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对10-15mm结直肠息肉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息肉切除;并发症
正文
内江市科技计划项目(Z202201)
结直肠息肉属于良性疾病,并在发生于肠黏膜,病理上将其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类型,前者属于癌前病变,与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调查研究显示,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等均是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生率越来越高[2]。尽管该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如果病史比较长,息肉的形态学逐渐变化,长期积累最终可能出现恶变,并导致结肠癌的形成。结肠镜下切除息肉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相关报道显示,30%左右的结直肠癌发生与息肉切除不完全有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术切除方案提高病灶完全切除率[3]。21世纪后,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临床治疗中凸显出重要价值,有研究指出,针对直径<10mm结直肠息肉患者,该手术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较高,但其治疗息肉直降10-15mm的患者研究较少[4]。为了进一步确定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用于治疗10-15mm结直肠息肉的价值,现选择70例结直肠息肉病人开展以下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70例结直肠息肉病人(息肉直径10-15mm)开展研究,治疗时间在2022.10~2024.10之间,根据手术方案分组,病人资料和统计学数据见表1。本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手术指征;经肠镜检查结肠息肉直径在10-15mm范围内;神志清醒且可正常交流沟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接受随访;临床资料真实完整;知情并签署意愿书。
排除标准:住院期间意识状态模糊;认知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术前服用抗凝药物;处于特殊时期女性,例如妊娠期、哺乳期。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 性别(n,%) | 年龄( | 息肉直径( | 息肉部位(n,%) | 息肉形态(n,%) | |||
男 | 女 | 结肠 | 直肠 | 有蒂 | 无蒂 | |||
参照组(n=35) | 20(57.14) | 15(42.86) | 50.23±4.56 | 12.86±1.15 | 26(74.29) | 9(25.71) | 18(51.43) | 17(48.47) |
研究组(n=35) | 22(62.86) | 13(37.14) | 50.88±4.37 | 12.97±1.24 | 24(68.57) | 11(31.43) | 20(57.14) | 15(42.86) |
t/x2 | 0.238 | 0.605 | 0.382 | 0.280 | 0.230 | |||
P | 0.626 | 0.547 | 0.704 | 0.597 | 0.631 |
1.2方法
两组实施术前禁饮禁食,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整术前常规检查,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舒泰神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40034)进行肠道清洁。
参照组采取传统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取患者侧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使用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40122)静脉麻醉,给予鼻导管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将电子结肠插入肛门内,明确息肉位置及其边缘部位,根据息肉位置、大小和数量确定切除方案,适当调整结肠镜角度,充分暴露息肉。由息肉处黏膜下层进针,注入3.0~4.5ml肾上腺素盐水,反复注射直至病变处隆起再拔针,使用高频凝电切将其切除,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研究组采取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体位、麻醉以及结肠镜操作与参照组相同,确定息肉特征,经活检孔道置入冷圈套器(扬州发特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格型号FTL-PSC-24-230-30-10-N),确保套取范围覆盖息肉边缘2mm正常组织,拉紧冷圈套器收紧息肉,切除息肉,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1.3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至切口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称重法计算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手术当天至出院时间)。
(2)息肉切除情况。观察并统计息肉完全切除(术后活检取材,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息肉组织)、整块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的百分比。
(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迟发性穿孔(术后一个月内结肠壁出现小孔或裂口)、术后出血(术后一个月内出现鲜红色或者暗红色血便)、反应性结肠浆膜炎(术后一个月内出现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
使用SPSS27.0进行统计学计算,“%”表示计数资料(息肉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由参数x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手术相关指标),结果由参数t检验,将P<0.05作为有差异的依据。
2. 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 术中出血量(ml) | 手术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参照组(n=35) | 35.95±4.44 | 105.23±7.26 | 5.45±1.02 |
研究组(n=35) | 36.17±4.84 | 91.73±5.46 | 5.32±1.05 |
t | 0.198 | 8.792 | 0.525 |
P | 0.844 | 0.000 | 0.601 |
2.2两组息肉切除情况对比
组间比较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统计学P>0.05,见表3。
表3 两组息肉切除情况对比(n,%)
组别 | 完全切除率 | 整块切除率 |
参照组(n=35) | 35(100.00) | 34(97.14) |
研究组(n=35) | 33(94.29) | 32(91.43) |
χ2 | 0.515 | 0.265 |
P | 0.473 | 0.607 |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间比较迟发性穿孔、术后出血、反应性结肠浆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数据更低,统计学P<0.05,见表4。
