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患者采用的护理措施及护理后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血脂;护理措施;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传统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正文
高血脂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浆中脂质水平异常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增高[1]。经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西化,高血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2]。现有研究表明,药物治疗虽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但单纯依赖药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且可能伴随不良反应,需要有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以此辅以治疗,改善患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3]。目前,对高血脂患者的护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管理、运动干预及心理支持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较传统护理能更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多学科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仍存在知识空白和实践不足[4]。本研究旨在探索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对高血脂患者的影响,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期间研究范围涵盖102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实施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通过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比较展示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为高血脂患者的管理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4年6月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纳入阶段,按照计算机随机系统将纳入的102例患有高血脂的患者均分到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1例。常规信息的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50~80岁之间的成年人;(2)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高血脂症,根据国际标准[5],LDL-C水平≥3.4 mmol/L或TG水平≥1.7 mmol/L;(3)参与者在入组前未接受任何降脂药物治疗,或在过去3个月内未更改用药方案;(4)能够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具备良好的随访能力,能够完成研究所需的所有评估和随访。
排除标准:(1)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或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肝肾功能衰竭等)的患者;(2)孕妇或哺乳期女性;(3)近期使用过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如激素、某些抗抑郁药、免疫抑制剂等)或补充剂的患者;(4)有既往高血脂家族史或遗传性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5)近期参与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 例数 | 性别 (男/女) | 年龄均值 (岁) | 病程均值 (年) | 高中及以上/高中以下学历 |
观察组 | 51 | 26/25 | 68.46±8.61 | 6.48±1.03 | 29/22 |
对照组 | 51 | 24/27 | 69.04±9.32 | 6.38±1.10 | 30/21 |
t/x2 | - | 0.157 | 0.326 | 0.474 | 0.040 |
P | - | 0.692 | 0.745 | 0.637 | 0.841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为传统模式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包括向患者提供关于高血脂及其潜在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重要性;进行用药方面指导,告知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以及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教授患者阅读食品标签,识别含有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强调Omega-3脂肪酸的摄入,可以通过鱼类(如三文鱼、鲭鱼)和坚果等获得;鼓励患者设定合理的体重目标,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实现;定期监测体重并记录,帮助患者保持积极性;建议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安排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并记录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等。
1.2.2 观察组:本组除了上述常规疾病相关管理,同时基于“个性化整体护理”理念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具体表现在-(1)组建跨学科团队:包括营养师、护士、医生、药剂师和心理健康专家等,确保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整合,并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分享患者信息,评估护理效果,调整治疗方案。(2)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水平和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心理支持计划。(3)健康教育与支持:在饮食方面,营养师提供具体的饮食方案,包括推荐食谱、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并教授如何阅读食品标签;在运动方面,护士或运动专家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计划,鼓励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并提供简单的运动示范。(4)监测与随访:安排定期随访,监测血脂水平、体重和血压,并记录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同时可通过电子健康记录(EHR)和移动健康应用(如智能手环等),实时共享患者数据,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畅通。(5)心理支持与行为干预:心理健康专家提供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期间可使用积极强化、目标设定等技巧,鼓励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6)家庭参与:鼓励家属参与教育活动,帮助患者在家庭环境中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同时创建家庭支持系统,鼓励患者与家人共同参与健康活动,增强其支持网络。
1.3 观察指标
1.3.1 血脂指标:在护理前后均提取两组血液标本,经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脂指标测定,得到总胆固醇(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完成对比分析。
1.3.2 自我护理能力:在护理前后均通过自护能力评估量表(ESCA)进行评估,有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43条目,0~4分制,各项得分越高表示自护能力越强。
1.3.3 满意度:在护理后进行满意度收集,采用自制问卷,问卷信效度分为为0.88、0.90。问卷100分满,将最终得分90分以下记作十分满意、80~89分记作满意、80分以下记作不满意。总满意度是1-不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经由SPSS 27.0进行试验中各项数据整理和处理,计量、计数的简化形式分别是(±s)、[n(%)],并经由t、x2值完成对应数据的校对,仅P<0.05为对比数据间存在较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在血脂指标对比中,护理前并未出现组间差异性(P>0.05);护理后虽然都有变化,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LDL-C、TG、TC各项水平值更低,而HDL-C则是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 | 例数 | TC | TG | HDL-C | LDL-C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51 | 4.91±0.90 | 4.15±0.32* | 1.88±0.46 | 1.38±0.33* | 0.82±0.24 | 1.15±0.40* | 4.45±0.60 | 3.01±0.38* |
