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李雅然1 张燕青1 田晓鹏2 张健1

1.邢台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河北省 邢台 054000

摘要

目的:对二甲双胍疗效进行分析,并比对其在2型糖尿病中联用利拉鲁肽的效果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定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筛选节点为2023年4月—2024年12月,在密封信封抽选法辅助下将对象随机化分布,二甲双胍用于随机分布的34例,设定为对照组,基于此,研究组(34例)执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比对组间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FPG(6.48±1.25)mmol·L-1、LDL-C(2.63±0.34)mmol·L-1、HbAlc(6.48±1.02)、TC水平(3.75±0.53)mmol·L-1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OMA-IR(41.32±2.58)、Glg水平(66.93±5.24)pmol·L-1均比对照组要低,HOMA-β(2.06±0.27)相较于对照组要高(P<0.05)。治疗后较之对照组,研究组的肠道菌群指标均更优(P<0.05)。研究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8.82%)与对照组(5.88%)相近(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中加入利拉鲁肽的疗效确切,可改善其糖脂代谢水平、胰岛功能,能够调节肠道菌群,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具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利拉鲁肽;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

正文


临床调查显示,在糖尿病类别中90%均为2型糖尿病,其属于代谢性慢性疾病,发病后不仅会对患者血糖水平、胰岛功能造成影响,若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持续达不到适宜区间还会对多器官组织造成影响[1]。针对该疾病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手段,可调控血糖水平,使其维持在适宜区间,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药物为临床常选药物,其中二甲双胍属于首选药物,其可发挥血糖调控、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其单一应用有局限性,对胰岛素β功能影响较小,导致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需要选择高效药物联合治疗[2-3]。利拉鲁肽也属于降糖药物,其能够通过刺激胰岛素活性,达到胰高血糖素分泌持续抑制的作用,从而发挥血糖控制效果[4]。并且该药物对脂肪因子也可发挥调节作用[5]。对此,本次研究对利拉鲁肽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胃肠道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筛选节点为20234—202412在密封信封抽选法辅助下将对象随机化分布,研究组34例18例分布为性,16例分布为,年龄集中在40-75岁,平均(57.36±3.85)岁,病程在1~10年,平均(5.36±1.05。对照组34例19例分布为性,15例分布为,年龄集中41-75岁,平均(57.48±3.91)岁,病程在1~9年,平均(5.41±1.12自然信息详细对比P>0.05,组间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贴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相关信息了解,同意参与者空腹血糖测定≥7mmol/L;临床资料无缺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并发者;罹患精神疾病者;对研究中药物难以耐受者。

1.2方法

对照组执行二甲双胍(生产源头为北京中惠药业有限公司,0.25g为规格,国药准字识别为H20093098)治疗,每次经口将0.5g服用,每天用药两次,持续给药2周后基于疗效增加药量,以0.5g为每次增加上限,以周为单位增加,单次剂量上限≤2g。

基于此,研究组执行二甲双胍(生产源头为北京中惠药业有限公司,0.25g为规格,国药准字识别为H20093098)+利拉鲁肽(生产源头为Novo Nordisk A/S,3ml:18mg检索为规格,批准文号识别为S20160005)治疗,经皮下注射予以0.6mg/次,每天用药一次,根据疗效提升剂量,达到1.2mg/d。

1.3观察指标

糖脂代谢水平:涵盖FPG(指代:空腹血糖)检录值、LDL-C(指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录值、HbAlc(指代:糖化血红蛋白)检录值、TC(指代:血清总胆固醇)检录值。

胰岛功能指标:涵盖HOMA-IR(指代:胰岛抵抗指数)检录值、Glg(指代:空腹胰高血糖素)检录值、HOMA-β(指代:胰岛β细胞指数)检录值。

肠道菌群水平:涵盖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涵盖腹痛、恶心、腹泻,越低的发生率,代表越高的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系统处理实验生成数据,计数资料表示n(%),x²检验,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于统计学维度描述有差异:P<0.05。

2结果

2.1糖脂代谢水平

治疗前组间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值均较低,P<0.05,见表1。

1 糖脂代谢水平对比(

组别

n

FPG(mmol·L-1

LDL-C(mmol·L-1

HbAlc(%)

TC(mmol·L-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4

9.73±1.28

6.48±1.25

4.32±0.69

2.63±0.34

8.13±1.05

6.48±1.02

6.13±1.06

3.75±0.53

对照组

34

9.76±1.32

7.49±1.48

4.35±0.72

3.61±0.52

8.16±1.08

7.58±1.14

6.14±1.12

4.71±0.67

t

--

0.095

3.040

0.175

9.198

0.116

4.193

0.038

6.553

P

--

0.925

0.003

0.861

0.000

0.908

0.000

0.970

0.000

2.2胰岛功能指标

治疗前组间P>0.05,治疗后,研究组除HOMA-β较高外,其余数据均更低,P<0.05,见表2。

2 胰岛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n

HOMA-IR

Glg(pmol·L-1

HOMA-β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4

16.32±1.72

41.32±2.58

79.26±7.35

66.93±5.24

3.08±0.42

2.06±0.27

对照组

34

16.34±1.75

34.18±2.65

79.47±7.62

72.18±5.72

3.10±0.38

2.39±0.31

t

--

0.048

11.257

0.116

3.946

0.206

4.681

P

--

0.962

0.000

0.908

0.000

0.838

0.000

2.3肠道菌群水平

治疗前组间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肠杆菌、肠球菌水平较低,其余指标均较高,P<0.05,见表3。

