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库氯铵在宫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武利振 于松杨通讯作者

滨州医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摘要

米库氯铵(Mivacurium)作为一种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近年来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其起效快、代谢稳定、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等特点,为精细化麻醉管理提供了新选择。本文从其药理特点、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及其麻醉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妇科微创手术中的肌松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提升手术安全性和麻醉效果,促进快速康复理念在微创手术中的落实。


关键词

米库氯铵;宫腔镜手术;肌松药;麻醉管理;临床应用

正文


引言: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宫腔镜手术在妇科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宫腔镜手术不仅能够有效诊断和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然而,麻醉作为手术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在众多麻醉药物中,米库氯铵作为一种新型麻醉药物,因其快速起效和较少副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宫腔镜手术对麻醉深度及肌松状态要求较高。传统肌松药在起效时间及代谢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而米库氯铵凭借其独特药理特性在此类手术中展现出较高应用价值。本文将围绕米库氯铵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与其他药物协同方式及其在手术全程中的肌松管理作用进行探讨,为提高宫腔镜手术麻醉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一、米库氯铵药理特  

1. 作用机制与作用时间

米库氯铵是一种短效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其通过竞争性拮抗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受体,从而阻断神经冲动向骨骼肌的传导,达到肌肉松弛的目的。它的起效时间较短,通常在注射后23分钟内即可发挥明显肌松作用,适用于需快速起效的短时手术,如宫腔镜检查或刮宫术等微创操作。其作用时间一般维持1525分钟,具备良好的可控性,有助于麻醉医生根据手术时长灵活调整用药方案,减少术中肌松不足或术后苏醒延迟的问题。

2. 代谢过程及排泄方式

米库氯铵主要经血浆胆碱酯酶水解代谢,不依赖于肝脏或肾脏功能进行清除,因此在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同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一代谢特性显著区别于其他肌松药,如维库溴铵或罗库溴铵等,避免了因脏器功能障碍导致的药物蓄积风险。同时,代谢产物无活性,不参与肌肉阻断作用,从而减少了药物残留可能引起的术后并发症。该药的排泄途径主要为肾脏与胆道协同作用,但由于大部分已在体内代谢失活,排泄过程对机体影响较小。

3. 心血管稳定性及神经肌肉传导影响

米库氯铵在临床剂量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轻,不易引起显著的血压波动或心律失常。在宫腔镜等对血流动力学要求较高的手术中,这种稳定性有助于维持术中平稳状态。此外,该药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阻断作用较为可预测,恢复过程稳定,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如TOF比值)可准确反映肌松状态,便于麻醉医生控制肌松深度,提升术中安全性。其可逆性较好,与常用肌松拮抗药(如新斯的明)配伍后可实现快速苏醒,降低术后呼吸抑制风险。

 

二、宫腔镜手术的麻醉需求特点

1. 手术过程中的肌松要求

宫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妇科操作,对术中环境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为了保证宫腔内的视野清晰以及手术器械操作的精准性,必须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子宫和腹部肌肉的完全松弛状态。特别是在宫腔扩张、电切、止血等关键步骤中,任何轻微的肌肉反应或自主体动都可能影响手术操作的准确性,甚至造成宫腔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实现稳定、可控的肌松状态是宫腔镜手术麻醉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肌松药物的合理选择对于保障肌松质量和术中安全性至关重要。米库氯铵作为一种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且代谢路径明确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尤其适用于此类短时、精细化手术。它不仅能快速达到所需肌松深度,还可根据手术节奏灵活调整剂量,使肌松程度与术中操作同步,避免肌松过浅或过深造成的风险。因此,米库氯铵在宫腔镜手术中为术者提供了稳定操作环境,同时提升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2. 麻醉深度控制与呼吸管理

宫腔镜手术虽属低创性手术,但多数仍需全身麻醉配合,确保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操作。此类手术对麻醉深度的控制尤为关键:麻醉过浅可能引起患者术中觉醒、体动甚至疼痛反应,而麻醉过深则可能抑制呼吸功能、延长术后恢复时间。此外,宫腔镜手术往往涉及液体灌注,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对麻醉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麻醉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具有良好协同作用的麻醉药物组合,并通过连续监测(如脑电双频指数 BIS、呼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₂等)动态调节麻醉水平。在肌松药使用过程中,应结合呼吸功能变化合理调整通气参数,确保术中氧合与通气的平衡,降低呼吸系统并发风险。

