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探讨思考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正文
风湿免疫病是一类涉及关节、肌肉、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往往累及多个系统。风湿免疫病对血液系统损害危害极大,此血液系统损害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红细胞方面,可导致贫血,使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机能与生活质量。白细胞受损时,会造成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引发各种感染,如频繁感冒、肺炎等,甚至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轻微碰撞就可能出现瘀斑、鼻出血,严重时颅内出血可致命。对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进行治疗意义重大,能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的舒适度;并且通过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也可以纠正血液系统的异常,避免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命[1]。因此,深入了解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主要探究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3年4月-2024年9月作为试验时间,所选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8例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2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3例;最小22.33岁,最大65.45岁,均龄(43.89±3.56)岁;病程最短1.23个月,最长8.56个月,平均(4.89±0.78)个月。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5例;23.12-64.78岁,平均(44.12±3.45)岁;病程1.34-9.01个月,平均病程(5.01±0.82)个月。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风湿免疫病且伴有血液系统损害;②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②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和研究;③对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两组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对于贫血患者给予铁剂、叶酸等补充治疗,具体的,应使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常规剂量为100-200mg/d),用药过程中建议患者与维生素C合用以促进铁的吸收,同时避免与奶制品、茶类等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服。对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分别给予肌注维生素B12(每周1000µg,疗程4-8周)或口服叶酸片(5mg/d)治疗;对于白细胞减少患者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常用剂量为5μg/kg/d,皮下注射,直至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此外,应建议患者避免感染风险源,减少与人群的接触,严格进行手卫生管理。如果是血小板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根据血小板计数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且伴有出血倾向时,应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常用剂量为0.25g,每日3次口服)治疗。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以降低出血风险。
研究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具体如下:(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风湿免疫病类型和血液系统损害程度,给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病情调整,一般初始剂量为7.5mg/周,每周递增2.5mg,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初始剂量为0.5-1mg/kg/d,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等药物治疗,以控制风湿免疫病的病情发展,减轻血液系统损害。(2)支持治疗:对于贫血患者,除给予药物治疗外,根据贫血程度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悬液可快速改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减轻因贫血导致的乏力、头晕等症状;对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除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外,采取感染预防措施,如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对已有感染的患者,根据培养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给予血小板输注,同时给予止血药物预防出血,同时配合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对已有出血症状的患者,尽早进行输注治疗,降低内脏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对长期患病导致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结合心理咨询和干预,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3)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饮食指导,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血液系统的恢复。具体的,建议患者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等,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以促进铁的吸收。如果患者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通过食用动物内脏、鱼类、蛋类和深绿色蔬菜补充,必要时可通过补充剂或注射形式为患者提供营养素。同时,饮食中应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功能恢复。推荐的食物有瘦肉、鱼类、奶制品、豆制品。同时,还应告知患者补充锌和硒,锌可通过海鲜、坚果、全谷物摄入,硒则可通过坚果、鱼类和谷物摄入。
如果检测后发现患者血小板减少,可以让患者摄入菠菜、甘蓝、西兰花等绿叶蔬菜补充,还需注意补充足量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以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同时,饮食中应避免摄入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成分,如酒精、浓茶和咖啡等,推荐患者多食用具有止血作用的食物,如莲藕、红枣、黑芝麻。
除去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外,还要做好饮食规划,一般饮食以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应多样化且易于消化。同时,脂肪推荐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为主,如深海鱼类、坚果和橄榄油等,这些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疾病的慢性炎症反应。
1.3 观察指标
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乏力、发热、关节疼痛、出血倾向等症状,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治疗效果、医护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予以SPSS26.0软件处理,`x±s、(n,%)计量、计数,差异性t、c2;P<0.05有差异。
2 结果
2.1 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液学指标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b、WBC、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指标对比(`x±s)
组别 | n | Hb(g/L) | WBC(×109/L) | PLT(×109/L) |
研究组 | 29 | 112.34±5.67 | 6.54±1.23 | 125.67±10.23 |
对照组 | 29 | 98.56±4.56 | 5.12±1.01 | 105.45±8.76 |
t | / | 10.198 | 4.804 | 8.084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2 明确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n | 乏力 | 发热 | 关节疼痛 | 出血倾向 |
研究组 | 29 | 1.23±0.34 | 0.56±0.12 | 1.56±0.45 | 0.34±0.08 |
对照组 | 29 | 2.34±0.56 | 1.23±0.34 | 2.56±0.67 | 0.89±0.23 |
t | / | 9.124 | 10.581 | 10.361 | 7.051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3 评价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10%(2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356,P=0.037)。
3 讨论
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比如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是风湿免疫病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之一,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主要是由于风湿免疫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长期刺激,抑制了红细胞的生成,同时也影响了铁的代谢,导致铁利用障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是部分风湿免疫病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患者除了贫血的一般表现外,也可能出现黄疸、脾大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有关[2]。也包括白细胞减少,患者可出现反复感染的症状,如频繁感冒、呼吸道感染等,是因为白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减少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风湿免疫病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与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因素有关[3]。血小板减少也是其中之一,患者常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障碍等原因所致。
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血液系统损害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补充铁剂、升白细胞药物等,此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风湿免疫病本身的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仍然会持续对血液系统造成损害。综合治疗的优势主要是,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应用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对血液系统的损害[4]。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两者联合使用,能够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支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也非常重要,输血和血小板输注能够迅速纠正患者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状态,缓解患者的症状,为其他治疗措施的实施争取时间[5]。营养支持不容忽视,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血液系统的恢复;例如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红细胞的重要原料,补充该营养物质可以改善贫血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治疗方法在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营养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表明,综合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改善血液系统的损害情况,缓解临床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应成为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患者治疗的常规方案。为保证综合治疗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一般针对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疾病活动,减轻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同时,应根据血液系统损害的具体表现,使用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升白细胞药物、血小板输注等,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样本量较小,且仅限于单中心数据,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普适性。因此,未来可以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综合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此外,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药物的不良反应、耐药性问题等,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综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以提高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而,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郭静,刘爱英.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23):34-38.
[2]覃素丹.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治疗[J].系统医学,2020,5(19):46-48.
[3]倪远飘,王芙蓉.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14):218.
[4]刘敏.探讨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173.
[5]陈亮.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08):140.
...