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韦红丽

广西靖西市人民医院,广西 靖西 533899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了60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组后实施不同的急救护理手段,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组的病人的急救情况、成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实际观察下来,观察组的病人在急诊分诊、心电图检查、急诊抢救以及转运时间上,都比对照组的病人要来得短。另外,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这个数值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优化的急救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优化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提升整体救治效果。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正文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对患者身体、心理、家庭都极具冲击力的心血管急性病症。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从控制,一旦发作,往往让患者瞬间处在生死之间的十字路口。而护理干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发生的每次不同时间是无法预见的,但通过护理干预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患者的心脏紧急复苏的抢救成功率最大化,有效避免不应发生的相关死亡或并发症的出现。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干预来说,并非是“技术”与“有效”。更多的时候是“心灵”与“有爱”。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发生胸骨下段后的剧烈疼痛,伴随着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意识障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的患者,往往内心是恐慌、害怕和焦虑的,紧张的情绪使得患者的身体状况因这疾病本身带来的重荷更加沉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这种状况就需要对患者进行情绪性的情感支持和救治。并且急诊护理中的“技术”不仅仅要追求迅速“有爱”的帮助患者进行救助,还要能在复杂但紧张的状态下对患者给予关爱和鼓励,帮助患者重建对医院的亲近与信任。这也就是“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急诊急救护理对于患者救治而言,有效的时间越短,患者的生命获救的成功率就越高。优化急诊护理相比于传统急诊护理能够更加配合急诊医护人员工作,从而能够使患者尽快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6-2024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严重感染或其他合并症;不配合治疗或无法完成随访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成立急诊护理小组

为应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医院成立急诊护理小团队,急诊护理小团队由有经验的心内科医护人员组成,组成人员分组开展工作,互相合作,为突发状况的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和应急预案,保证患者突发状况应急状态时的及时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处理时间[1]

2)入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突发、剧烈,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折磨,瞬间打破原本规律的生活方式,此阶段为“与死神赛跑”的急救阶段,入院前急救往往是患者能否渡过危险期,能否得到及时治疗的关键。入院前急救护理技术不仅包含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一次精神的救援,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在保证病人抢救的有效性的同时,也对病人心理变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黄金救命时间里,分分秒秒无比珍贵,患者及家属在遇到如此生死考验时的恐慌是必然现象[2]。患者发病时多处于剧烈胸痛、气促乃至晕迷状态下,及时急救及准确处理能对患者心肌损伤起到最大延缓作用,使死亡率降至最低。救护人员必须快速冷静地判定患者状况,做到立即给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给药处理等,并将患者转院时间争取到最短。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抢救人员身上,每一次心电图解读,每一次用药都需要冷静思考、仔细判断的[3]。更为关键的是,这一环节,抢救人员需要分秒必争而又井然有序地与患者交流,尽可能安慰患者,给予希望,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在突发的心前区疼痛时,全身充满恐慌感,而这种恐慌情绪对抢救结果影响极大,如果在精神上给予疏导,则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则治疗的依从性与疗效会更高。

3)实施分诊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分诊,直接关系着患者抢救的节奏和治疗效果。分诊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动作,而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的初步评估,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在最准确的基础上,将病人所占有的资源和救治力量放在需要救治的病人身上。分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就是一个事关成败的环节,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动作分配,是对生命的尊敬是对病人家属的高度负责。每一位急诊患者的病情都不尽相同,而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的变化有时较为急促,症状有时候也不容易表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急诊工作人员要快速识别出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要通过细致的病史询问,心电图检查以及相关的临床判断,给出科学有效的分诊。分诊既是对临床工作人员和医疗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也是对患者生命的安全保障。尤其是急诊现场,患者也许每一位都关系性命。要科学合理地对患者进行分诊,使得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尽快得到治疗,这是每一位急诊人员的责任所在。分诊不仅是标准化的程序,也涉及到有温度的指导。进入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因严重的胸痛伴恐惧而存在严重的焦虑紧张,这个时分诊护士的语言及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冷峻坚定的语言能让焦虑减轻,明确的指导会令患者和家属的治疗充满信心,在患者需要的时候给予患者更多心理上的支持,不仅是治疗上的支持,更包含信任、支持。医院及急救中心的分诊精确性和及时性,能够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否在“黄金四小时”中得到有效救治。而这个过程,要求急诊科医务人员需要具备精湛的医学技术以及准确、迅速的决策能力,在分诊时对患者做出迅速的判断,弄清楚哪些患者需要立刻进行救助,哪些患者暂时可以稍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采取由医院对患者分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救治方案的方法,分诊工作会有效提升急诊工作效率,确保将救治的时机减少至最短。