表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n) | 迟发性穿孔 | 术后出血 | 反应性结肠浆膜炎 | 总发生率 |
参照组(n=35) | 3(8.57) | 3(8.57) | 2(5.71) | 8(22.86) |
研究组(n=35) | 1(2.86) | 0(0.00) | 0(0.00) | 2(5.71) |
χ2 | 4.509 | |||
P | 0.032 |
3.讨论
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可发展为结直肠癌,威胁患者生命,而如何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是临床重点关注且亟须解决的问题,尽早进行结肠镜筛查和病灶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5]。目前针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尚存在分歧,直径<10mm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案选择性较多且治疗效果较好,对于直径10-15mm的结直肠息肉治疗方案选择尚未统一。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且效果较好。该手术属于热切除治疗术,但术中使用高频电切切除息肉,会造成电凝损伤,对结直肠黏膜以及邻近组织造成影响[6-7]。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不断有学者提出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认为该手术方案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更优,多用于治疗直径<10mm结直肠息肉,也可治疗部分≥10mm的无蒂息肉[8-9]。本次研究显示,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数据相似,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P<0.05)。说明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该手术过程中无需进行黏膜下注射,也无需电凝,手术用时更短。本研究结果提示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差异不大,而叶冠男[10]等研究结果认为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缩短。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研究样本量不足。结果2、3显示,组间比较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等数据相似(P>0.05),研究组迟发性穿孔、术后出血、反应性结肠浆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说明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息肉切除效果相当,而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10-15mm结直肠息肉出现术后穿孔和出血的风险较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使用电凝等技术止血会影响息肉边缘,损伤结直肠黏膜,而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不会造成黏膜热损伤,其对息肉边缘的凝固效果理想,降低了穿孔和出血的风险[11-12]。
综上所述,冷圈套内镜黏膜切除术已经发展成熟,其用于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优势明显,针对10-15mm结直肠息肉,该手术方案与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息肉切除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梁晓华,严晓璐,檀心广,等.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直径5~15 mm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师在线,2023,13(12):54-58.
[2]刘婧,卢静怡,杨兰芳,等.内镜下冷圈套器和热圈套器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1):1-7.
[3]Kamal F, Khan MA, Lee-Smith W,et al. Cold snare versus cold forceps polypectomy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diminutive polyp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Gastrointest Endosc. 2023,98(1):7-18.
[4]吕阳,苏东风,邵丽春,等.冷圈套联合黏膜下注射在结直肠小息肉切除中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24,52(6):648-650.
[5]程亭亭,肖钊,高倩.内镜下不同圈套器切除术治疗直径≤1.0 cm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疼痛因子PGE2等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4,45(10):1028-1032.
[6]郑明传,叶凡,李琢,等. 冷圈套黏膜切除术对直径≤1.0 cm结直肠息肉患者血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及VEGF、TXB2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10):1898-1901,1939.
[7]何金龙,陈磊,陈静,等. 圈套器冷切除术与热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回顾性对比研究[J].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4(23):2429-2434.
[8]刘美荣. 结直肠息肉冷圈套器切除术与冷内镜黏膜切除术后深度的病理组织学评估[J]. 当代医学,2022,28(8):93-95.
[9]闫真,张杰,郎海波,等.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与冷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10mm无蒂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中国医药,2023,18(6):860-863.
[10]叶冠男,张嘉怡,周震,等.冷圈套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直径≥10 mm大肠息肉的疗效及治疗成本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32(8):1282-1286.
[11]樊荣荣,范彩霞,范艳明,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效果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7):933-935.
[12]杨桂丽,邱远哲,宋明全,等.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治疗直径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精准医学杂志,2023,(5):423-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