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进展期面瘫的临床研究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周京朝 王妙 张佳宁 王鹏 王雪刚

唐县中医医院 河北保定 072350

摘要

目的 探究针对进展期面瘫患者予以毛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021 年 7 至 2023 年 2 月来我院诊治 的进展期面瘫患者(n=40),作为本次观察研究对象,划为研究组 20 例、对比组 20 例。对比组患者采用毛刺治疗,研究组患者 加予以中药方剂(葛根汤)内服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 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 2 周、4 周及 6 周研究组与对比组比较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要更高,数据有差异(P<0.05)。 治疗前及治疗 2 周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 4 周及 6 周后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要高于对比组,数据 有差异(P<0.05)。与对比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相对更高(95.00%>65.00%),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予以进展期面瘫患者毛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患者面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也得 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毛刺;进展期面瘫;中药内服

正文


面瘫在临床被称为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一  种疾病。面瘫起病较急,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1] 。据研究  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周围性面瘫患者平均每年大约有四万  人,复发率约为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且男性患者大于女性  患者[2] 。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纹消失、无法皱额蹙眉、眼裂  闭合不全或无法闭合)、面部麻木或迟钝、舌前二分之三味觉  缺失、唾液及泪腺分泌障碍使其典型临床症状。面瘫的发病机  制较为复杂且多样,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工作强度压力大、神经系统异常以及疲劳、焦虑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对于 面瘫患者大多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如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巴 氯芬、阿昔洛韦等,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具有一定局限 性,且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 。因此,中医在治疗进展 性面瘫具有一定优势。毛刺法作为我国一种传统针灸刺法,属 于九刺法之一,可解表祛邪、活血宣痹。故本文予以进展期面 瘫患者毛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旨在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现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  7  2023  2 月来我院诊治的进展期面瘫患者 n=40),作为本次观察研究对象,划为研究组 20 例、对比组 20 例。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 11:9;年龄 27~59 岁, 平均(36.61 ± 10.79)岁;病程 1~4d,平均(2.62 ±0.16)天。 对比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 12:8,年龄 26~58 岁,平均(38.76 ± 10.45)岁,病程 1~3 年,平均(2.24 ±0.10)年。一般资料 上,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 1)符合进展期面瘫相关诊断标准[4];(2)患 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 1)对本次研究中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

2)腮腺炎等其他面部疾病引发面瘫者;(3)合并严重心脑系  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4)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者;(5)经期、 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对比组患者采用毛刺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消毒 针刺穴位处皮肤,选取头维穴、四白穴、合谷穴、足三里(健 ),选取阳白穴、悬颅穴、迎香穴、颧穴、太阳穴、地仓 穴及颊车穴(患侧),将毫针雀啄式迅速直刺入患侧穴位约 2mm,每个穴位间膈 1~1.5cm  1 针。头维穴使用平刺法,四 白穴、合谷穴、足三里直刺,必要可采用捻转补泻手法,令患 者针刺部位产生酸胀感,使之得气或者留针 15-20min,7 天为 1 疗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休息 3-4 天后再进行下 1 疗程,治  2 疗程。

1.2.2 研究组患者加予以中药方剂(葛根汤)内服治疗, 方剂组成如下:葛根 12g、桂枝 6g、防风 12g、白附子 8g,全  6 g、生姜 6g、炙甘草 6g、芍药 10g、大枣 10g。若患者气 虚加用黄芪 12g;若热盛加用金银花 8g、连翘 10g;若痰浊者 加用厚朴 10g、苍术 12g;每日一剂,使用 500ml 水浸泡 20  钟后,水煎早晚各 1 服。7 副汤剂为一个疗程,4 疗程后根 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用药。

1.3 疗效观察


1.3.1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根据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H-B),包含面 部外观、静止时、运动时(额肌、闭眼、嘴角)3 个项目,分  Ⅰ期(正常)、 Ⅱ期(轻度面瘫)、Ⅲ期( 中度面瘫)、Ⅳ期  中度~重度面瘫)、 Ⅴ期(重度面瘫)、Ⅵ期(全瘫),统计两 组患者最终得分,分数越低,代表面神经功能越差[5]

1.3.2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采 用改良 Portmann 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两侧面部抬眉、鼓 腮、示齿、张大鼻孔、闭眼、撅嘴 6 种运动功能,观察并记录 患侧运动功能减弱程度,总分共 20 分,得分越低,代表患者 运动功能越差[6]

1.3.3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痊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根据 H-B 期为 Ⅰ期;显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根据 H-B 分期为Ⅱ期;有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根据 H-B 分期为Ⅲ、Ⅳ期; 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根据 H-B 分期为期及以上[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2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x2 检验,数据有显著差 异( P0.05)。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数据无明显差异( P0.05),  2 周、4 周及 6 周研究组与对比组比较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 要更高,数据有差异( P0.05),详见表 1。

2.2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治疗前及治疗 2 周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数据无明显差异( P > 0.05),治疗 4 周及 6 周后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要高于对 比组,数据有差异( P0.05),详见表 2。

