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防接种模式下儿童接种效果评价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满意度情况研究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雅梦 王筱砾

青岛市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 266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预防接种模式对儿童接种效果和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10月于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80例儿童开展研究,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行标准模式接种干预,观察组行改良接种方式干预,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标准的预防接种模式进行改善,可以提升预防接种效果,提升儿童对疫苗接种过程的配合度,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提升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了解程度,使家长对干预方式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关键词

不同预防接种模式;儿童;接种效果;家属满意度

正文


预防接种属于阻止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地应用生物制品进行疫苗接种,能够使儿童的免疫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有研究数据表明,当前全世界范围中,每年进行预防接种,能够显著减少儿童致残、致死的数量,大约有75万、300万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1]。预防接种属于临床上防治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至今仍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属于当前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不断发展,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漏种、迟种、不种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但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儿童会出现不良反应,使接种效果受到影响,还会损害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过程的满意度,因此,对预防接种干预模式进行改善十分关键。相较于传统的接种干预模式,经过改良的干预模式能够通过快速注射、健康指导、环境调节等途径,使儿童不配合情况发生率降低,使预防接种效果显著提升[3]。但临床上相关研究较少,本次选取预防接种儿童,并分析不同预防接种模式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以及家长满意度的干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0月于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80例儿童开展研究,随机分组,各40例。观察组男女比22:18,年龄1-6岁,平均(3.24±1.05)岁。对照组男女比21:19,年龄1-6岁,平均(3.37±1.10)岁。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符合疫苗接种适应症儿童;生长发育正常者;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躯体性疾病者;存在疫苗免疫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标准模式接种干预。定时给家长发送信息,通知家长正确的疫苗接种时间,提前告知接种的疫苗种类、接种部位、接种禁忌、接种方案等多种情况,保证家长能够指导儿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儿童在疫苗接种前出现了感冒、发烧等疾病,需要延缓接种,待病情好转且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继续接种。在接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室内清洁和消毒工作,保证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清洁工作,核对接种儿童的详细身份信息,进行健康询问,严格落实“三查七对”,无误后接种疫苗。疫苗接种完成后,需要做好疫苗记录本的更新和完善工作,告知下一次疫苗接种的时间,并留观半小时,无异常情况发生后,自行离开。

观察组行改良接种方式干预。(1)建立小组。结合临床疫苗接种工作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干预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培训、教育等工作,保证所有成员均能够按照疫苗接种相关规定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提升各个成员的自身技能和知识储备,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实际工作之中,保证疫苗接种效率。(2)接种前健康指导。部分家长对疫苗接种的了解不足,难以完善落实疫苗接种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临床疫苗接种计划,合理地为儿童安排接种时间。在接种前,工作人员需要告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注意事项、流程等多种信息,使家长对接种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在登记大厅中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疫苗接种知识的视频,保证等候的家长能够对其进行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健康手册、宣告栏、宣讲会等途径,使家长形成正确的疫苗接种认知。工作人员需要将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重要性进行告知,使家长消除自身心中的焦虑、不安感。告知家长接种后注意事项,加大监管力度,减少剧烈运动和揉搓,降低对接种位置造成的刺激。(3)环境调节。工作人员需要将接种室的环境进行调节,借助温馨的饰品、玩具等对接种室进行装饰,保证儿童在接种室中可以保持平静的状态,另外,需要随时注意儿童的情绪,给予其足够的关怀,促进疫苗接种过程的顺利实施。做好接种室的消毒管理工作,降低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儿童区放置玩具、儿童图书、绘本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其对接种的恐惧感得到缓解。4)三快注射:接种前快速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确保儿童适合接种疫苗,最大程度上降低过敏等情况发生率。接种过程中,需要快速为儿童接种,使儿童的疼痛度得到缓解,接种完毕后,需要密切注意儿童的身体反应,保证其不会出现不良反应,留观30分钟。(5)接种后干预。接种完毕后,需要应用无菌棉对穿刺位置进行按压,并选择适当的敷贴进行保护,防止外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保证穿刺位置的清洁和干净状态。在选择敷贴的时候,需要保证敷贴透气、防水、抗菌,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敷贴可以平整地贴在接种位置,防止空气、水分渗入。6)随访。疫苗接种结束后,需要将儿童家长拉入到微信群聊之中,小组成员可以在群聊之中了解儿童接种后的恢复情况,了解后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做好随访和记录工作。家长可以在群聊中提出自身疑问,小组成员耐心解答,从而使其更好的进行疫苗接种后管理工作,提升儿童舒适度。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儿童接种配合度。以Frankl行为量表评估,绝对配合:1级;相对配合:2级;相对不配合:3级;绝对不配合:4级。配合度=(1级+2级)/n×100%。

1.3.2 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腹泻、发热、红肿、恶心呕吐、硬结、皮疹。

1.3.3 评估家属满意度。以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一般)/n×100%。

1.3.4 评估家属认知情况。包括接种程序、接种目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26.0软件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评估儿童接种配合度

观察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 评估儿童接种配合度[n(%)]

