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TSG-6,col-16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摘要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血清TSG-6;血清col-16;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结局
正文
前言
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慢性炎症性肠病领域的重要疾病,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该疾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长期的腹痛、腹泻以及便血,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危害。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精神与情感方面的双重压力。尽管目前临床上针对UC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其病程的复杂性以及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导致标准化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精准地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据此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传统的评估方法,例如临床症状评估、内镜检查等,虽然能够提供部分信息,但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难以对疾病的早期发展趋势以及复发情况进行灵敏监测。因此,寻找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UC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血清标志物的研究为该领域开启了全新的道路。TSG-6和col-16作为与炎症及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两种分子,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TSG-6作为肿瘤坏死因子(TNF)刺激基因,参与免疫反应的调控以及组织修复过程。它在慢性炎症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疾病的缓解与复发阶段也展现出潜在的临床价值。col-16作为新型胶原蛋白家族的成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与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鉴于UC的病理特征以及这些分子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血清TSG-6和col-16的水平变化是否与疾病活动性、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成为了本研究的核心关注点。本研究选取了79例处于活动期的UC患者、56例处于缓解期的UC患者以及60名健康对照者,对他们血清中TSG-6和col-16的水平进行测定,深入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因溃疡性结肠炎(UC)而就诊于我院的195例调查目标的临床资料。这些调查目标的选择,严格按照入选标准进行,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科学性。研究目标中男性160例,女性35例,年龄40-79岁。根据改良的Mayo评分,研究对象分为活动期UC和缓解期UC两大组。在活动期UC组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具体来说,轻度组有25例患者,中度组有34例,重度组则有20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无其他重大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的免疫抑制疾病史,且在入组前没有接受过其他影响UC治疗的特殊药物或治疗。排除标准:存在其他类型的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或感染性肠炎;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以及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UC诊断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离不开西医和中医两种不同但互补的诊疗思维。在这项研究中,严格遵循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同时结合中医的辩证施治,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方案。西医的诊断以临床症状为基础,结合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UC的典型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症状一般会持续4到6周以上。如果排除了感染性或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可能性,内镜检查和活检的结果便成为确诊的关键。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从生理病理的角度,直观地掌握患者肠道的炎症程度。通过内镜检查观察肠道的溃疡面,对其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确认炎症的分布和深度。与此同时,中医的诊断方法依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从中医的角度审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特别是从“大肠湿热证”的角度出发。中医认为,UC的发病与湿热内蕴密切相关,患者通常会表现为腹泻、便下黏液脓血,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的症状。许多患者还会出现肛门灼热、腹胀等次要症状,舌脉表现通常为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中医的诊断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它不仅为西医的治疗提供了调和和补充,也能够帮助患者在症状控制外,获得更多的心理和身体上的舒适感。
1.2.2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定制的,采用了香连丸和西医常规药物的联合治疗,以期在不同病情阶段找到最合适的治疗平衡。对于轻度UC患者,香连丸是首选的中药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为每日服用3-6克,一日2-3次,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帮助患者调节肠道的湿热状态,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中度UC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的首选药物是美沙拉嗪肠溶片。美沙拉嗪作为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轻度患者通常对美沙拉嗪具有良好的反应,但对于中度患者,若美沙拉嗪治疗效果不理想,则需要结合醋酸泼尼龙片进行治疗。醋酸泼尼龙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有效控制中度患者的症状,尤其在急性发作期,帮助患者尽快缓解炎症。重度UC患者则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除了补液和电解质调节等常规支持性治疗外,还需要通过注射用甲波尼龙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2]。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集中在血清TSG-6与col-16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变化上,主要揭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所有参与者的血清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TSG-6和col-16的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本研究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对不同组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对于计量资料,尤其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组间的均值比较则使用t检验。组间数据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2.1组间血清TSG-6,col-16水平分析