2.3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效果

与对比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相对更高 95.00%>65.00%),数据具有明显差异( P0.05),详见表 3。


 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x ± s  

 

组别

n

治疗前(分)

治疗 2 周(分)

治疗 4 周(分)

治疗 6 周(分)

对比组

20

2.71 ±0.17

3.46 ±0.68

5.45 ±1.08

7.14 ±1.32

研究组

20

2.70 ±0.15

3.85 ±0.23

6.46 ±1.03

8.17 ±1.24

t


0.197

2.430

3.027

2.543

P


0.845

0.020

0.004

0.015

 

 2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x ± s  

组别       n        治疗前(分)          治疗 2 周(分)         治疗 4 周(分)         治疗 6 周(分)

 

对比组

20

7.68 ±1.54

10.54 ±2.21

12.38 ±2.27

14.38 ±3.41

研究组

20

7.43 ±1.28

10.92 ±2.46

15.45 ±2.32

19.35 ±3.54

t


0.558

0.514

4.230

4.522

 


 


◇临床医学◇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25   3   6 


 

P

0.580

0.610

0.001

0.001

 

 3  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效果(%)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比组

20

6(30.00%)

4(20.00%)

3( 15.00%)

7(35.00%)

13(65.00%)

研究组

20

11(55.00%)

5(25.00%)

4(20.00%)

1(5.00%)

19(95.00%)

x2






5.625

P






0.018

 


3 讨论

面瘫在中医学上为 口僻”范畴[8] 。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  言语不清、口角歪斜、或目不合等症状,具有发病急、变化快  等特点,四季皆会发病,但绝大部分以春季、冬季最常见。本  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素体不足,风邪侵袭脉络,气血闭阻所致, 可分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风寒阻络证等。  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亏损,肝肾阴虚;标实为“风”“火” “痰”“瘀”[9 。面瘫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  期。急性期为发作时期,恢复时期可以采取针灸、理疗等治疗  方式来消退炎症、减少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  复,后遗症期可以使用中药方剂口服治疗,促使患者病情恢复。 中医认为本病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的  治则[10]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 2 周、4 周及 6 周研究组与对比组比 较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要更高。由于葛根汤中葛根入足阳明胃 经,有很好的养阴生津、润燥之功效,使经脉拘紧得到缓和; 生姜可散寒解表,与桂枝联用有着较好的发汗解表之功效;芍 药归于肝、脾经,有调和营卫、柔肝敛阴、平抑肝阳之功效; 炙甘草有调和药性之功效;大枣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 桂枝具有和营活血、解表散寒之功效;防风具有解表、祛风之 功效;白附子具有止痉祛风、解毒散结、燥湿清热的功效;全 蝎子具有通络止痉、平肝息风[11]。诸药联用具有疏经活络、气 血通畅,濡养筋脉。经脉气血瘀滞时会出现痉挛、活动受限等 症状,针刺能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而治病这是针刺最基 本也是最直接的作用;针刺还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主要是通过 经络的阴阳属性、主治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而毛刺法是一 种传统的针刺手法,主要是通过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 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目的[12] 。因此,毛刺结合中药内服 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前及治疗 2 周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数据无明显差异,治疗 4 周及 6 周后研究 组的运动功能评分要高于对比组。与对比组相比较,研究组患 者治疗总有效率要相对更高(95.00%>65.00%)。疾病发生的 过程实际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因此毛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可 有效扶助机体正气而祛除病邪,正盛邪退而祛病,提高治疗效 率。

综上所述,针对进展期面瘫患者予以毛刺结合中药内服治


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有效改善其面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崔言军,王明杰,成刚,. 针刺联合中药牵正散治疗急 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 ,2023,35(2):59-61.

[2] 师敏利. 分析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在面瘫临床治疗  [J].   西     ,2019,7(16):154-155.

[3]王庆梅. 针灸联合中药内服熏洗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 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2019,17(23):3814-3815.

[4]郑文. 点刺放血配合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顽 固性面瘫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分级法、瞬目反射 R1              [J].       ,2022,14(15):39-41.

[5]张雷,纪春红,解永桩,.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 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11):6-9,29.

[6]邓宇宏,王宁宁,邹治宏,. 对比单纯中药与中药联合 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 ,2021,40(2):70-71.

[7] 黎秋妤. 艾灸配合葛根汤内服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 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2):151-152.

[8]朱在波,毕巧莲.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 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5):80-82.

[9]张克飞,王旋旋,王兵. 温针灸联合中药自拟方治疗周围 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20,26(1):167-169.

[10]单保敏. 电针联合隔姜灸和中药汤剂治疗风寒袭络型 面瘫的效果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 当代医 药论丛,2021,19(24):138-141.

[11]王岚萱,吴若辉,贺小卉,. 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 减、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20,41(9):1262-1265.

[12]苏维维,陈柏淳,蔡焕昭,. 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  急性 期风寒 型周 围性面瘫的 临床观察[J].  国中 医急 ,2019,28(11):2011-2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