3 肠道菌群水平对比(lgN·g-1粪便)

组别

n

肠杆菌

肠球菌

拟杆菌

双歧杆菌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4

9.38±1.06

8.05±0.92

9.42±1.78

8.05±1.24

8.75±1.13

9.72±1.05

7.79±1.15

9.46±1.09

对照组

34

9.43±1.12

8.84±0.89

9.44±1.81

8.78±1.37

8.74±1.14

9.06±1.01

7.82±1.18

8.42±1.25

t

--

0.189

3.599

0.046

2.304

0.036

2.641

0.106

3.656

P

--

0.851

0.001

0.964

0.024

0.971

0.010

0.916

0.001

2.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间发生率相近,P>0.05,见表4。

4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腹痛

恶心

腹泻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4

1(2.94%)

1(2.94%)

1(2.94%)

3)8.82%

对照组

34

1(2.94%)

1(2.94%)

0(0.00%)

2)5.88%

--

--

--

--

0.216

P

--

--

--

--

0.642

3讨论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综合干预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上述因素作用下会导致胰岛功能障碍、β细胞功能缺陷,从而引发该疾病[6]。除此之外,饮食不洁、肠道菌群异常等因素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紧密联系,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对宿主能量与营养的吸收利用产生影响,导致BMI、胆汁代谢、脂肪合成与储存异常,从而高度参与疾病发展中[7]。这使得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单一药物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选择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的联合方案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糖脂代谢水平测定,研究组治疗后数据均处在更低区间(P<0.05)。胰岛功能指标测定可见,研究组数据在治疗后均更优异(P<0.05)。原因分析为,二甲双胍的核心降糖机制在于,其可通过对肝脏内葡萄糖生成进行持续性抑制,达到减少糖异生作用,并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该药物可增加目标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率,促使葡萄糖的运转率提升,进而实现降糖目的[8]。此外,二甲双胍的应用还可增加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改善胰岛素抵抗。利拉鲁肽的降糖核心机制体现在,其可通过对胰岛素释放产生正向影响,使得胰高糖素的分泌被抑制,并且该药物可作用于外周组织,使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这一系列机制可较好实现降糖目的[9]。在胰岛功能影响中,利拉鲁肽可阻滞胰岛β细胞功能持续衰退状况,对血糖水平起到长期控制效果,且具备减少胰岛素抵抗功效。同时,利拉鲁肽可起到减轻体重、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等功效,更加全面管控血糖影响因素[10]。这使得上述两种药物的联用可协同增强降血糖功效,更好改善糖脂代谢水平与宿主胰岛功能。肠道菌落水平逐项比对中,研究组治疗后各项数据均更满足预期(P<0.05)。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示组间不具有差异性(P>0.05),原因分析为,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与吸收、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中肠道菌群均有参与,其对胰岛素敏感性调节有一定影响,使得其能够干扰血糖控制,当肠道菌群失衡会对患者体重、血糖水平等多项指标造成影响。二甲双胍的应用通过其编码的金属转运蛋白的基因等介质对肠道细菌产生影响,辅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但作用较轻,单一用药达不到预期。利拉鲁肽的联用可通过其所具有的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等功效达到控制饮食,改善肠道菌群的目的,增强肠道菌群水平调节功效。以药代动力学为切入点分析,二甲双胍的生物利用度较高,且吸收迅速,服用2-3h后可达到血浆浓度峰值,以肝脏为主要代谢路径,但约30%以原形排泄,使得肝毒性风险较低。但该药物半衰期短,约为6h,要维持血药浓度稳定性需多次给药,使得长期使用中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较高。利拉鲁肽的半衰期较长,可维持13h内持续发挥药效,可延长给药间隔,且副反应少,通过饮食调控、胰岛功能改善等作用可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使得药物联用安全性较高。

综上,在二甲双胍基础方案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利拉鲁肽治疗可改善其糖脂代谢水平、胰岛功能,且能够调节肠道菌群,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贾旭朝,佘丽燕,李敏男,等.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 2023, 38(3):136-140.

[2]王光春.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23, 18(12):21-24.

[3]张朝霞,董璇.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贵州医药, 2023, 47(8):1227-1229.

[4]马平平,郑文静,高慧峰,等.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 2023, 32(20):127-129.

[5]唐慧微,高莉.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23, 26(5):26-30.

[6]唐昀,胡婷.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与药学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 17(18):88-91.

[7]郑海燕.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 17(22):119-121.

[8]赵鑫,付春芳.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IMT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23, 18(13):124-126.

[9]孟艳平.利拉鲁肽联合德谷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24, 19(14):51-54.

[10]赵鑫,付春芳.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IMT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23, 18(13):124-1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