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喘证临床观察
摘要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喘证;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免疫功能
正文
在临床实践中,喘证较为常见,属于中医疾病。喘证病因 复杂,是在内伤、外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疾病,肺 失宣降,肺气上逆,肾失摄纳等。最终,患者会表现出呼吸困 难、气短喘促或张口抬肩,口唇青紫,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 者可危及生命。中医认为,喘证外因可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 调等,而内因为肺肾亏虚。其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病 理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实喘病久伤正, 病情虚实错杂。喘证严重时,可导致心阳衰惫。因此,中医认 为,喘证实喘治肺,当坚持祛邪利气的治疗原则,虚喘治肾, 应以培补摄纳为主[9]。穴位贴敷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 方法,它通过经络刺激人体神经末梢,以达到对身体的调节作 用,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清朝著名中医徐灵胎曾说:“用 药膏封住患者的身体,让药力通过毛孔进入皮肤,疏通经脉, 增强患者的身体,这是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10] ”。喘证属于 中医病名,不是指西医所诊断的哮喘,应与之鉴别。多种呼吸 道疾病均可引起喘证,如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肺心病、慢阻肺等[1] 。喘证一旦发作,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 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因此积极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控制 临床症状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对症干预来控制症 状、降低或防止复发,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吸氧、药物静点、雾 化吸入等,例如支气管扩张剂,止咳化痰药物等,但存在着复 发率高的问题[2]。穴位贴敷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了中医的穴位贴敷疗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门诊收治的喘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 开了随访调查,对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效果展开了对比分析, 并展开如下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 2021 年 08 月-2022 年 02 月间 90 例喘证患 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 例。 对照组中,男 30 例,女 15 例;病因为急慢性支气管炎 20 例 (44.44%),咳嗽变异性喘证 10 例(22.22%),过敏性喘证 10 例(22.22%),其他 5 例(11.11%)。观察组中,男 31 例,女 14 例;病因为急慢性支气管炎 19 例(42.22%),咳嗽变异性喘 证 11例(24.44%),过敏性喘证9例(20.00%),其他6例(13.33%)。 上述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 P>0.05),符合比较标准。
( 1)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中有关 喘证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急性病程<2 周。
(2)排除标准:治疗配合度差;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西医治疗:予以吸氧、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治疗,止咳 化痰药物等。感染引起的喘证予以抗感染治疗,例如头孢拉定 胶囊(生产厂家:吉林省福尔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
药准字 H22025160;规格:0.5mg)口服治疗,每次 1 粒,每 6 小时服用 1 次,共治疗 7d。
1.2.2 观察组
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同时予以中 药穴位贴敷治疗,其中中药成分有白芥子、黄芪、甘草、苏子、 僵蚕、地龙、细辛、杏仁、肉桂、防风、麻黄等,辨证施治, 热喘者,减肉桂;寒喘者,加干姜。对以上中药成分研磨成粉, 加入姜汁进行调制,取定喘穴、膻中穴、天突穴、大椎穴、肺 俞穴等穴位,皮肤消毒,将调制好的药物置于穴位贴中央,贴 敷于上述穴位,用胶带固定,每次在 4-6h,如果出现瘙痒等 过敏症状时可撕除,1 次/d,共治疗 7d。对两组门诊患者进行 随访观察,评估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呼吸困难、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等症状得到完全控制)、有效(呼吸困难、鼻翼煽动 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无效(症状未控制,甚至加重),总有 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4]。
1.3.2 对比肺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 7d,采用肺功 能检查仪测定 FEV1、PEF、FEV1/FVC[5]。
1.3.3 对比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咳嗽、喘息、咳痰,分为 0 分(无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1 分(偶尔咳嗽、喘息,每 天咳痰量低于 50ml)、2 分( 中度咳嗽,中度喘息,24h 咳痰
