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泌尿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与临床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儿童泌尿道感染;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分析
正文
儿童泌尿道感染(UTI)作为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这类感染主要累及儿童的尿道、膀胱、输尿管和肾脏等泌尿系统,通常由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儿童UTI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可能的发热和腹痛等症状,且儿童UTI的肾瘢痕形成和慢性肾脏疾病等潜在并发症亦会给患儿带来一定损伤。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逐渐认识到儿童UTI的复杂性,涉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还与儿童的生理结构、免疫功能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因此对儿童UTI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以及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儿童UTI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深入了解儿童UTI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征,为儿童UTI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1.1.1~2023.12.31于本院展开检查治疗的儿童泌尿道感染患儿12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63例,年龄1月~12岁,平均(4.37±0.34)岁。且本次研究已于展开其取得本院伦理组织审批。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或球菌≥1.0×10^5/ml;(2)离心尿沉渣中白细胞计数>5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3)耻骨上膀胱穿刺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任何数量或革兰阴性菌>1.0×10^3/ml;(4)患儿尿常规非离心尿的白细胞(WBC)计数>5个/HPE;(5)所有患儿均于家属陪同下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患儿;(2)伴有免疫缺陷的患儿;(3)伴有心肝肾、血液疾病或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患儿;(4)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5)临床资料不全的患儿;(6)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儿。
1.3 方法
(1)数据收集:收集研究期间内所有儿童泌尿道感染的病例资料,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住址、发病时间等基本信息,以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编码,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分析儿童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患病率、流行趋势等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不同因素与儿童泌尿道感染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因素。
(3)临床数据分析:搜集研究期间内所有儿童泌尿道感染的病例资料,确保病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包括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泌尿道感染的相关性。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尿常规、尿培养、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其与泌尿道感染的关系。
(4)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对患儿进行治疗,并记录抗生素种类、剂量、疗程等治疗方法,评估治愈率、复发率等指标的治疗效果,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最后对收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病原体类型等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评估临床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向患儿解释临床数据分析结果,并绘制相关图表进行展示,撰写临床分析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和结论。
(5)注意事项:可以与历史数据或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治疗效果的优劣,在分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患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在研究和报告中,应严格保护患儿及家庭的隐私信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所有数据和信息的来源可靠,避免使用不准确或误导性的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避免单一因素的过度解读。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习惯等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1.4 观察指标
(1)124例患儿流行病学数据:统计124例患儿的性别、病原体分布以及季节分布基本流行病学数据。
(2)124例患儿临床数据:统计124例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行x²、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统计124例患儿流行病学数据,见表1。
表1 124例患儿流行病学数据[n(%)]
类别 | 子类别 | 例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61 | 49.19% |
女 | 63 | 50.81% | |
病原体分布 | 大肠埃希菌 | 27 | 21.77% |
铜绿假单胞菌 | 4 | 3.21% | |
其它 | 93 | 73.81% | |
季节分布 | 春季 | 25 | 20.16% |
夏季 | 30 | 24.19% | |
秋季 | 35 | 28.23% | |
冬季 | 34 | 27.42% |
2.2患儿临床数据统计表格
统计124例患儿临床数据,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见表2。
表2 124例患儿临床数据统计表格[n(%)]
类别 | 子类别 | 例数 | 百分比(%) |
症状 | 发热 | 103 | 83.06% |
尿频 | 9 | 7.26% | |
尿急 | 5 | 4.03% | |
尿痛 | 14 | 11.29% | |
血尿 | 7 | 5.65% | |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异常 | 120 | 96.77% |
尿培养阳性 | 115 | 92.74% | |
治疗方案 | 口服抗生素 | 115 | 92.74% |
静脉抗生素 | 5 | 4.03% | |
其它 | 4 | 3.23% | |
治疗效果 | 治愈 | 118 | 95.16% |
复发 | 4 | 3.23% | |
未愈 | 2 | 1.61% |
3 讨论
UTI会对儿童健康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该疾病会影响生长发育,消耗能量和营养;损害肾功能,细菌侵入肾脏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可能导致慢性肾病;增加败血症和肾瘢痕等并发症风险,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导致不适和痛苦,影响睡眠、食欲和学习效率[2]。因而对于儿童泌尿道感染,家长和医生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以避免潜在的危害对儿童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可明晰:儿童泌尿道感染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病率相近,高发年龄为3~6岁,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春季、夏季和秋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热、尿频、尿急和尿痛是儿童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尿常规检查和尿培养是诊断儿童泌尿道感染的重要方法,口服抗生素是治疗儿童泌尿道感染的主要方法,大部分患儿经过治疗后能够治愈,但仍有部分患儿出现复发,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剖析其中原因为:从生理结构上而言,女孩的尿道相对较短、直且宽,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外部侵入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因此女孩在UTI的发病率上略高,而男孩的尿道相对较长,弯曲度大,具有一定的自然防御作用,使得细菌侵入尿道相对困难,但若男孩存在包皮过长或包茎的情况,尿液、自身分泌物等容易聚积在包皮内,长期以往也会诱发炎症感染[3]。儿童尿道相较于成人更为短且直,这为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的逆行感染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细菌能够轻易地从尿道外部进入,并沿尿路向上扩散至膀胱甚至肾脏。
对于年龄而言,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3~6岁的儿童,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并且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开始进入幼儿园或学校等集体生活,接触到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增加,感染UTI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使得儿童更容易受到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侵袭,特别是3~6岁的儿童,正处于免疫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抵抗能力较低,增加了泌尿道感染的风险[4]。同时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尿路系统结构异常时,该细菌可能会通过逆行感染的方式,从肠道进入泌尿系统,导致泌尿道感染。
对于季节而言,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气候变化较大,可能影响儿童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在夏季,天气炎热,细菌繁殖活跃,尤其是肠道杆菌等致病菌,增加了儿童泌尿道感染的风险,同时因天气炎热儿童可能更频繁地使用尿布或穿着紧身衣物,这可能导致尿道口受到污染,增加感染的风险[5]。
在临床症状方面,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这通常是机体对感染的炎症反应,频繁排尿,且每次排尿量较少,同时可能出现急迫排尿感,排尿时可能出现疼痛感,这均是感染导致的尿道炎症状。
在临床检查中,尿常规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尿液中的白细胞,白细胞的出现通常表示有炎症反应,是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尿常规检查操作简便,结果快速,通常在数分钟内即可得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及时诊断的依据,医生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而尿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尿液中的细菌,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与尿常规检查相比,尿培养的特异性更高,能够更准确地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根据尿培养的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最敏感、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且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常被用于儿童泌尿道感染的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抗菌消炎,帮助儿童恢复健康口服药物相比其他给药方式更为方便,患儿和家长都更易于接受,同时口服给药方式可以在家中进行,减少了医院往返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但应当注意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儿童泌尿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该疾病发病率高,易复发,而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分析研究可更好地了解儿童泌尿道感染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全先,邢鹏,付梦宇,等. 郑州地区264例儿童泌尿道感染病原菌谱与耐药性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24,45(03):276-282+288.
[2]王慧芳,何惠玲,陈培玲,等.预防性护理在泌尿系感染患儿抗菌药物治疗期间的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10):1846-1850.
[3]吴瑞娟,杨艳芳,贾璐彩,等.儿童再发性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J].安徽医学,2023,44(04):415-419.
[4]刘敏.儿童发热性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D]. 苏州大学, 2022.
[5]姚瑶,赵丽萍,周红霞,等.儿童泌尿道感染合并惊厥的炎性指标及病原菌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9):3711-3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