本研究聚焦不同组间血清TSG-6与col-16水平。经对比活动期UC组、缓解期UC组及健康对照组,发现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结果表明,UC组患者血清中TSG-6和col-1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此差异或蕴含重要病理意义。
表1组间血清TSG-6,col-16水平分析(`x±s)
组别 | 例数 | 血清TSG-6 | col-16水平 |
UC组 | 79 | 18.24±5.16 | 149.57±31.94 |
对照组 | 116 | 5.12±1.95 | 34.26±9.54 |
t | 22.173 | 31.910 | |
p | <0.01 | <0.01 |
2.2不同病情程度血清TSG-6,col-16水平对比
按照改良Mayo评分分组法,活动期UC患者被划分成轻、中、重度三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组患者血清中的TSG-6与col-16水平,相较于轻度组与中度组,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高态势(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这一差异清晰地表明,血清TSG-6与col-16水平和UC病情的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重度活动期患者体内这两种物质浓度的急剧上升,值得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表2不同病情程度TSG-6,col-16水平分析(`x±s)
组别 | 例数 | 血清TSG-6 | col-16水平 |
轻度组 | 25 | 15.24±1.35 | 121.24±7.09 |
中度组 | 34 | 18.72±3.65 | 156.35±26.35 |
重度组 | 20 | 21.21±1.49 | 173.86±7.05 |
t | 21.065 | 19.652 | |
p | <0.01 | <0.01 |
2.3活动期、缓解期UC患者血清TSG-6,col-16水平调查
对活动期与缓解期UC患者血清TSG-6和col-16水平比较后发现,活动期患者血清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见表3。这一结果再度印证炎症反应在UC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地位。疾病活动期,免疫系统亢奋,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生物分子水平激增。
表3活动期、缓解期血清TSG-6,col-16水平分析(`x±s)
组别 | 例数 | 血清TSG-6 | col-16水平 |
活动期 | 79 | 21.01±1.03 | 162.69±7.51 |
缓解期 | 56 | 14.17±1.05 | 130.31±10.46 |
t | 40.011 | 22.290 | |
p | <0.01 | <0.01 |
2.4不同临床结局患者血清TSG-6,col-16水平分析
针对具有不同临床结局的患者而言,血清TSG-6和col-16水平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好转组患者血清中的TSG-6和col-16水平,显著低于未好转组(P<0.05),详细情况见表4。这一结果进一步确凿地证实了血清TSG-6和col-16在评估UC治疗效果方面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好转患者经过治疗后,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免疫反应趋于稳定,相应物质的水平随之降低。
表4不同临床结局患者血清TSG-6,col-16水平分析(`x±s)
组别 | 例数 | 血清TSG-6 | col-16水平 |
好转组 | 58 | 17.44±3.16 | 141.73±23.08 |
未好转组 | 21 | 20.05±2.31 | 167.26±16.35 |
t | 5.088 | 6.853 | |
p | <0.01 | <0.01 |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繁杂,诱发因素盘根错节,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诸多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反应异常,均可能在UC发病进程中“推波助澜”。遗传易感性在UC发病中占据一定比重,特别是在家族聚集性显著的患者群体里,这种关联更为凸显。与此同时,UC发病与特定免疫系统异常休戚相关。免疫耐受失衡,致使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菌群产生亢进的免疫应答,引发肠道内的持续性炎性反应[3]。UC并非单纯局限于消化系统的病症,它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广泛而负面的影响。生理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血便等症状,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令其承受躯体剧痛。心理上,疾病的反复无常使患者常对未来健康状况心怀忐忑,精神困扰与焦虑丛生,抑郁症状发生率颇高。此外,长期炎性反应还可能引发肠道纤维化、肠道结构受损,甚至癌变,徒增患者死亡风险。UC临床治疗面临诸多棘突。现有治疗方案虽可缓解症状,但难以根治疾病,且常伴有较大副作用[4]。为更有效地管控患者病情,精准评估疾病活动度、预测患者治疗反应至关重要。血清TSG-6和col-16作为新兴生物标志物,能提供客观评估手段,助力医生早期察觉病情变化并迅速应对。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我们不但能够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而且还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从而有效避免出现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的情况。在医学研究这一领域当中,血清TSG-6和col-16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5]。经过深入细致的探究之后发现,活动期患者血清里的TSG-6和col-16水平,与缓解期患者相比,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高趋势。这一成果淋漓尽致地彰显出免疫反应以及细胞修复进程在该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TSG-6在免疫反应的调控以及炎症的消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效能,而col-16则与组织修复和纤维化进程息息相关。在疾病的活动期,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炎症长期难以治愈,进而使得血清TSG-6和col-16水平不断攀升;而在缓解期,炎症反应逐渐减弱,这些标志物的水平也会相应地回落。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UC发病机理的认知范围,而且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新颖且切实可行的指标,有助于我们精准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疾病的转归进行前瞻性的预测。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诸多痛苦,而且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代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卓有成效的成就,然而对于疾病活动度的精准监测与预测,依旧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血清TSG-6和col-16作为新兴的生物标志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视角,助力我们更为精准地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成效。这一发现不仅为临床增添了全新的检测手段,也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卢加杰,刘晶,李紫琼,等.粪便CHI3L1对溃疡性结肠炎镜下活动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11):60-64.
[2]曹婷婷,张娟.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评价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中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0(8):1153-1154.
[3]束金辉,张俊玲,赵俊,等.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诱导蛋白-6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21,16(1):57-62.
[4]刘扬,余列,卜淑芳,等.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蛋白对脑梗死早期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0,14(5):443-447.
[5]吴开春,梁洁,冉志华,等.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8(9):796-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