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经皮撬拨; 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中药熏洗;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正文
引言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临床骨折之一,尤其是Sanders 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裂痕常常会穿越跟骨的负重区,导致跟骨的解剖结构遭到破坏,结果进一步影响足部的生理功能。同时,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如骨不连、感染、关节僵硬等,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所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手段对骨折进行治疗至关重要。此次研究中,我们探讨和比较了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和常规治疗手段的疗效。结果发现,采用该疗法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治疗手段的患者,且治疗后7日和1年内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在现有的治疗方案中,这种新的治疗方式可能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此次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探讨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为进一步推广此种治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的对象是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含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按照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42.07±1.85)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治疗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662岁,平均年龄为(43.18±2.15)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2) 年龄在1870岁之间,3)骨折发生在入院前两周内,4)患者及家属能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2)因个人原因不能接受治疗或跟踪随访,3)合并有其他骨质疏松、骨质疾病或疾患。常规组患者和治疗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等基本情况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备比较的条件。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我的团队和我针对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遵守严格的随机分组原则,将36名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和治疗组,各有18人。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伤后至手术时间等一般数据进行了严谨的记录和统计。
常规组患者接受了传统的复位和内固定手术。具体手术过程如下:通过X线和CT照片分析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健康的骨骼结构。根据骨折的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手术过程中,使用重力牵引和手动操纵将骨折片复位,然后使用钉板或螺钉进行内固定。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和功能复健。
治疗组患者则根据我团队研发的新疗法进行了治疗。这一疗法主要包含四个步骤,通过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进行创新复位,采用空心钉进行内固定,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骨骼的稳定性。还使用中药进行熏洗,旨在利用中药的抗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运动技能训练等。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多个时间点进行了随访。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片、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了治疗效果。所有统计数据均由专业人员采集,并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和组间的差异。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了多项评价指标以衡量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并发症发生率和跟骨解剖指标的变化。
对参加的所有病人进行了详细的医学检查和随访,记录并比较了两组病人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距下关节炎、皮肤外缘坏死和腓肠神经损伤。结算的总发生率为每一组中并发症发生的总数除以组内总人数。
还记录和比较了病人手术前后的跟骨解剖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每个指标都在手术前、手术后7天和手术后1年进行测量和记录。其中,跟骨高度和宽度通过X线片直接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则通过标准侧位X线片计算得到。
跟骨的高度和宽度以毫米(mm)为单位,Bohler角和Gissane角则以度(°)为单位。测量的值越接近正常范围,说明治疗的效果越好。
所有数据的收集和计算都由两名独立的研究人员完成,任何差异均通过共识解决。这样的评价指标和判定标准有利于准确地评估治疗的疗效,有助于对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1.4 统计学方法
在的研究中,对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的是t检验,如表2中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以及Gissane角等都是以"x±s"形式来反映。计数资料,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如表1中表示常规组和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都是以n(%)形式来表示。
对所有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其结果的显著性水平都设定为P<0.05。这是一种广泛接受的判定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如果的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的P值小于0.05,则可以认为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效果是真实存在的,而不仅仅是偶然产生的结果。
在这个研究中,有四种主要的计量指标,包括了跟骨高度(mm)、跟骨宽度(mm)、Bohler角(°)和Gissane角(°),它们都是以手术前1d、手术后7日和手术后1年这三个时段的变化来衡量治疗效果的。
另外,患者的并发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治疗效果的维度。将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分为了四个类别:切口感染、距下关节炎、皮肤外缘坏死和腓肠神经损伤,以此来全面评估和比较常规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统计学方法,旨在为的研究提供科学、准确和公正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以满足研究的客观性和信度,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2 结果
