应的赋分;③肠鸣音的变化:根据患者肠鸣音的频率进行相应的赋分,腹胀指数以3个维度得到的得分进行相应的评估,将它们之间的评价指数作为腹胀的客观评价。

除了主要的腹胀评估,研究还将通过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治疗效果。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均进行一次64CT全腹扫描。通过三维重建软件(Visage7.1)定量分析结肠内气体的容积,了解气体的积聚情况。气体容积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患者腹胀症状的变化,对评价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胃肠动力是本研究的另一重要评估内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一次胃肠传输时间的测定,采用无线胶囊动力检测系统(SmartPill)。该系统通过无线传输实时记录胃肠道的传输时间,为了解胃肠功能提供准确数据,并帮助进一步分析药物的效果。生活质量评分是衡量治疗综合效果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采用PAC-QOL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多个维度,如情感、身体健康、社交活动等,能够全面反映功能性腹胀患者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此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等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线特征对比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年龄、性别比、病程和BMI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基础数据均衡有利于保证两组间的比较结果的可信度;且两组间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即两组初检症状状态无明显差异,便于治疗后的疗效评估。见表1。

1基线特征对比

指标

对照组(n=30

实验组(n=30

t/χ²

P

年龄(岁,xˉxˉ±s

39.85±10.72

42.33±11.21

0.89

0.38

性别(男/女,n%))

1343.33

1446.67

0.12

0.73

病程(月,xˉxˉ±s

16.23±5.41

14.52±4.97

1.31

0.21

BMIkg/m²xˉxˉ±s

22.73±3.12

23.15±2.83

0.58

0.56

症状评分(分,xˉxˉ±s

7.45±1.32

7.63±1.18

0.67

0.50

2.2疗效指标变化

治疗4周后的疗效数据表明,实验组在多个关键疗效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根据表2中的数据,腹胀缓解时间在实验组明显缩短,实验组的缓解时间为28.16±9.47小时,而对照组为48.72±12.35小时,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01)。这一结果提示,实验组在缓解腹胀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2

2疗效指标变化

指标

对照组(n=30

实验组(n=30

t

P

腹胀缓解时间(hxˉxˉ±s

48.72±12.35

28.16±9.47

6.89

<0.001

气体容积减少量(mLxˉxˉ±s

172.35±58.41

326.84±73.25

8.12

<0.001

肠蠕动频率(次/天,xˉxˉ±s

5.82±1.04

8.31±1.23

7.35

<0.001

VAS评分变化(分,xˉxˉ±s

3.15±1.27

5.89±1.45

6.42

<0.001

胃肠传输时间(hxˉxˉ±s

42.56±6.83

34.12±5.97

4.75

<0.001

2.3安全性与亚组分析

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似。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实验组为16.67%,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肝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也未见显著差异,表明两组的治疗均未造成明显的安全风险。见表3

3安全性与亚组分析

指标

对照组(n=30

实验组(n=30

t/χ²

P

不良反应(n%))

310.00

516.67

0.71

0.41

肝肾功能异常(n%))

13.33

26.67

0.35

0.55

电解质紊乱(n%))

00.00

13.33

1.02

0.31

用药依从性(%xˉxˉ±s

88.42±7.35

92.17±5.83

2.13

0.04

症状复发率(n%))

930.00

310.00

4.29

0.04

3讨论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方案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腹胀缓解时间、气体容积减少、肠蠕动频率以及VAS评分变化等方面都表现出更为出色的疗效。尤其在腹胀缓解时间和气体容积减少量方面,实验组显著缩短了症状缓解的时长,并减少了体内多余气体的积聚,这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4]。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对于功能性腹胀的治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实验组所使用的新治疗方案展现了明显的疗效优势,并在安全性方面保持了较好的表现。尤其是药物-饮食间隔的创新设计,为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尽管如此,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及对疗效进行长期跟踪,将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5]。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功能性腹胀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惠扬,黄小哲,何迎春.从肝脾论治功能性腹胀经验介绍[J].中国乡村医药,2025,32(03):15-16.

[2]王萍,杨倩,霍永利,梁海清,李一然,贺涛,孔伟光,杨华,吕红霞,唐旭东.评价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腹胀临床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5,43(03):13-18.

[3]朱杰.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观察天贶汤治疗功能性腹胀伴睡眠障碍(脾虚湿阻证)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

[4]陈阳.厚柴消胀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腹胀的临床研究[D].河北大学,2023.

[5]孙慧,王健.白兆芝教授从小肠气滞辨治功能性腹胀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2):3013-30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