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肢体功能;临床效果
正文
脑血管障碍,即急性脑血管病变,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该病症突发且症状严重,对患者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该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1]。缺血性卒中,又称为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85%,其病因复杂,涉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等病理变化。若此类事件的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则被定义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由脑血管破裂引起,占比约15%,常见诱因为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畸形等。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介入策略,是全方位的管理计划,强调早期识别、诊断、治疗与康复的连贯性[2-3]。该策略不仅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还涉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心理支持等多个层面,目的是通过综合康复措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生活品质,该策略着重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密切监测和筛查,高危因素涉及病史、遗传和环境等因素。一旦识别出潜在风险,医疗团队将迅速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旨在降低残疾风险,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并有效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5岁,平均(65.32±4.21)岁。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6~77岁,平均(65.92±5.74)岁(P>0.05)。补充纳入:(1)患者年龄小于80周岁;(2)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中途退出治疗。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评估患者状况:对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重点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节奏和体温等核心指标。利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来评价患者的意识状态,对神经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涉及到肌肉力量、肌张力、反射活动以及感觉功能的完整性评估。(2)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变换患者体位并进行背部叩击,以促进痰液的顺利排出。在需要时,执行吸痰操作,确保呼吸道清洁。调整床头角度,以降低误吸的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营养摄入方式,如鼻饲、口服进食或静脉营养,并提供富含高蛋白、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饮食计划。(3)预防并发症:定时改变患者体位,降低压疮的发生几率。鼓励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强口腔卫生管理,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4)康复训练计划:为失语症患者提供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逐渐提升患者被动和主动运动的强度,以促进其身体功能的恢复,开展认知康复训练,包括记忆力增强、注意力提升和执行功能练习。(5)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提升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心态,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护理患者的实用建议,以提高家庭护理的水平。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急性期康复护理策略的实施:保持患者头部与上颈段呈轻微屈曲姿态,同时使躯干适当后仰。患侧上肢应保持前伸,前臂旋至外侧,腕部执行被动背伸动作,肘关节保持伸展状态。健侧下肢采取髋膝微屈姿势。患侧下肢则需伸展髋关节,膝关节适度弯曲。头部平稳放置于枕头之上,患侧上肢抬升至大约100度角,确保肘、腕、手指伸展,掌心向下。健侧上肢置于舒适位置。患侧下肢弯曲并放置在枕头上,避免外旋或内旋。健侧下肢则伸展平放,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微弯曲。肩部外展约50度,内旋15度,屈曲40度,并向前抬高,下方垫枕预防肩部后缩。上肢放置在枕头上,保持外旋,肘部伸直,手掌和拇指外展。臀部下放置枕头,防止骨盆后缩和下肢外旋。膝关节下垫毛巾卷,保持轻微屈曲,预防下肢外旋。通过神经反射性调节,促进瘫痪肢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滋养皮肤与肌肉,增强肌肉与韧带弹性,减轻肌肉痉挛。对四肢关节进行被动运动,运动方向依据关节功能确定,运动幅度根据病情调整,运动顺序自上而下,由大到小,依次进行双侧关节的全方位被动运动。(2)康复期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意识清醒且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床上主动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逐渐恢复。训练方法包括桥式运动、Bobath式握手等,训练难度应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患者能够正常行走后,指导其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进食、穿衣、操作算盘等,以帮助患者尽快融入家庭和社会。(3)物理治疗的应用:采用针灸、推拿、肌肉电刺激、热疗、光疗、运动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改善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预防感染,延缓肌肉萎缩。(4)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深入探究患者的心理状态,向其说明功能训练的目的与方法,讲解病情进展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产生过度焦虑或抑郁,鼓励其建立康复信心。增加对患者的关怀与陪伴,保持沟通,参与日常生活规划,让患者感受到社会支持,减轻孤独感。(5)康复护理操作要点:康复治疗应遵循逐步递进原则,防止患者出现过度疲劳或不适。若训练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安排休息。随着康复进展,适当提升训练强度和频率。定期协助患者排尿排便,预防尿路感染。及时清理口腔异物,避免窒息或误吸,降低吸入性肺炎风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四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比护理质量评分、肢体功能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护理质量评分(±s,分)
组别 | 例数 | 护理态度 | 心理疏导 | 管理措施 | 操作水平 |
对照组 | 50 | 56.35±1.36 | 53.39±0.65 | 58.35±1.38 | 51.61±0.65 |
观察组 | 50 | 86.74±1.65 | 86.69±0.63 | 88.61±1.41 | 86.23±0.61 |
t | - | 100.498 | 260.124 | 108.453 | 274.624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对比肢体功能评分
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肢体功能评分(±s,分)