2.1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使用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后,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如切口感染、距下关节炎和皮肤外缘坏死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仅为2.78%,比常规组的16.67%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跟骨解剖指标对比
治疗组术后跟骨高度及Bohler角、Gissane角显著优于常规组,且术后跟骨宽度明显窄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方法提供较优的跟骨解剖恢复效果。详见表2。
表1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并发症 | 常规组(n=36) | 治疗组(n=36) | X2 | P |
切口感染 | 2(5.56) | 1(2.78) | - | - |
距下关节炎 | 3(8.33) | 0(0.00) | - | - |
皮肤外缘坏死 | 1(2.78) | 0(0.00) | - | - |
腓肠神经损伤 | 0(0.00) | 0(0.00) | - | - |
总发生率 | 6(16.67) | 1(2.78) | 3.956 | 0.047 |
表2 对比跟骨解剖指标(x±s)
指标 | 时段 | 常规组(n=36) | 治疗组(n=36) | t | p |
跟骨高度(mm) | 手术前1d | 36.62±2.72 | 36.61±2.68 | 0.031 | 0.975 |
手术后7d | 46.4±1.9* | 46.59±1.09* | 2.268 | 0.026 | |
手术后1年 | 45.68±1.58* | 46.71±2.25* | 2.318 | 0.023 | |
跟骨宽度(mm) | 手术前1d | 47.65±4.23 | 46.68±4.81 | 0.881 | 0.381 |
手术后7d | 35.27±1.82* | 33.91±2.41* | 2.648 | 0.010 | |
手术后1年 | 35.29±1.15* | 33.89±2.43* | 3.062 | 0.003 | |
Bohler角(°) | 手术前1d | 12.29±1.5 | 12.28±1.05 | 0.081 | 0.936 |
手术后7d | 25.35±1.89* | 26.56±2.02* | 2.696 | 0.009 | |
手术后1年 | 25.91±1.32* | 26.87±1.14* | 3.421 | 0.001 | |
Gissane角(°) | 手术前1d | 85.44±7.31 | 85.46±7.29 | 0.012 | 0.991 |
手术后7d | 129.44±6.82* | 133.91±6.54* | 2.860 | 0.006 | |
手术后1年 | 130.84±3.25* | 134.03±7.12* | 2.470 | 0.016 |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常常由于高处跌落或外伤引起,其伴随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跟骨骨折,由于骨折线穿越关节面,往往导致患者的关节稳定性减弱,增加了患者复位固定治疗的难度。在临床实践中,寻求一种能够提高固定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其旨在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实现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并加强内固定效果,进一步通过中药熏洗的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为36名,采用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常规组为36名,采用常规的复位内固定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治疗组的总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常规组(16.67%),差异显著,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切口感染,距下关节炎以及皮肤外缘坏死均无明显发生,反映出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跟骨解剖指标,发现治疗组手术后7天和手术后1年的跟骨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优于常规组,这说明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恢复跟骨的形态,提高复位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组在手术后7天和手术后1年的跟骨宽度上均明显小于常规组,这说明常规组在这两个时段内患者跟骨的肿胀情况较为严重,治疗组则相对较好,反映出治疗组在降低跟骨骨折术后肿胀上的优良效果。
总的来看,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这个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治疗上存在着诸多难点,尤其是关于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问题常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次研究采用了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式,针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的结果表明,采用该疗法的治疗组在跟骨解剖指标方面与常规疗法组相比,有显著优势。表现在,手术后七天,治疗组患者的跟骨高度(手术后7天)、跟骨宽度(手术后7天)、Bohler角(手术后7天)、Gissane角(手术后7天)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其中,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手术一年后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 Bohler角和 Gissane角的改善也更为显著,说明该疗法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骨折后的跟骨结构和功能。
根据表中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对比,采用该新疗法的治疗组患者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2.78% vs 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表明该疗法在减少并发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综合来看,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式,不仅使得复位更为准确,内固定更为稳固,而且中药熏洗对于局部血供的改善、促进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见此治疗方式优于传统治疗,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应得以充分肯定和推广。
该疗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造成迟发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例如感染、坏死等,这也提示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思考,寻找和创新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为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佳男.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J].当代医学,2021,27(25):24-26.
[2]陈昌斌,龙丁柏,陈兴强.经皮撬拔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1,49(05):603-606.
[3]郭剑,覃连花,黄海明,涂淑强,帅永明.手法结合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05):0041-0044.
[4]黄平,陈先进,郭艳幸,张道平,吴德林,施磊.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J].中国骨伤,2020,33(10):965-969.
[5]蔡鹏.跗骨窦切口经皮撬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J].东方药膳,2020,(03):3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