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风险评估结合防走失报警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走失风险评估;防走失报警器;老年患者;安全护理;护理干预
正文
老年患者因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及行动能力受限,走失事件在临床中时有发生,尤其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走失情况【1】。患者走失不仅危及其人身安全,还会给家属及护理人员带来巨大的焦虑和压力,严重时甚至导致意外伤害或生命危险。因此,如何有效识别走失高风险患者并采取干预措施,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挑战【2】。防走失报警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护设备,在防止老年患者意外走失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我科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引入无线防走失报警器,并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走失风险评估,以明确患者走失风险等级,确保高风险患者得到有效监护【3】。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临床有效性,本研究选取我科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患者,探讨走失风险评估结合防走失报警器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提高老年患者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科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具有走失风险的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性疾病诊断标准,且具备一定的独立活动能力。患者年龄介于65岁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76.5±6.3)岁。根据走失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40例)和低风险组(40例)。高风险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6588岁,平均年龄(76.8±6.7)岁。低风险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6689岁,平均年龄(76.2±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存在明确的走失风险,如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3)意识清醒,能配合风险评估和随访; (4)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1)存在急性精神病发作或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评估及随访; (2)伴有严重躯体疾病,如晚期癌症、器官衰竭等;(3)已接受其他类似监护措施者;(4)失访或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高风险组
在评估为走失高风险后,立即为患者佩戴无线防走失报警器,并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步骤如下:
(1)设备佩戴及使用指导: ①选择适合患者使用的无线防走失报警器,并设置监护范围为10米。 ②护理人员检查报警器功能是否正常,确保电量充足。 ③佩戴时将报警器稳固固定于患者手腕,调节松紧度,确保佩戴舒适且不易自行取下。 ④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使用指导,讲解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报警信号的提示类型(如声、光提示),并指导家属如何快速响应报警信号。 ⑤强调在患者活动范围较大或复杂环境下需密切关注设备状态,并定期检查电量及功能。
(2)个性化护理干预: ①活动管理:将患者的活动区域限制在指定安全区域内,并在出入口显著位置张贴患者信息提示,提醒护理人员重点关注。② 巡视制度:制定详细的巡视计划,每30分钟巡视一次,关注患者是否在安全范围内;晚间及交班期间加强巡视频率。③ 外出管理:如需外出活动,护理人员须陪同,确保患者全程佩戴报警器。 ④信息登记:建立患者信息档案,记录患者的活动规律、易走失的时间段、可能前往的区域等,以便突发走失时快速采取应对措施。 ⑤家属协同: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正确使用报警器,强调家属的配合与监护责任。
低风险组
①对低风险组患者不佩戴报警器,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②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走失风险及防范知识,强调在公共场所避免独自行动。 ③巡视制度:每日巡查患者活动情况,尤其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或存在迷失倾向时,及时关注其动向。 ④安全提醒:对患者活动区域适当增加安全提示标志,并提醒患者主动告知护理人员其去向。
1.4 观察指标
(1)走失事件发生率:记录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走失事件的发生情况,计算并比较走失事件发生率。
(2)患者走失后的发现时间:如患者意外脱离护理区域,记录护理人员发现患者的时间(单位:分钟)。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走失事件发生率对比
高风险组患者佩戴防走失报警器后,走失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佩戴报警器的低风险组患者。高风险组在随访期间走失事件发生1例(2.5%),显著低于低风险组的3例(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走失事件发生率对比(例数,%)
类别/组别 | 例数 | 走失事件发生率(%) | 平均年龄(岁) | 男性(例数) | 女性(例数) |
高风险组 | 40 | 1 (2.5%) | 76.8 ± 6.7 | 23 | 17 |
低风险组 | 40 | 3 (7.5%) | 76.2 ± 5.9 | 21 | 19 |
χ² | 4.35 | 0.43 | 0.22 | 0.14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走失患者的发现时间对比
高风险组患者佩戴防走失报警器后,护理人员在患者走失后的发现时间显著短于低风险组。高风险组患者意外走失后的平均发现时间为(3.2 ± 1.1)分钟,明显短于低风险组的(12.5 ± 2.3)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走失患者发现时间对比(分钟,`±s`)
类别/组别 | 例数 | 平均发现时间(分钟) | 最短发现时间(分钟) | 最长发现时间(分钟) |
高风险组 | 40 | 3.2 ± 1.1 | 2 | 6 |
低风险组 | 40 | 12.5 ± 2.3 | 8 | 18 |
t | 5.67 | 4.12 | 3.98 | |
P | <0.01 | <0.01 | <0.01 |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及行动能力受限,走失事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群体中,走失事件更易发生,严重时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甚至危及生命【4】。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走失事件,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我科老年患者进行走失风险评估,并对高风险患者佩戴无线防走失报警器,结果显示该方法在降低走失事件发生率、缩短走失患者发现时间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佩戴无线防走失报警器的高风险组患者在随访期间走失事件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未佩戴报警器的低风险组(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防走失报警器在降低老年患者走失事件方面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5】。防走失报警器能够通过声光报警提示,及时提醒护理人员患者已离开设定的安全范围,使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响应,从而有效避免患者意外走失。在患者走失后的发现时间方面,高风险组患者的平均发现时间为(3.2±1.1)分钟,明显短于低风险组的(12.5±2.3)分钟(P<0.01)。该结果进一步证明,防走失报警器不仅能够减少走失事件的发生,还能显著缩短护理人员发现患者的时间,提高了护理干预的时效性。
结合无线防走失报警器的使用,护理人员还实施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高风险患者,护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巡视计划,每30分钟巡视一次,尤其在患者情绪不稳定、存在外出倾向或迷失倾向时,强化巡视频率【6】。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了详细的活动信息档案,明确患者的日常活动规律和可能前往的区域,以便发生突发状况时快速开展寻找工作。通过将报警器使用与个性化护理干预相结合,不仅增强了报警器的使用效果,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意外走失的风险【7】。尽管防走失报警器在本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干预效果,但其使用过程中仍需关注若干问题。护理人员在为患者佩戴报警器时,应确保设备电量充足、功能正常,并定期检查设备状态,以防因设备故障导致报警失败【8】。设备佩戴位置应合理选择,既要确保佩戴的舒适性,又要避免患者自行摘除设备。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单纯依赖防走失报警器并不足以完全杜绝患者走失事件的发生,因此仍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优化巡视制度、明确活动区域管理要求等,以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防走失机制。
对我科老年患者实施走失风险评估,并对高风险患者佩戴无线防走失报警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走失事件的发生率,缩短患者走失后的发现时间,提高患者安全性,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和优化此类报警器的应用,尤其在精神科病房、康复病区、老年病区等特殊护理场所,更应加强防走失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何元元,陈玲,高慧,等.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5,40(04):86-91.
[2]周滢,余小萍,朱圆,等.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安全护理的研究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25,21(01):17-25.
[3]黄美月,殷琼蕾,王丽娥.基于自护理论的安全健康教育对老年肌少症患者护理安全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35):99-103.
[4]朱振艺.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30):98-100.
[5]王丽霞,余灯方.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C]//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医学护理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智慧医学篇).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24:4.
[6]李爱丽,顾月.全程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干预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8):128-130.
[7]李晓琴,戈蕾,龚贤.老年住院患者走失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12):14-17.
[8]唐起岚,徐艳华,陈成群,等.认知障碍患者住院期间走失风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11):1038-1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