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下颌阻生智齿患者;应用要点
正文
引言
下颌阻生智齿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传统拔牙技术常伴随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多及术后疼痛剧烈等问题,影响患者康复进程。据统计,传统拔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5%-20%,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为6-7分(VAS评分),颌面部肿胀持续时间约7-10天。近年来,超声骨刀技术凭借其精准切割、高效止血及低热损伤的优势逐渐应用于口腔领域。超声骨刀可将手术时间缩短30%以上,术中出血量减少至5ml以下,术后疼痛评分降低至2-3分,肿胀消退时间提前至5天左右。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至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下颌阻生智齿,其中水平阻生32例,垂直阻生28例,近中阻生16例,远中阻生4例。纳入标准包括:符合下颌阻生智齿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无全身性疾病、未使用抗凝药物者。排除标准为:牙齿松动Ⅱ度及以上、伴有牙周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严格遵守医学伦理规范,所有操作均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确保患者隐私保护及权益不受侵犯。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拔牙技术进行治疗,该技术以手动器械为主,包括牙挺、骨凿等工具。手术过程中,医生需手动分离软组织、去除部分骨质并拔除患牙,操作步骤繁琐且耗时较长。
观察组采取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具体内容如下:手术过程精准高效。在下颌阻生智齿的颊侧黏膜处作约2cm切口,分离软组织暴露出骨质表面。超声骨刀设定功率为60W、振幅为70μm,以1mm/s的速度沿牙根边缘精确切割外斜线部位的骨质,去除厚度约2-3mm的骨组织,确保患牙顺利脱位。切割过程中,骨刀产生的水流有效降温,温度控制在40℃以下,最大限度减少热损伤。随后,利用负压吸引装置清除创面渗出液,保持视野清晰。整个过程无需额外缝合,仅需压迫止血5分钟即可完成。
1.3观察指标
(1)手术核心指标对比。记录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长和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采用VAS评分系统来评估病人术后的疼痛感受,评分范围从0到10分,分数越高意味着病人术后疼痛越剧烈。(2)面部肿胀情况评估。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第五天,通过测量患者患侧与健侧耳垂下至颊部的距离,将两组患者的面部肿胀程度分为0至3级。其中,肿胀程度不超过3.0毫米为0级,大于3.0毫米且不超过6.0毫米为1级,大于6.0毫米且不超过12.0毫米为2级,超过12.0毫米则为3级。(3)张口受限状况分析。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第七天,根据上下中切牙切缘的间距来评判两组患者的张口受限情况。正常张口可容纳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横指,平均开口度约为3.7厘米;轻度受限时仅可容纳两横指,平均开口度在2.0至2.5厘米之间;中度受限时仅可容纳一横指,平均开口度大于等于1.0厘米且不超过2.0厘米;重度受限时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平均开口度不超过1.0厘米;而完全性张口受限则表现为完全无法张口,即呈现“牙关紧闭”状态。(4)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统计,包括干槽症、口腔内感染、拔牙窝形态异常以及邻近牙齿受损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基础指标
如下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术后VAS评分/分 |
对照组 | 40 | 31.45±8.34 | 4.50±0.58 | 3.53±1.05 |
观察组 | 40 | 25.02±7.46 | 3.48±0.45 | 2.84±0.86 |
t值 | - | 3.673 | 9.113 | 3.516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2.2不同手术阶段的颌面部肿胀程度
如下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情况颌面部肿胀情况
组别 | 例数 | 术前 | 术后5d | ||||||
0度 | 1度 | 2度 | 3度 | 0度 | 1度 | 2度 | 3度 | ||
对照组 | 40 | 6(15.00) | 25(62.50) | 8(20.00) | 1(2.50) | 20(50.00) | 17(42.50) | 3(7.50) | 0 |
观察组 | 40 | 8(20.00) | 25(62.50) | 6(15.00) | 1(2.50) | 32(80.00) | 6(15.00) | 2(5.00) | 0 |
Z值 | - | - | - | - | -0.517 | - | - | - | -2.213 |
P值 | - | - | - | - | 0.602 | - | - | - | 0.021 |
2.3不同手术阶段的张口受限程度
如下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阶段张口受限情况
组别 | 例数 | 术前 | 术前7d | ||||||||
无张口受限 | 轻度张口受限 | 中度张口受限 | 重度张口受限 | 完全性张口受限 | 无张口受限 | 轻度张口受限 | 中度张口受限 | 重度张口受限 | 完全性张口受限 | ||
对照组 | 40 | 10(25.00) | 15(37.50) | 10(25.00) | 5(12.50) | 0(0.00) | 17(42.50) | 12(30.00) | 10(25.00) | 1(2.50) | 0(0.00) |
观察组 | 40 | 8(20.00) | 15(37.50) | 10(25.00) | 7(17.50) | 0(0.00) | 25(62.50) | 12(30.00) | 3(7.50) | 0(0.00) | 0(0.00) |