3. 对术中苏醒与术后恢复的要求

宫腔镜手术一般操作时间较短,术后患者需尽快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能力,以实现术后快速通道管理。这就要求所用麻醉及肌松药物在术毕后迅速代谢或具备良好的拮抗性,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苏醒过程。肌松药若不能及时恢复,可能造成术后呼吸肌乏力、氧合不足等不良后果。因此,选择代谢快、恢复迅速的肌松药是优化术后恢复流程的关键环节。米库氯铵因其短效性和可逆性,能在术毕后快速终止作用,配合适当的肌松拮抗剂使用,有助于缩短术后观察时间,减少苏醒室停留,提升患者周转效率。此外,良好的术后恢复还可减少术后恶心、疲乏等不适反应,提升患者整体就医体验。

 

三、米库氯铵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优势

1. 提高手术可视性与操作稳定性

宫腔镜手术依赖于高清影像系统对宫腔内部结构进行直视操作,因此手术视野的清晰与器械操作的稳定性对手术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米库氯铵通过有效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实现快速而充分的肌肉松弛,能显著减少术中因腹肌张力、体动反应等因素造成的操作干扰。特别是在宫腔扩张、电切、摘除息肉或粘膜修整等步骤中,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不仅有助于器械精准定位,还能降低机械性损伤子宫内膜的风险。此外,患者在手术中维持平稳呼吸和无自主运动状态,有助于医生精细操作,提升操作效率,进而减少因操作困难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与术中意外发生率。

2. 缩短手术及麻醉恢复时间

宫腔镜手术多为择期日间手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普遍期望在术后能够尽快清醒并顺利出院,因而对恢复时间和术后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米库氯铵作为一种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具备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代谢速度快等特点,极大地契合了微创手术对快速麻醉恢复的临床需求。其代谢主要依赖血浆胆碱酯酶水解,不受肝肾功能影响,不易在体内蓄积,因此药效终止迅速且可控,患者术后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状态,实现顺利苏醒。此外,在术毕阶段联合使用新斯的明等常规肌松拮抗剂,可进一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残余肌松带来的呼吸功能障碍风险。这一优势不仅提升了手术周转效率,也减轻了苏醒期护理的压力,有利于实现快速康复管理模式,满足日间手术对高效、安全和患者满意度的综合要求。

3. 降低麻醉药物交互风险

由于米库氯铵不参与肝肾代谢通路,与多种静脉麻醉药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干扰较少,减少了药物之间的交互影响。此外,其肌松效应可通过监测神经肌肉传导状态进行精确控制,在保障麻醉深度的同时避免药物过量,尤其适用于术中需多次调整麻醉深度的短时手术。麻醉医生可根据实时监测结果灵活调节药量与通气模式,维持机体功能的平衡,有效降低术中麻醉并发症和术后迟发反应发生概率,提升整体麻醉质量。

 

四、米库氯铵全身麻醉管理策略

1. 与静脉麻醉药的联合使用

在宫腔镜手术中,米库氯铵常与静脉麻醉药联合应用,以达到快速诱导、充分肌松和术后快速清醒的综合目标。临床上常选用丙泊酚作为主要的诱导和维持麻醉药物,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清除迅速,与米库氯铵在药效时间上的契合度较高。此外,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等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常用于配合,以增强镇痛深度和抑制术中应激反应。米库氯铵的使用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和催眠药的用量,降低因剂量过大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呼吸抑制等问题。这种多药协同机制不仅提高了麻醉安全性,也有利于术后苏醒的顺利进行。针对手术时间较短的特点,麻醉方案中强调药物作用时间的同步匹配,选择代谢途径互不干扰、拮抗效果明确的药物组合,保障术中药效稳定,术后快速恢复。

2. 监测手段在剂量调整中的应用

科学的药物监测对于米库氯铵的剂量控制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在术中肌松管理中,肌肉松弛监(如TOF计数)被广泛用于实时评估肌松程度,指导肌松药追加剂量的时机与剂量大小,防止肌松过深或残余肌松的发生。对于宫腔镜手术这类对术中操作稳定性要求高的手术,需确保患者处于适度肌松状态,以利于操作进行又不延迟苏醒过程。同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可帮助麻醉医生精确掌握镇静深度,避免因过度镇静导致的呼吸抑制,或因镇静不足造成术中觉醒风险。EtCO₂、SpO等通气指标亦需密切监控,确保在充分肌松状态下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功能正常。通过上述综合监测手段,医生可对米库氯铵的使用进行个体化调整,提高麻醉管理的安全性与精细化水平。

