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管理联合集束化干预对医院感染影响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医院感染;多学科管理;集束化干预、风险评估
正文
中图分类号:R181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与患者医疗安全密切相关,医院感染重在“预防”,医院感染防控不仅仅是预防感染暴发,预防感染暴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底线和红线,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感染病例,但不是所有的感染都可以预防。对于妇幼保健院收治病人的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科收治的病人为早产儿,其免疫力低下、体重小、病情危重,为感染的高危人群[3]。利用医院风险评估才能找出高风险人群、高风险部门、高风险环节,把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提升我们管理的效能、效率。通过医院感染系统对住院患者早期预警,发现易感因素(产妇胎膜早破、孕期过渡肥胖、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病室环境物表、护工),以及病原菌检出率、医院感染率、防控措施依从率以及医院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护工手卫生的依从率等方面进行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智业质控工作站系统,收集2020-2022年医院所有住院病例中医院感染的相关资料并汇总分析。
1.2 方法
调查工作由科室感控护士负责,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提取各科室感染病例,包括感染病例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病原菌分布及占比,通过病例分析,得出此阶段住院病例院内感染情况,并总结分析。
1.3 感染判定
医院感染诊断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如何科学、精准地做出医院感染诊断,需要科学地应用微生物结果。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卫医发[2001]2号进行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排除不属于医院感染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和SPSS22.0软件对2020-2022年连续3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3],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从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调查各科室所有住院患者35245例,通过医院感染实施监控系统发现医院感染病人有小幅增高趋势,其中产科住院患者感染指标预警病例增多,产科上报院内感染的病例呈逐年增加趋势,感染问题日益加剧,发生医院感染病人5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16%,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0.17%,各年度的例次感染率分别为0.17%、0.21%、0.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感染病例的年龄在3日龄至55岁,其中新生儿科平均年龄16天,妇产科平均年龄29岁。见表1
2.2医院感染病例不同部位感染例数及构成比
2020 -2022年各科室住院患者感染部位以胃肠道感染为主,其次为呼吸道和生殖道感染,构成比分别为 28.81%、23.73、15.25%.(表2),详见表2。
2.3 2020 -2022年各科室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排序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新生儿科、外科、妇科、儿科、产科: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6%、0.57%、0.21%、0.12% 、0.1%; 以医院感染人数由高到低排序是产科、妇科、新生儿科、儿科、外科, 医院感染人数分别是24、16、8、5、2;2021-2022产科感染人数明显增加,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表3 )
2.4 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
59例次医院感染病人病原学标本送检48例,送检率为81.36%,检出病原菌阳性为28例,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肺炎克雷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比依次为 42.86%、17.86、7.14%、7.14%、7.14%,详见(表4)。
2.5 抗菌药物的使用
59例次医院感染病人,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为44例次,使用率为74.58%,一联用药占比11.36%,二联用药占比38.64%,三联及以上用药占比50%%。[3]
表1 某妇幼保健院连续3年院内感染病例分析
年份 | 检测例数 | 医院感染例数 | 发病率 | 医院感染例次数 | 医院感染例次率 |
2020年 | 13083 | 19 | 0.16% | 20 | 0.17% |
2021年 | 11356 | 22 | 0.19% | 24 | 0.21% |
2022年 | 11120 | 15 | 0.13% | 15 | 0.13% |
P<0.002,说明每年医院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
表2 2020-2022某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感染部位 | 2020 | 2021 | 2022 | 2020 | 2021 | 2022 | 总构成比 |
胃肠道 | 7 | 7 | 3 | 35% | 29.17% | 20% | 28.81% |
呼吸道 | 1 | 8 | 5 | 5% | 33.33% | 33.33% | 23.73% |
手术部位 | 3 | 1 | 2 | 15% | 4.17% | 13% | 10.17% |
生殖道 | 2 | 3 | 4 | 5% | 12.5% | 26.7% | 15.25% |
血液感染 | 5 | 3 | 0 | 25% | 12.5% | 0% | 12.56% |
泌尿道 | 2 | 1 | 1 | 10% | 4.17% | 6.7% | 6.78% |
导管血流感染 | 0 | 1 | 0 | 0% | 4.17% | 0 | 1.69% |
合计 | 20 | 24 | 15 | 100% | 100% | 100% | 100% |
P>0.05,说明每年感染部位无统计学差异。
表3 2020-2022 某妇幼保健院各科室院内感染情况
科室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病人例数/感染率 | 病人例数/感染率 | 病人例数/感染率 | ||||
产科 | 6 | 0.07% | 10 | 0.13% | 8 | 0.1% |
新生儿科 | 4 | 0.59% | 10 | 1.5% | 5 | 0.75% |
妇科 | 5 | 0.32% | 3 | 0.21% | 1 | 0.07% |
外科 | 1 | 0.76 | 0 | 0% | 1 | 0.91% |
儿科 | 4 | 0.25% | 1 | 0.07% | 0 | 0% |
表4 2020-2022某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病原菌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株数 | 构成比 | 株数 | 构成比 | 株数 | 构成比 | |
大肠埃希菌 | 4 | 44.44% | 6 | 54.55% | 2 | 25% |
肺炎克雷伯 | 0 | 0% | 1 | 9.09% | 1 | 12.5%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 | 11.11% | 0 | 0% | 1 | 12.5% |
铜绿假单胞菌 | 0 | 0% | 1 | 9.09% | 1 | 12.5% |
产酸克雷伯菌 | 0 | 0% | 0 | 0% | 1 | 12.5% |
粪肠球菌 | 1 | 11.11% | 0 | 0% | 1 | 12.5% |
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 0 | 0% | 1 | 9.09% | 1 | 12.5% |
轮状病毒 | 3 | 30% | 2 | 18.18% | 0 | 0% |
合计 | 9 | 100% | 11 | 100% | 8 | 100% |
3 讨论
本院近3年数据对比,2020-2021医院感染病例逐年递增,通过医院风险感染管理,主要从频率、后果及当前体系(准备程度)等三大方面评价风险事件,根据风险优先级划分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人的因素分析
a .早产儿免疫系统不成熟,免疫力低、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
b .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孕期卫生不良、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手术、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多次宫颈检查等,均可成为产褥感染的诱因[1]。
c. 病区管控不严,产科陪护过多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d.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手卫生的风险意识。