4)抢救护理

AMI是突发性生命安全威胁事件,抢救护理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患者生与死的关键。作为生死争夺战,抢救护理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处理的过程,而更是一场精神与理智的博弈,对抢救中的危重患者而言,护理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准确的判断、真挚的情感都是急诊治疗的关键。是一项重要的医疗任务,是呼唤在对待生命、面对患者时投入全部精力的任务。护理人员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急救护理不仅仅是对患者体征的观察和药物的正确使用,也是对患者急救决策和协调的一种反映,心电图的监护、药物的使用、氧疗、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速度做出最快最准确的判断,患者每一次的生命体征变化都是脆弱而弥足珍贵的,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警惕。抢救护理的根本是要准确、迅速,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正确理解及情感交流。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护理过程中不仅会有身体上的疼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害怕,患者对发病时身体的难受自不必说,更可怕的是因为恐惧未知而导致的无助。护理人员在此时除了专业技能更需要能够在这危难时刻为患者起到一个情感支点的作用,及时有效的交流、对视的眼神、稳定语言,这些都会非常有效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其在紧张之时仍不失理智与信赖。

5)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猝死发生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生理上的疼痛,更在短时间内给患者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创伤,这种情绪本身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前死亡的隐形杀手。处于疾病急性阶段,患者处于极度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中,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干扰治疗,严重的甚至会恶化。心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中往往被忽视,但它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观察组的急诊阶段的心理干预考虑到了患者心理上的状态与需求。护士不仅仅是在观察病情,更成为患者情感依靠的人,在患者承受痛苦、不确定未来的时候,患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迫切需要得到安抚与慰藉,在护理言语上的温暖、抚慰引导患者平静下来,在与家属进行沟通,构建起稳定的情感依靠支撑系统,每一个细微的情感抚慰,比如握住患者的手等动作,安抚的一句话等,在情感上给予患者一份暖意和安全感,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起到了减压定心的作用,保持镇静,更好地接受治疗。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抢救成功率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22.0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1.

1:抢救情况比较

组别

分诊时间

心电图检查时间

急诊抢救时间

转运时间

对照组

2.29±0.38

 

8.35±0.94

 

53.68±7.42

 

81.29±7.98

 

观察组

1.01±0.19

 

4.03±0.28

 

38.69±4.21

 

57.78±6.72

 

t

15.362

 

22.459

 

8.959

 

11.491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见表2.

2:抢救成功率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

抢救失败

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

30

24

6

80%

观察组

30

29

1

96.67%

t




5.127

P




0.051

2.3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见表3

3:住院时间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t

P

总住院时间(天)

9.80 ± 2.34

14.50 ± 3.12

5.42

<0.05

急诊治疗时间(天)

3.45 ± 1.23

5.10 ± 1.78

4.35

<0.05

康复期住院时间(天)

6.35 ± 1.78

9.40 ± 2.15

4.72

<0.05

ICU监护时间(小时)

16.45 ± 3.12

22.50 ± 4.10

4.80

<0.05

并发症治疗时间(天)

2.10 ± 0.65

3.50 ± 0.85

5.16

<0.05

3讨论

与常规护理比较,观察组患者急诊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救抢救时间、转运时间均明显缩短,而良好的急诊时间效率,不但体现护理工作者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表明合理高效的救治过程,救治每一步的迅速而准确,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是全力以赴抢救患者的体现,不是一种简单的救治行为,而是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是危急时刻快速准确的急诊护理,为患者在黄金时间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4]。抢救成功率更是充分表现了护理人员高效的抢救能力,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抢救成功率的对比,表明了护理干预能力不可小视。在处理急性心梗抢救中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准确判断和与抢救人员的沟通等综合因素,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应讲究抢救质量,而护理人员必须有细心、准确,反应迅速的操作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抢救准备工作,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每一次抢救的成功不但与抢救方法恰当有关,还与护理人员执行快捷高效,反应快速有关[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这也从侧面表明急诊护理人员优化后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急救护理的治疗效率,减少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优化的急救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优化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提升整体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杰, 王鹏, 王焕东. 基于循证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4, 33 (14): 2647-2650.

[2]储宁宁.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护理干预服务的效果[J]. 名医, 2024, (07): 99-101.

[3]曾辽燕. 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婚育与健康, 2024, 30 (06): 142-144.

[4]刘博钰.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观察[J]. 婚育与健康, 2024, 30 (06): 163-165.

[5]李萍, 洪薇, 雷晓燕, 闫莉. 急诊护理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J]. 名医, 2024, (04): 132-134.

作者简介:韦红丽,(1989—),女,壮族,广西百色市靖西市人,本科,靖西市人民医院,研究方向为急诊急救方面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