组别

例数

1级

2级

3级

4级

配合度

观察组

40

18(45.00)

19(47.50)

2(5.00)

1(2.50)

37(92.50)

对照组

40

13(32.50)

17(42.50)

4(10.00)

6(15.00)

30(75.00)

X2

/

/

/

/

/

4.501

P

/

/

/

/

/

0.034

2.2 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 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腹泻

发热

红肿

恶心呕吐

硬结

皮疹

发生率

观察组

40

0

1(2.50)

0

0

1(2.50)

0

2(5.00)

对照组

40

0

2(5.00)

2(5.00)

1(2.50)

2(5.00)

1(2.50)

8(20.00)

X2

/

/

/

/

/

/

/

4.114

P

/

/

/

/

/

/

/

0.043

2.3 评估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评估家属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0

20(50.00)

19(47.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16(40.00)

18(45.00)

6(15.00)

34(85.00)

X2

/

/

/

/

3.914

P

/

/

/

/

0.048

2.4 评估家属认知情况

观察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4 评估家属认知情况±s,分

组别

例数

家属认知情况评分

接种程序

接种目的

不良反应预防

接种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时间

观察组

40

92.67±2.84

93.81±2.61

94.28±3.11

94.50±2.18

93.28±2.16

对照组

40

90.13±2.66

90.57±2.18

92.03±3.34

92.11±2.51

90.73±2.45

t

/

4.128

6.026

3.118

4.547

4.938

P

/

0.000

0.000

0.003

0.000

0.000

3 讨论

儿童自身年龄较小,免疫系统并未发育成熟,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抵御能力比较差,属于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开展预防接种,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免疫保护机制,达到疾病预防的目标,属于当前社会公共卫生领域中极其重要的措施。不仅如此,儿童预防接种能够对儿童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保护,使儿童在无病无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4]。预防接种属于当前临床上阻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高效方式,不仅保护了儿童安全,还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保证社会稳定发展。虽然疫苗接种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传染性疾病,但是受到家长对疫苗接种安全性以及接种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的担忧,使临床疫苗接种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5]。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上降低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担忧心理,提升其接种满意度,保证疫苗接种效果,已经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临床进行疫苗接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到注射流程,还需要为儿童提供全面、优质、合理的干预措施,保证接种的安全性、有效性。既往临床上主要通过预防接种相关规定开展接种工作,但是,该种干预方式难以满足儿童接种的需要,难以提升预防接种的整体效果。改良接种方式干预是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发展、总结而来的新型干预模式,能够弥补常规干预的不足,显著提升预防接种效率。在该种干预模式中,工作人员会对家长进行疫苗接种前的健康指导工作,详细告知预防接种的流程、注意事项等情况,使家长对疫苗接种的了解度进一步提升,形成正确的认知,降低错误观念的干扰[6]。在注射过程中引入三快注射方式,能够提升疫苗接种的整体效率,降低儿童自身的疼痛程度,使其对预防接种的配合度显著提升。工作人员还会对接种室的环境进行调节,严格落实消毒处理,并应用童趣的装饰品对接种室进行装饰,最大程度上减少儿童的陌生感,使其对接种的抗拒感减少。工作人员还会对儿童的状态进行观察,如果其存在异常的情绪,需要及时调节,使儿童能够积极配合接种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7]。在接种之后,工作人员会将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告知,使家长知晓接种后留观的重要性,积极、严格地落实接种后保护措施,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提升对儿童的保护力度。在接种后,工作人员会应用敷贴对接种位置进行保护,减少致病菌对其造成的干扰,防止空气、水汽等进入,避免发生过敏、红肿等情况,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8]。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后,预防接种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儿童对接种的配合度较高,家长对接种满意度处于极高水平,并未发生不良反应,使儿童的安全性得到了保护。本研究结果表明了改良预防接种干预模式的应用价值,能够通过人性化的理念,使儿童和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配合度提升,从而落实地方预防接种管理规定,在儿童的健康维护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该种干预模式中,工作人员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保证接种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儿童的接种安全性,增强了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和态度,从而积极配合预防工作的展开。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预防接种干预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整改,使其更加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为免疫规划工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综上所述,对标准的预防接种模式进行改善,可以提升预防接种效果,提升儿童对疫苗接种过程的配合度,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提升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了解程度,使家长对干预方式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迎春,沈泌,伍翠云,等.改良注射方法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预防接种应用效果评价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12):4-4.

[2] 张娜.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对儿童疫苗合格接种及接种质量的影响评价[J].康颐,2024(18):242-243.

[3] 宋爽.健康宣教在儿童疫苗接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1):153-155.

[4] 雷长红.基于阶段转变理论的社区医生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认知现状及满意度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7):88-90.

[5] 许小燕.家长预防接种认知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完成效果的作用探讨[J].健康女性,2023(3):133-134,136.

[6] 李秋.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养生大世界,2022(10):224-225.

[7] 李福利.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2(4):5-6.

[8] 蒋健强.预防接种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对接种儿童家长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升评价[J].大健康,2022(18):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