量 50-100ml)、3 分(剧烈咳嗽,喘息明显,24h 咳痰量> 1000ml, 明显影响正常生活)[6]。
1.3.4 对比 TlgE、lgG4、ECP、FeNO:取空腹静脉血,采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变量资料以“t”计算, 用( x ± s )表示,定性数据用 x2 核实,以(%)表达,P<0.05 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 1:
2.2 比较肺功能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改善, 且观察组 FEV1、PEF、FEV1/FVC 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显 著( P<0.05),见表 2:
2.3 比较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 组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显著( P<0.05),见表 3:
2.4 比较 TlgE、lgG4、ECP、FeNO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改善,且 观察组 F 对比 TlgE、lgG4、ECP、FeNO 低于对照组,统计学 意义显著( P<0.05),见表 4:
表 1 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有效率 |
观察组 | 45 | 30(66.67) | 14(31.11) | 1(2.22) | 44(97.78) |
对照组 | 45 | 25(55.56) | 12(26.67) | 8( 17.78) | 37(82.22) |
x2 | - | - | - | - | 6.049 |
P | - | - | - | - | 0.014 |
表 2 比较肺功能( x ± s )
组别 | 例数 | FEV1(L) | PEF(L) | FEV1/FVC(%) |
治疗前 | ||||
对照组 | 45 | 0.87 ±0.14 | 1.68 ±0.22 | 55.60 ±2.21 |
观察组 | 45 | 0.85 ±0.12 | 1.65 ±0.27 | 55.64 ±2.40 |
t | - | 0.728 | 0.578 | 0.082 |
P | - | 0.469 | 0.565 | 0.935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5 | 1.45 ±0.20 | 1.80 ±0.30 | 75.35 ±3.27 |
观察组 | 45 | 1.86 ±0.35 | 2.30 ±0.38 | 84.44 ±4.12 |
t | - | 6.823 | 6.928 | 11.593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表 3 比较中医症候积分( x ± s ,分)
组别 | 例数 | 咳嗽 | 喘息 | 咳痰 |
治疗前 | ||||
对照组 | 45 | 2.60 ±0.22 | 2.71 ±0.18 | 2.61 ±0.21 |
观察组 | 45 | 2.65 ±0.19 | 2.74 ±0.20 | 2.64 ±0.18 |
t | - | 1.154 | 0.748 | 0.728 |
P | - | 0.252 | 0.457 | 0.469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5 | 0.44 ±0.15 | 0.65 ±0.25 | 0.63 ±0.26 |
观察组 | 45 | 0.20 ±0.08 | 0.27 ±0.15 | 0.24 ±0.12 |
t | - | 9.470 | 8.743 | 9.136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表 4 比较 TlgE、lgG4、ECP、FeNO( x ± s )
组别 | 例数 | TlgE(/IU ·mL-1) | lgG4 ( μg ·mL-1) | ECP ( μg ·L-1) | FeNO(bbp) |
治疗前 | |||||
对照组 | 45 | 206.55 ±9.58 | 157.68 ±10.22 | 18.55 ±2.63 | 44.64 ±2.47 |
观察组 | 45 | 205.80 ±8.92 | 158.60 ±10.29 | 18.60 ±2.50 | 44.50 ±2.50 |
t | - | 0.384 | 0.426 | 0.092 | 0.267 |
P | - | 0.702 | 0.672 | 0.927 | 0.790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5 | 105.57 ±8.11 | 78.54 ±9.22 | 10.15 ±0.97 | 25.14 ±2.12 |
观察组 | 45 | 78.82 ±5.30 | 53.25 ±5.30 | 8.14 ±0.66 | 18.33 ± 1.69 |
t | - | 18.522 | 15.952 | 11.492 | 16.850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喘证是一种常见于冬春季节的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 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的“肺原性心脏病、 阻塞性肺气肿、左心功能衰竭等。因此,必须在临床上采取有 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使得中医在喘证的防治 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外 治法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透过皮肤、腧穴的渗透 和吸收,从体表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广 泛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研究热潮。其中,穴位贴敷疗 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具有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等特 点,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8]。