Z值 | - | - | - | - | - | -0.513 | - | - | - | - | -2.613 |
P值 | - | - | - | - | - | 0.581 | - | - | - | - | 0.008 |
2.4并发症
如下表4所示:
表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组别 | 例数 | 干槽症 | 口腔感染 | 拔牙窝形态受损 | 邻牙受损 | 总发生 |
对照组 | 40 | 3 | 3 | 5 | 2 | 13(32.50%) |
观察组 | 40 | 1 | 0 | 1 | 0 | 2(5.00%) |
χ2值 | - | - | - | - | - | 5.106 |
P值 | - | - | - | - | - | 0.022 |
3讨论
超声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超出人耳听觉范围,具有方向性强、穿透力强、反射与吸收特性显著等特点。在介质中传播时,超声波以约1500m/s的速度在水中、5900m/s的速度在骨骼中传播,其波长与其频率呈反比关系。超声技术基于压电效应,通过压电晶体将电信号转换为高频振动,再经换能器发射至目标区域。当超声波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系数约10%-90%)和折射现象,从而实现成像或检测。目前,医用超声频率通常为2MHz-15MHz,分辨率可达毫米级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组织测量及治疗领域。
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基于超声波能量的物理特性,通过高频振动实现精准切割。设备内置压电晶体,通电后产生20kHz-30kHz的超声频率,驱动工作尖以微米级振幅(通常为50-100μm)高速振动。工作尖接触骨质时,超声能量使骨细胞破裂并液化,同时激活骨组织表面的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术后愈合。切割过程中,设备自带冷却系统喷射生理盐水,形成水雾环境,有效带走热量并减少骨热损伤,温度可控制在40℃以下。与传统手动器械相比,超声骨刀的切割精度可达0.1mm,切割效率提高约40%,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结构的完整性。超声骨刀对软组织无损伤,术中出血量可控制在5ml以内,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治疗体验。
智齿,又称第三恒磨牙,是人类口腔中最后长出的牙齿,通常在18至25岁之间萌出,故得名“智齿”(象征智慧成熟)。正常情况下,每人应有4颗智齿,分别位于上下颌两侧,每侧一颗。然而,由于现代人类颌骨逐渐退化,仅有约65%的人能完全长出智齿,其余35%会出现阻生、埋伏或缺失现象。智齿的形态多样,牙冠直径平均为10-15mm,牙根长度为8-15mm,多为双根或多根结构。由于生长空间有限,智齿常以各种异常角度萌出,如水平阻生(32.5%)、垂直阻生(28.0%)等,易引发冠周炎、龋齿、牙列拥挤等问题。因此,智齿常成为口腔科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对于阻生智齿,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拔除。
下颌阻生智齿患者具有明显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特点。阻生智齿的萌出受邻牙阻挡(水平阻生占32.5%,垂直阻生占28.0%,近中阻生占16.5%,远中阻生占8.0%),导致牙冠部分或全部被骨质及软组织覆盖。牙体表面常附着大量菌斑,引发牙龈红肿(78.5%的患者术前检查显示牙龈指数≥2)和局部炎症反应,甚至诱发冠周炎(急性发作率约为15%)。由于智齿位置较低,周围骨质密度高(CT值约800-1200Hu),传统拔牙器械难以有效切割,增加了手术难度。此外,下颌神经管的存在使得拔牙风险增大,尤其是第三磨牙距神经管最近距离平均为2.5±0.8mm,稍有不慎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导致术后麻木感(发生率约3.5%)。因此,这类患者需要更为精细、安全的拔牙技术,以保障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应用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时需注意多项细节。术前应通过CBCT明确智齿位置及与神经管的关系,确保牙根距神经管最近距离≥2.5mm。调节骨刀功率为60W、振幅为70μm,切割速度控制在1mm/s以内,避免过高功率引起骨热损伤。切割过程中需持续喷洒生理盐水,维持水流速度不低于50ml/min,保证冷却效果。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心率上升超过15%,应及时暂停操作。术后缝合创口时需严密对位,减少死腔形成,缝线间距保持2-3mm。嘱咐患者术后24小时内冰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以降低肿胀发生率至10%以下。这些措施可有效保障手术安全与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超声骨刀技术不仅能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郭晓慧.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哈尔滨医药,2023,43(01):70-72.
[2]姜嵩,姚星,刘悠,黄彦萍.超声骨刀及微创拔牙刀联合高速涡轮机治疗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16):58-60.
[3]沈达.高频电刀结合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法拔除下颌近中阻生智齿的效果观察[J].名医,2022,(05):69-71.
[4]田景明.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法治疗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04):59-61.
[5]李振权,康景营,邱佩娥.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术治疗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5):124-126+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