对照组 | 51 | 4.94±0.85 | 4.63±0.50* | 1.90±0.51 | 1.69±0.40* | 0.80±0.22 | 0.93±0.31* | 4.47±0.65 | 3.55±0.51* |
t | - | 0.173 | 5.774 | 0.208 | 4.269 | 0.439 | 3.105 | 0.161 | 6.063 |
P | - | 0.863 | 0.000 | 0.836 | 0.000 | 0.662 | 0.002 | 0.872 | 0.000 |
注:与护理前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在自我护理能力评估中,护理前并未出现组间差异性(P>0.05);护理后虽然都有提升,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则是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自我护理技能 | 自我护理责任感 | 自我概念 | 健康知识水平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51 | 17.13±3.82 | 32.47±6.29* | 19.37±4.53 | 34.56±7.52* | 15.74±3.68 | 29.65±5.24* | 17.52±4.53 | 31.75±5.84* | ||
对照组 | 51 | 17.21±3.44 | 23.16±5.84* | 19.45±5.27 | 25.34±6.32* | 15.29±4.11 | 20.57±5.06* | 17.94±4.39 | 24.08±5.26* | ||
t | - | 0.111 | 7.746 | 0.082 | 6.703 | 0.583 | 8.902 | 0.475 | 6.969 | ||
P | - | 0.912 | 0.000 | 0.935 | 0.000 | 0.562 | 0.000 | 0.635 | 0.000 |
注:与护理前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十分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 |
观察组 | 51 | 31(60.78) | 18(35.29) | 2(3.92) | 49(96.08) |
对照组 | 51 | 20(39.22) | 22(43.14) | 9(17.65) | 42(82.35) |
x2 | - | 4.993 | |||
P | - | 0.025 |
3 讨论
高血脂症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代谢性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针对高血脂患者的有效治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护理模式在高血脂患者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实际操作期间更侧重于患者的生理指标监测和基本健康教育,缺乏个体化和系统化的综合干预,这种模式难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心理支持、饮食指导和运动干预等方面显得不够全面[6]。许多患者在接受传统护理后,虽然在短期内血脂水平有所改善,但由于对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往往难以维持长期效果,最终导致复发或加重。因此,有必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
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强调多学科协作,结合营养学、运动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状况[7]。该模式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定制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其满意度[8]。
本次试验中,在血脂指标及自我护理能力评估中,护理前并未出现组间差异性(P>0.05);护理后虽然都有变化,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血脂指标中的LDL-C、TG、TC各项水平值更低,而血脂指标中的HDL-C及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则是更高(P<0.05)。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更高(P<0.05)。分析原因,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其生活方式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这种针对性的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依从性,使其更容易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血脂水平。其次,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中的心理支持环节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专业的护理团队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通过心理疏导、动机增强等方式,帮助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增强其自信心和参与感。研究表明,心理支持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遵循医嘱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9]。最后,个性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多学科合作使得护理团队能够及时识别和应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支持,有助于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始终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10]。
综上所述,对患有高血脂患者实施护理期间,选用不同模式所呈现效果不同,其中整理护理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更利于改善该类患者血脂水平,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及满意度,很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红婧.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血压、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1):11-13.
[2]赵倩.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3):204.
[3]次仁卓玛,孙睿哲,张浩天,等.有氧运动对中老年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11):81-88.
[4]姜玉杰,郑诗林,刘莹莹.临床护理干预在高血脂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2):155-157.
[5]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撰写组.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3):220-228.
[6]万庆,赖德彬.克州地区高血脂患者药物干预血脂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新疆医学,2024,54(01):17-20.
[7]欧剑茹,黄俐婷,陈秋霞.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1):118-121.
[8]牛春莹.高血脂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系统化护理后的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20,33(04):364-365.
[9]魏春霞.高血脂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系统化护理后的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20,33(04):370+368.
[10]赵倩.综合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268.
姓名:章华斐1985.11.18(出生年月),性别:女,籍贯:浙江省淳安县,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护理工作单位: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邮编3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