本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经对比, 得出结论: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 组;肺功能比较,观察组更好,客观指标对比,观察组优于对 照组(P<0.05)。上述结论说明常规抗生素等西药治疗在喘证 中可起到的作用有限,虽然可快速缓解喘证症状,但停药后仍 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而观察组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临 床效果显著提升,可有效控制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同时 对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的调节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分析其原 因为:穴位贴敷是一种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经脉理论的疗法, 通过将配制好的中药贴敷在穴位上,使药物透过皮肤和经络, 并在卫气的帮助下到达病灶,从而治疗疾病。在贴敷时,通过 使用某些药物可以达到止咳平喘的效果。例如,肉桂可以温肾 纳气平喘、散寒。麻黄可以宣肺平喘、发汗散寒.。细辛可以 散寒祛风、止痛止咳。白芥子具有祛痰、温肺、利气的功效。 将这些药物组合使用,可以起到补肾平喘、止咳祛痰的作用。 此外,该方法使用简便,易于吸收,无需服用药物,可以减少 消化道反应的发生,并且可以促进血液流量,提高机体的代谢、 活性和再生,增强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机体的废物排除。
此外,本研究取定喘穴、膻中穴、天突穴、大椎穴、肺俞 穴、风门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其中,天突是阴阳经络的交汇 点,能够疏通肺部。定喘是一种位于经络之外的穴位,在脊椎 第七节的脊椎下,大约 0.5 寸左右,具有止咳、平喘和疏通肺 腑的作用。肺俞是位于肺的后部俞穴,刺激该穴位可起到化痰、 平喘和止咳的效果。膻中属于任脉穴位,主治肺咳痰和上喘痰 浊。风门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外感病。通过多个穴位的 协同作用可以达到祛风化痰、益肺健脾的效果。中医理论与西 医理论的观点基本一致,即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调节机体免疫、 改善炎症反应的功效。研究发现[12],黄芪含有丰富的黄芪多糖, 可以增强喘证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而白芥子、延胡索和细辛
组合在穴位贴敷时,可以减少 Ig-E 的含量,并对喘证的炎症 反应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定喘、膻中、天突、大椎、肺俞、 风门等穴位上做穴位贴敷,既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力,又可以 长期抑制喘证的发作。
综上所述,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中药穴位贴敷在喘证治 疗中的优势更加突出,稳定病情,增强效果,正向调节各项客 观因子,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圆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杏苏止咳合剂治疗小儿咳嗽 变异性哮喘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23,32(8):836-839.
[2]鲁宗民,秦珊,冯鑫鑫,艾炳蔚,刘成勇.基于“肺主皮毛” 理论观察穴位贴敷对哮喘小鼠皮肤及肺中TRPV1 表达的影响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7):1108-1113.
[3]袁飞,侯江红, 申冬冬.中医穴位贴敷结合孟鲁司特钠治 疗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 (9):56-58.
[4]史艳.固本清肺方穴位贴敷结合五虎汤辅治支气管哮喘 急性期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4):735-737.
[5]张炳添.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 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7):150-151+196.
[6]吴磊,崔素英,张晓敏.玉屏风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 哮喘并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 志,2023,33(5):39-41.
[7]田中燕,刘晓佳,刘伟然,杨晓莹,张慧玉.穴位贴敷联合孟 鲁司特钠片、布地奈德气雾剂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肺 功 能及血清 炎症因 子水平 的影 响 [J]. 河 北 中医 ,2023,45(2): 236-239.
[8]吕松涛,赵华丽,刘明伟.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咳嗽变 异性哮喘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2):37-40.
[9]曹坤,王旭,蔡爽,李南南.中药穴位贴敷与红外线照射联 合在喘证疾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评《现代中医呼吸病学》 [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1,26(12):5-6.
[10]唐长凤,黄梅,廖桂香.穴位贴敷联合热敏灸对慢性阻塞 性 肺 疾 病 患 者 肺 功 能 及 生 活 质 量 的 影 响 [J]. 光 明 中 医,2021,36(19):3311-3313.
[11]段文君,祝富利.穴位贴敷联合益肺补脾膏治疗稳定期 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 (15):2534-2536.
[12]于淑祯.穴位贴敷联合情志护理对支气管哮喘疗效及 症状积分、肺功能影响[J].光明中医,2021,36(9):1484-1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