e.护工、保洁为第三方物业公司招聘,人员流动大,存在培训不到位,工作中个人标准防护不到位,手卫生依从性低,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高。
f.保洁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学历低,对环境物表消毒流程掌握不到位,消毒效果差。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分析
MDROs感染问题日益加剧,由此引起的医院感染风险及诊疗困难不断增加,MDROs感染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3)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a.个别医务⼈员对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认为仅凭临床经验即可判断感染类型,忽视了病原学检测在明确感染病原菌和指导合理⽤药⽅⾯的关键作⽤。
b. 部分科室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不符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2012版)》要求。
(4)病区环境管理分析
a.床单元终末消毒不到位,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出院病室终末消毒后采样,发现卫生间水龙头、门把手的菌落数超标。
b. 病区护士长对终末消毒后病房日常检查不到位,清洁单元各物体表面日常清洁度不达标。
明确重点人群、重点环节,以发现问题为导向,融入精准感控理念,采取以下的应对举措,2022年医院感染病例明显下降。
(1)多学科管理管理
a.多学科管理具有组织结构层级性、人力与医疗资源的整合性、防控的灵活性、部门与科室的融合性、协作性等特征,通过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应用,能有效发挥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功能、提升医疗安全质量。
b.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 组建以业务院长为组长,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后勤科为主体的多学科专业团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团队职责涵盖临床诊治与预防管理两大领域,负责多重耐药菌从发现到治疗护理全过程、全环节的干预实施。定期开展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状况、抗菌药品使用前送检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通报,实施案例分析,并对实施与落实状况进行对应性评价,制定持续性质量改进策略。
(2)医院风险感染管理
a.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
b.风险评估的形式:日常风险评估,对监测资料每月、每季、每半年医院感染性事件进行初步、快速的风险分析,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c.风险识别的方法:应用较多的采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从管理方面、监测与报告、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评估有哪些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d.风险估计方法:主要从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当前管路体系完整性根据其不同的状态赋予相应的分值,计算不同科室的风险分值。
e.风险评价:将全院所有科室按照感染风险的高低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f.通过风险识别风险,找出风险的环节、人群,提出改进计划,采取应对的措施,落实改进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PDCA进入下一个循环。
(3)集束化管理
a.住院病区采取患者分类安置、管控陪护与探视,谢绝上呼吸道感染家属进行陪护和探视;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并将其纳入绩效管理当中。确保落实病房、公共区域通风、避免洁具交叉感染。
b. 感控科、病区护士长与物业公司经理建立环境卫生监督微信群,发现问题立即反馈、整改,物业公司经理每周上报周计划由感控科进行督导检查。
c .制定病房终未消毒流程,录制规范化操作视频,供大家观看学习,对新入职保洁进行一对一现场操作教学。对护工、保洁病室终末消毒操作流程进行督查,针对各科室护工、保洁流动性大,制定岗前培训计划,按照标准落实清洁单元各物表清洁与消毒,不定时进行床单位效果评价,检查结果与责任人绩效挂钩。
d.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e.感控护士督查科室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隔离标识、解除隔离标准、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等执行情况进行指导与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反馈。根据拟定的MDRO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月考核,与绩效挂钩,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每月在科内感染质控会议进行汇报分析。
f.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原则,规范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监测流程,以监测为抓手,指导优化工作措施,制定科室手术相关指标持续改进,制定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记录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落实检查表,开展主动核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稳步提升关键感染防控措施落实率。
(4)做好孕妇产前、产后的管理
a.建议长期宫口扩张,保胎时间长的孕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b.规范糖尿病病人孕期的阴道炎预防、诊疗、加强健康宣教,建议严格控制血糖、控制体重,有氧运动、营养均衡,对于妊娠期过渡肥胖产妇要加强产褥期健康教育。
c.对于放置球囊引产的病人,放置前要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放置前确伏擦拭阴道3-4次,长棉签擦拭宫颈口,减少阴道检查频次,准确评估病人。注意引产连续性,减少引产天数,防止孕妇疲乏过渡消耗,尽量保证休息。
d.胎膜早破、考虑生殖道、宫腔感染病人入院即完善宫颈分泌物采集送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5 结论
监测医院感染病例与实施干预措施是院感工作的主线,对每一位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找出重点患者和高危患者,针对风险点采取院感科两级干预,院感部门有目的地进行质量督查、追踪,通过对医院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集束化感控管理,找到日常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总结危险因素进行集束化管理、多部门协作,从而提高医院感染标本送检及时率,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执行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进而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疗成本、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以医院感染发生率在短期内波动为抓手,剖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找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筑牢院感防线。院感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将标准的落实与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特色自身安全有机结合,才能有力地推进标准落实。另一方面,运用集束化管理策略后还可以提高感控技能,防控手段多元化,通过集束化管理应用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谢幸,孔北华,段涛等.《妇产科学》(第9版)[M].2018年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医发[2001]2号2001年1月2日[Z].
[3]陈凤,李亚茹,王婉秋,等.某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医院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3,40(01):39-41.
[4]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年12月27日[Z].
作者简介:张国丽(198-)内蒙古乌海人,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多学科管理联合集束化干预对医院感染影响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