组别 | 例数 | 上肢 | 腕手 | 下肢 | 平衡 |
对照组 | 50 | 76.02±0.24 | 70.39±2.37 | 79.34±2.76 | 75.39±1.95 |
观察组 | 50 | 82.38±0.31 | 85.84±2.09 | 87.47±2.56 | 82.64±1.06 |
t | - | 114.711 | 34.573 | 15.271 | 23.098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系包括规范化且系统化的措施,措施贯穿于患者住院至康复的全过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条件量身定制,目的是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生活品质。该体系综合了病情监测、药物管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训练、营养指导以及心理安抚等多个方面。尽管如此,常规护理在脑卒中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常规护理往往依赖于统一的标准操作流程,可能在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由于脑卒中患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体质和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标准化的护理方案可能无法精确适应每位患者的独特情况,康复训练在常规护理中往往缺乏个性化,未能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这可能会降低康复效果,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在心理层面,脑卒中患者经常遭遇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但常规护理在心理支持方面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可能导致患者心理状况恶化,从而影响康复进程。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常规护理可能存在缺陷,尤其是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措施可能不够充分,这可能会加剧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成本[5-6]。护理人员在脑卒中患者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上可能不够全面,经验和应对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护理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鉴于此,针对缺陷,有必要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系进行改进和提升,以提高护理服务的个性化、精确性和有效性。
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是在患者遭遇疾病或伤害初期,迅速采取的旨在预防残疾和加快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通常在患者病情稳定时立即开始,有时甚至与急性治疗同步进行。旨在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同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护理负担[7]。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意味着在病情稳定后迅速实施一系列全面的康复程序,目的是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些程序包括体位管理、被动和主动运动治疗、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言语和认知康复,以及心理援助等多个层面。早期介入的要点在于利用脑卒中后大脑的可塑性,推动神经功能的重组和补偿,以最大可能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减少残疾风险。通过激发受损神经元的再生和重塑,早期康复护理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从而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能显著减少卧床时间,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通过系统的被动和主动运动练习,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性得到增强,为后续康复打下坚实基础。脑卒中患者经常面临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康复的决心,促进功能恢复[8-9]。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功能障碍类型,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康复团队由神经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和心理治疗师等跨学科专家构成,共同提供全面、专业的康复服务。康复训练从简单的被动运动逐步转向主动运动和生活技能训练,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康复过程,为患者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能够密切监控患者病情,灵活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措施的有效实施。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等手段,早期康复干预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随着康复训练的深入,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早期康复介入有效降低残疾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评分,提升肢体功能评分。
参考文献
[1] 赵宇茜,文苹,金艳芳.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25,23(1):72-76.
[2] 郭梦雅,翟清华,张晶晶.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脑卒中延续护理的可视化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25,34(1):6-13.
[3] 王雅欣.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实施认知训练护理的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5,32(3):128-131.
[4] 宋培丽.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25,23(1):181-183.
[5] 施海燕,王云,郎晓燕. 脑卒中后言语障碍并发尿路感染合并抑郁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J]. 中国乡村医药,2025,32(2):57-59.
[6] 孙笛,张洁,任又红,等. 家庭康复护理模式联合中药浸洗按摩对脑卒中患者机体平衡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5,48(1):39-43.
[7] 董丹丹,沈晓明,宋建英,等. 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河南医学研究,2025,34(1):168-171.
[8] 徐玉涵,周星辰,韦捷,等. 护士对脑卒中住院患者口腔护理的知信行调查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5):705-712.
[9] 王珣,孔盼盼. 中医养生理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特色护理策略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11):45-48.
[10] 徐玉娇,陆柳伊,张春燕. 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5):193-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