3. 术后肌松拮抗与苏醒管理方法

宫腔镜手术结束后,快速、安全的苏醒是保障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环节。米库氯铵具有较短的作用时间,但仍需结合术毕时的肌松监测结果,判断是否使用肌松拮抗剂。常用的拮抗药物为新斯的明,常与阿托品联用,以防止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心动过缓。在TOF比值≥0.9时,多数患者可安全苏醒且恢复自主呼吸功能,具备拔除气管导管的条件。若监测显示残余肌松存在,应根据情况追加拮抗剂剂量,避免术后呼吸肌无力或低通气的发生。同时,在术后恢复室内继续监测患者的意识、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其完全摆脱肌松药影响后方可离室。针对术后短时间内需离院的日间手术患者,应特别关注术后清醒质量和运动能力,必要时提供辅助氧疗或简短观察,以防出现迟发性肌松相关并发症。

 

五、米库氯铵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与发展方向    

1.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保障

米库氯铵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别适用于对麻醉深度和肌松时间控制要求严格的短时手术。其代谢主要依赖血浆胆碱酯酶水解,不通过肝肾系统清除,因此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中仍具有相对稳定的代谢特性,避免了因器官代谢功能不全而导致的药物蓄积与毒性风险。研究显示,在推荐剂量范围内使用米库氯铵,不易引发显著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变化,临床表现为心率平稳、血压波动小,尤其适合存在潜在心血管风险的患者。

同时,米库氯铵的肌松效应可以通过神经肌肉功能监测手段(如TOF刺激)实时评估,辅助麻醉医生进行个体化药量调控,进一步降低术后残余肌松现象发生概率。此外,其与常规肌松拮抗剂配伍良好,在手术结束后可迅速逆转其阻断作用,保证患者及时苏醒,降低术后呼吸肌乏力和低通气的风险。安全性也体现在其与多种麻醉药物之间的药物相容性良好,不产生明显拮抗或增强毒性反应的交互效应。

2.未来应用的临床优化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尽管米库氯铵具备较高安全性,但临床仍需强化肌松监测技术在术中的普及使用,确保药物剂量精准、安全。今后临床可进一步推动与BIS监测、EtCO监测、床旁肌松监测等智能设备的联动,提升麻醉个体化水平。针对不同体型、年龄、基础疾病状况的患者群体,米库氯铵的剂量调整策略与拮抗时机也应纳入标准化流程管理,保障药物使用的科学性。

同时,围术期管理应关注患者的整体麻醉体验,包括术后苏醒速度、肌肉恢复程度及呼吸功能评估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体系。随着麻醉信息系统的发展,米库氯铵的用药数据积累将有助于建立更科学的用药模型,支持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在麻醉工作中的应用。临床人员应持续培训和掌握相关新技术与监测工具,确保米库氯铵的使用过程更加规范、可控,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短效肌松药在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地位。

 

结语:

米库氯铵凭借其快速起效、作用稳定、代谢可控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宫腔镜手术中展现出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在术中肌松管理、术后恢复及围术期安全控制方面均表现优异,契合微创手术对麻醉质量的高标准要求。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精准管理的需求提升,米库氯铵的临床应用将更加规范化与个体化,为妇科微创麻醉提供更为高效、安全的药物支持,推动微创手术麻醉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吕慧,马鹤,朱卓,等.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米库氯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07):1359-1361.

[2] 周云,吴明灿,罗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宫腔镜操作培训器设计与应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05):29-32.

[3] 王建明.米库氯铵用于短小手术优点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34-1335.

[4] 周进峰.宫腔镜电切术应用米库氯铵肌松1[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9):191.

[5] 翟冰妍.宫腔镜手术中手术室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2):125.

[6]夏叶红.宫腔镜手术在早期内生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16):17-19.

[7]鲁晋方,李九会,李寿,等.非去极化肌松药不良反应防治[J].临床军医杂志,2024,52(12):1211-1214.

[8]李祥.不同剂量米库氯铵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肌松效果的临床效果观察[J].婚育与健康,2023,29(16):70-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